对自然的“遗忘”
——人类生存困限分析

2010-08-15 00:43:59张玉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遗忘文明人类

张玉荣

(赤峰学院 政法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对自然的“遗忘”
——人类生存困限分析

张玉荣

(赤峰学院 政法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当今时代人类生存困限的集中表现是生态危机.这种危机是人类“家园”的毁坏,是将人类连根拔起.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自在自然的“遗忘”.其实质上就是人类只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实践论关系而忘记了人与自然的存在论关系,只看到了自然的工具性而没有看到自然的自在性,最终否定自然对人类行为的“边界约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所倡导的“反自然”都是这种观念的具体反映.

生态危机;自在的自然

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人类所面对的新的生存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人类连根拔起的危机,直接关涉到人类是否能够持续生存.这种危机开始于工业文明形成以来,也可以说和工业文明的发展相伴随.工业文明是人类苦苦追求才实现的,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生活,表征着人类一定程度的解放.然而,现实中的“繁荣”背后所潜伏的危机不得不令人思索:难道人类的“解放”反而是人类的“作茧自缚”?为什么人类的主观努力却客观上将人类引向毁灭?是我们的生存方式有问题还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有偏差?本文认为,致使这一切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在自然的“遗忘”.因此,从哲学视角探析人类新的生存困限产生的根源便是本文的主旨.

1 自在的自然

自然本身是自在的.它不依赖于人也不受约于人.

关于自然的观念,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认识.在古希腊,“自然”是指涌现和无蔽状态,是指事物充分真实显现自身.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总结了自然的含义,认为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固有的是其所是的根据和自身活动的内部根源.或者说指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性.他在《物理学》中说:“自然是它原属的事物因本性(不是因偶性)而运动和静止的根源或原因”①所以在古希腊人眼里,“自然”是指充满神性且令人敬畏的至高存在,她不仅是一个活的有生命的世界,也是一个自我运动的世界.

在古代中国,“自然”的最初含义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自然”这一术语在老子之前并未形成,“自”和“然”是分立的.把它们合在一起,其原本意思仍是两个字意思的叠加,即“自”指“自己”,“然”就是“如此”,按《广雅?释古》:“然,成也.”所以,“自然”的最初意义就是“自然而然”、“自成”.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引申而言,天地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天地法自然,天地以自然而然的状态存在.庄子等人对老子顺乎自然的思想特别加以发挥并首先区分了自然和人为.“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即出于万物的天然本性而非关人事的就叫做自然.

进入近现代以后,古代“自然”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然”成为表示自然物总合的自然界.爱尔维修写道:“什么是自然?一切事物的总和.”②费尔巴哈明确指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总和.”③马克思提出对自然作“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的理解,④或者说是“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的双重组合.⑤恩格斯写道:“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⑥罗尔斯顿说“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总和.”⑦他还在生命共同体意义上使用自然这一概念.密尔称:“自然一词有两个主要的含义:它或者是指事物及其所有属性的集合所构成的整个系统,或者是指未受到人类干预按其本来应是的样子所是的事物”⑧柯林伍德指出:“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自然’一词总的说来是更经常地在集合(collective)的意义上用于自然事物的总和或汇集.当然,这不是这个词常常用于现代语言的唯一意义.还有另一个含义,我们认为是它的原义,严格地说是它的固有含义,……是本源(source)”⑨

可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它或者指“本性”、“本原”,或者指不假人力的自然而然的存在,或者指自然物的总和即自然界,或者专指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这一生命共同体.实际上,这些含义都已作为一种约定俗成为人们所接受,后一种含义的使用并没有否定前一种含义的意义,“先前的意义没有消亡,而是像在进化过程中常常看到的那样在其上面又增加了新的意义.”⑩

作为本性、本原意义的自然本身就内含着自在的含义.“自在”首先是指存在物的“自立性”、“独立性”.存在物的产生、形成是自足的,而不是由其他有目的的活动(如上帝或人的活动)创造而成的,即它不是被创造、被产生的;“自在”作为一个属性概念还具有“本性”、“天性”、“本然”的含义.说物是自在的,就是说它是按其本性而存在的.这个“本性”是它的“天性”,是任何其他的目的或力量都不可改变的,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任何存在都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性,是既不能人为地消灭,也不能人为地改变的.不论是本性意义的自然还是实体意义的自然都具有天然的、非人工的、自立的、独立的、不能完全被创造的属性.即使是人工自然,自然的自在性也仍然潜藏于其中.

自在性是自然的根本特性,呈现出来的是自然的整体性和人类对它的不可超越性.自在的自然相对于人类而言又具有本原性,在人的意识中占有本体论的地位.本性意义的自然是通过实体意义的自然体现出它的自在性的.实体意义的一切事物都内在地联系着,而这种联系在逻辑上具有比事物更优先的地位,任何事物都包含在这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之中.整体网络的任何变化,都将引起局部事物的变化.其中任何事物的变化,也都将通过网络而影响其他事物的变化.没有单独的存在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存在物都和其他存在物存在着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是天生的、本然的,即是自在的.

自然自在地存在着,即使现在的人类文明消失,即使没有我们人类,自然依然会自在地存在.不论人类怎样理解、利用已知的自然物和已知的自然规律进行怎样的实践活动以谋求自身眼前的利益,所有的自然物、自然规律实际上都在同时自在地发挥着作用.

2 自在自然的“遗忘”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的自由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工业文明形式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文明形式.在工业文明形式下,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是忘记了自然的自在性,把自然仅仅看成是依赖于主体才获得存在意义的对象.

工业文明形式下的生产方式是大机器生产.大机器生产的突出特征就是制造.制造的基本过程就是先把自然界整体进行分割,再人为地把自然物从自然联系中切断,然后再按照人的目的把自然物分割、重组,最后形成自然界中无法自然生成的、不存在的、人的意志的物化物即人工自然物.人工自然物已非自在自然物,是人类用“文化秩序”对“自然秩序”的取代.这种取代实现以后,所谓的自然物也就只剩下了一个物质的空壳,它虽然继续保留着自然的外貌,骨子里却生长着文化的基因,已经不再是自在的自然.它服从的已经不再是自然的秩序,而是文化的秩序.这种通过人为而实现的生产的最终产品实际上就是文化物.整个过程完全是人为控制自然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在的自然“遗忘”的过程,自然在人们的行为中变成了随意宰割的羔羊.

伴随着工业文明形式下的大机器生产,生产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而今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因为在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单一性、重复性决定着它的产品不能满足生产者自己的全部需要,机器生产的高效率又决定生产者的产品自己消费不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只有通过他人来实现,而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必须作为商品转移给他人消费.因此,在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人们需要的消费品必须到市场上购买,人们生产的产品又必须作为商品到市场上去出售.市场成为消费者满足消费需要的条件,也成为机器生产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于是,生产和需要的内在联系发生了断裂,生产的目的和使用价值的内在联系发生了断裂,市场上发生的早期的商品交换的模式“商品——货币——商品”转化为现代的市场经济的模式“货币——商品——货币”,这样,商品交换的出发点和结果都由物转化为货币,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了货币增殖.人类对货币增殖的欲求是无止境的,赚钱总是越多越好,因而生产无限膨胀,欲求不断产生,进而产生奢侈消费、无限度的生产.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就成了生产经营者通过广告、宣传等信息化工具的刺激下产生的超越生存需要的欲求.这个过程是一个“欲望”取代“需要”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自在的自然在人的意识和行为中逐步遗失的过程.“需要”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是自然的,“所谓‘需要’就是指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所必需的一切东西.它既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东西,也是所有的人都必须满足的东西.”11而欲望即“由人们追求地位上对他人的优越感的心理竞争形成的一种主观追求.它不是‘需要’,而是‘想要’”.12“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但“欲望”永无止境.“想要”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是非必须的,它可从一个侧面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很强的拉动作用,而这种拉动从另一个侧面正好表现出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即把自然仅仅看成是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的对象,是依赖于主体才获得存在理由的存在,自在的自然在人们的观念中变得不自在了,自然被“遗忘”.

工业文明形式下人类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以技术的生活方式代替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断地通过技术的“进步”用外部工具代替人的天然器官的功能以减少人体的活动而达到“自动化”,使生活更舒适,使人成为“不动”的动物.人类是在自然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物,人类的肌体是适应狩猎和采集的生存方式形成的,人类的饮食也是以适合杂食而存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以机械化、自动化、高营养化等取代了适合于人的的生命功能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人的自然器官的功能也逐步在生活中隐退,人本身的“自然”被“遗忘”,各种“文明病”接踵而至,人类的生命功能在渐渐丧失.

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对自然的“遗忘”是以人类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对自然的漠视和偏离为哲学基础的.工业文明形成以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论大都突出人的地位,贬抑自然的地位.人们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人们在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彰显着人的主体地位,“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是早期现代科学家的固有的观念”13人类试图使自然成为“人类的奴隶”,自然完全处于人的附属地位.而这些观念也是支撑这个时代任何政治国家能够维系统治的基础.人们试图通过对技术的物化来达到对自然的完全控制从而实现各种性质的国家对公民的物质承诺.然而,现实展现给人类的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灾难性的环境退化,是将人类的连根拔起.到底是人类“战胜”了自然还是自然“控制”着人类?现实回答着这一切.

3 生态危机

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4这种生态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环境为生物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如阳光、水分、空气、养料以及栖息场所等,生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环境并受着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表现为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在时刻不停地影响着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与周围的环境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生态关系,这也是人类本身自然的表现.

但人类和其它的生物生存方式不完全相同.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特殊生物物种,其生存方式是实践,即通过对自然的改造摄取自然物和创造人工物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人满足自身又改变环境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活动过程.

人类能动的活动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以解决生存问题为核心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从而表现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以往人类的生存问题突出表现出来的是生活资料的不足,为此,提高人的能力,强调人的自由,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人类的文明形式也因此逐步实现了工业文明对其它文明的取代.工业文明形式下的生产方式如上文所言是工业生产,而工业生产的过程就是原料的获取——产品的加工——成品的出现——废弃物的排除.这种过程始于自然又终于自然,自然界成了原料的来源地和废品的排放场.这是一种改变自然物“惯常行程”的生产,人的能力越强,这种改变的程度也就越大.随之,生产的直接目的发生了变化,由满足需要转化为满足欲望.于是人们从自然中疯狂地索取,又向自然疯狂地排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转而追求不适合于人的生命功能的挥霍性消费.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相互映衬呈现出当今以工业文明形式为主导的社会的“繁荣”.伴随“繁荣”,人类所依赖的生态关系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生态危机骤然降临:土地沙化、能源枯竭、河流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完全忘记了自己处在一定的生态关系中,处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是人类持续存在的基本前提,自在的自然限制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界限.人类陷入了“家园”的毁坏和消失的窘境.在这种条件下,由于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挥霍造成的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便成为人类的主要生存问题.“当我们的父母在为第二次浪潮(指工业文明—引者注)从事改进各种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引起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一种未曾预见和预防的后果.其中对地球生物圈的破坏也许是无可挽救的.由于工业现实观基于征服自然的原则,由于它的人口的增长,它的残忍无情的技术,和它为了发展而持续不断的需求,彻底地破坏了周围环境,超过了早先任何年代的浩劫.”15“人类好象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原料危机等等……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16这种生存问题的严重性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是全球性、毁灭性的,是将人类连根拔起.

总之,由于对自在的自然的“遗忘”,人类陷入了窘迫的连根拔起的生态危机之中,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困限.为了消除这种困限,实现人类的持续生存,保护“家园”是基本前提,“适度”的实践活动是唯一途径.因此,充分认识自然的自在存在及自然的本体论地位是实现这一切的哲学基础.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存在论与实践论的关系,认识到存在论意义上,自在的自然是根本,自然对人具有最终的决定性,实践论意义上,人对自然具有超越性,而此自然只是人以外的局部自然物,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决定人决定着实践论意义上的人对自然的超越,即自然规定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界限,人类的欲望和行为必须限制在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范围之内,人类才可能持续生存下去.

注 释:

①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物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3.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95.

③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0.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8.

⑥[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4.

⑦[美]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40.

⑧[英]密尔.论自然[J].吴国盛.自然哲学(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31.

⑨[英]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

⑩[德]H·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33.

⑪⑫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31.

⑬[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7.4.

⑭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

⑮[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4.187.

⑯[美]梅萨罗维克.人类处在转折点上[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36.

〔1〕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其荣.自然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61.

〔4〕[德]石里克.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

F 205

A

1673-260X(2010)12-0161-03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生态文明形式的哲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NJSY0815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遗忘文明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穿越幽暗的隧道,世界重见天光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45:33
让学生轻松记忆化学知识
考试周刊(2016年55期)2016-07-18 07:17:55
文明歌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中的身份与记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