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霞
(莆田学院 资产设备处,福建 莆田 351100)
对高校淘汰报废设备管理的若干探讨
董彩霞
(莆田学院 资产设备处,福建 莆田 351100)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院校仪器设备淘汰报废的原因,提出要规范报废设备处理程序,做好科学鉴定工作,并对如何合理处置淘汰报废设备进行了探讨.
报废设备;科学鉴定;管理探讨
如何看待报废设备,怎样合理处置报废设备,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也是体现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笔者认为,对淘汰、报废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在审慎的前提下,走“科学鉴定、挖掘潜力、高效利用、合理处置”的良性循环道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高校仪器设备报废是仪器设备寿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而言,造成高校仪器设备淘汰、报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因自然折旧被淘汰、报废.主要是指那些使用时间已超过规定年限,或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精密度降低、功能失效、故障率高、无法修复或者耗能高,修理费用已经接近或者超过新购仪器设备价格的设备.
1.2 因技术更新换代被淘汰、报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技术落后而被淘汰的设备也逐渐增多.新规范、新标准的实施以及实验技术手段的提高,使得原有老设备必然被淘汰、被新设备所代替.
1.3 因学科调整被淘汰、报废.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学科和专业方向作出调整.这使得部分实验项目的内容、实验的手段和方法不得不作出改变,甚至有些传统的实验项目会被取消,由全新的实验项目所取代,从而导致部分仪器设备被淘汰、报废.
1.4 因管理不善被淘汰、报废.在高校内部,有的院系无专人管理仪器设备,也无相应的奖惩、赔偿制度;有的院系经过几轮合并,管理人员变动过于频繁,交接手续不全,设备管理较不规范.加上设备使用人员在操作时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缩短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人为破坏、遗失.
1.5 因长期闲置被淘汰、报废.所谓“闲置”,其实就是一种“隐性报废”.在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存在着:有的立项论证仓促,设备购非所用;有的设备缺乏技术论证,选型失误;有的设备在添置时没有考虑到零配件采购,损坏时难以维修,导致长期闲置,最后只能予以“报废”.
1.6 因国家规定被淘汰、报废.主要是指那些存在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等隐患而被国家强制报废的设备.例如有的实验室的放射性设备以及非封闭式电炉就属于此类.
1.7 因其他因素被淘汰、报废.主要是指因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被淘汰、报废的设备,如因事故或意外灾害,造成严重破坏无法修复的,或是因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需要等其他因素,必须拆除且无再利用价值的仪器设备.
进一步规范拟报废仪器设备的申报程序,准确地对报废仪器设备进行科学鉴定,是做好报废设备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报废管理制度,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和完善《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统一领导,严格制度,规范管理,使仪器设备报废处置工作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具体化.
一是明确报废标准.做好仪器设备的报废工作,首先要能够准确判断其是否达到了报废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仪器报废认定标准,才能使报废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不断提高报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明确有关材料准备工作.在报废程序启动前,要全面明确报废所需的材料,确保报废工作有序推进.如果没有相关材料而随意报废淘汰,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且无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的严重后果.
三是明确报废权限.一般而言,在鉴定过程中,科室负责人、设备管理员、使用人及相关技术鉴定人员都须对拟报废仪器设备逐台进行技术鉴定,说明报废理由,签署意见,并经领导审批、盖章后,交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资产设备管理部门会同监审部门及有关人员,对报废资产进行审核.在报废仪器设备鉴定过程中,不仅明确具体使用人员的责任,还要以设备原值为依据,对相关负责人的鉴定与审批权限做了不同档次的区分规定,明确不同级别的负责人在不同价值、不同时限上的不同审定权.
四是组织人员开展培训工作.设备管理部门可牵头联系财务、纪检等部门,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加强对拟报废仪器设备的申报流程、鉴定要求进行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技能.
五是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设备鉴定应时刻做到严谨科学.设备管理部门可联合有关部门不定期开展督查活动,对在设备鉴定工作中存在玩忽职守、随意鉴定的人员,及时采取批评教育、行政处罚等举措,长效推进拟报废设备的鉴定工作.
拟报废仪器设备在完成鉴定、审批程序后,就需要解决“如何处置”的问题.对报废仪器设备进行处置,应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统一管理,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尽可能盘活学校库存闲置仪器设备,促进高校设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1 完善校内调剂平台建设,构建设备流转数据库.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职能,对报废设备做好登记、建档、入库(含数据库)、信息发布等工作,促进校内各院系共享设备资源.
3.2 完善实践平台建设,提高师生学科知识应用能力.设备拆装实验对师生来说是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应用性.可以建设专门的设备拆装实验室,本着“拆坏无过,修好有功,创新有奖”的原则,鼓励师生拓展思维,大胆拆解,激发师生的潜在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3.3 完善器材再造平台建设,延伸设备应用领域.高校的很多设备报废后,虽然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但内部结构仍然完整,零部件仍然齐全.因此可对部分重要设备进行专门清理、整修、拆解,并制成教具和实物模型.基于这些“再生器材”,教师、学生都可以进一步认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内部构造,找到设备产生故障的原因,并变废为宝,自行研发部分实验器材,从而达到提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3.4 完善储备平台建设,收集好单位价值较高的可用零部件.淘汰报废设备虽然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了,但设备中的很多零部件却还具有很大的可用价值.特别是在维修设备过程中,有时那些需要更换的零部件要么难以买到,要么可以买到但价格昂贵.为解决这一问题,这时就可以把报废仪器设备中比较有价值的零部件储备起来,以便今后在维修同类设备时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延长一部分仪器设备的使用年限,更可以为学校节省出一部分维修经费.
3.5 完善捐助平台建设,提高淘汰设备的社会效益.高校可以将淘汰后仍具有使用价值的一部分设备,无偿捐赠给对口帮扶的老区和贫困中小学.这种做法,既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使用价值,又可以改善老区和贫困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帮助地方教育部门解决设备采购难题.
3.6 完善竞拍平台建设,促进设备价值最大化.对再利用价值不大的报废设备,可以通过竞拍平台,采取市场化手段进行有价处理.对于那些体积过大、过重导致搬运成本过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可以进行现场处置拍卖.对于那些通过捐赠、调剂、拆解等处理方式后剩余的废旧设备,学校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集中处置拍卖.拍卖小组由国资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等校内相关部门组成,拍卖所得的设备残值一律上交学校财务部门,纳入学校仪器设备维修基金帐户.
3.7 完善非应用性开发平台建设,挖掘设备其他潜在价值.可以收集不同时期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使用过的各类仪器设备、教师和实验人员为节约经费自行设计制作的教学器材、学校知名教授曾经使用过并取得科研成果的仪器设备等物资,作为校史纪念馆的展品进行陈列,或是不定期进行主题展览,向广大师生展示学校勤俭办学,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激发广大师生的爱校热情.设备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集思广益,多探索一些类似的做法,挖掘报废设备的其他潜在价值.
3.8 完善校际交流平台建设,借鉴其他学校的有益做法.高校可组织相关部门、人员,适时到其他科研院所、高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或是参加一些专题学术活动.期间,可带着问题共同探讨,可推广自己的典型经验,并善于吸收一些有代表性的做法,及时改进报废设备管理、处置工作,力争做到既能提高工作效能,又能符合市场规律办事,确保物尽其用.
3.9 完善监管平台建设,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被淘汰、报废的设备,也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处置这些资产时,有关部门必须始终坚持“廉洁、奉公”的原则,定期开展信息公开工作,主动接受监督.具体来说,设备管理部门应牵头组织相关院系、实验室负责人以及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切实加强学校报废设备和废旧物资的调查、回收和处置工作.在设备报废和处置过程中,要做到手续完备,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防止物资流失,发挥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益.
设备报废是设备理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处理得好,可以促进高校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报废设备管理工作,坚持设备报废的认定标准,严格执行设备报废的程序,公开处置好报废设备,服务高校建设,最终促进高校有关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1〕钱向荣.加强仪器设备报废管理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5):148-149.
〔2〕王声革.新建本科院校仪器设备报废与处置管理探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6):230-231.
〔3〕吕洪军.高等院校闲置、报废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探讨[J].河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刘岳启.闲置、报废仪器的合理利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4):123-124.
〔5〕朱亚萍,等.实验室闲置、报废设备的管理[M].实验技术与实验室管理论文集(下册),2002,23-26.
G 484
A
1673-260X(2010)12-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