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

2010-08-15 00:50王浩斌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共同理想社会阶层机制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分别构成了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核心内容、力量源泉以及总体原则。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模式维持机制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我国新社会阶层,其主体力量是由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成员构成。尽管我国新社会阶层是一个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概念“,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意蕴相当浓厚的政治概念范畴,因为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在有效巩固统一战线、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确保政治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后,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若没有先进文化理念的支撑就容易迷失方向、不能持久甚至走上”参与过冷“或”参与过热“的极端而不能发挥其积极的维稳功能。为此,不断夯实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积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文化的引导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而这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

一、模式维持机制的概念诠释与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

模式维持机制 (Pattern Maintenance Mechanism)指的是根据某些规范与原则以维系行动系统的正常秩序与活动连续性的各种条件的总称。模式维持是任何行动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和基本运作机制,因为行动系统总是体现为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总是一个连续性与间歇性相互统一与辩证发展的过程。连续性是行动系统得以发展的前提,而间歇性则意味着断裂,断裂往往导致行动系统的瓦解、中断甚至崩溃。有效克服行动系统的间歇性和断裂性,增强其连续性和承继性,这无疑是模式维持机制的核心议题。在社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文化系统事实上承担了模式维持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说,”模式维持功能是文化系统的结构功能,是行动系统、原则和价值理想等普遍化为文化模式后对社会发生的作用。因此,模式维持功能的分化与发展,实质是文化系统的分化与发展。“[1]文化系统之所以能够承担模式维持的基本功能,其最为根本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文化系统具有整体性的实践特点,它往往体现为一些宏观的价值诉求、实践模式与概念表达,而这些又都是人的价值诉求、实践模式或概念表达,是对人的存在、发展样态的科学总结,因而可以跨越时空而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其二是文化系统具有认同性的特点,行动系统的间歇性之所以不是模式维持的障碍,是因为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性恰恰就是文化认同的条件,即”没有相似性就没有认同,因为认同部分地是通过承认把人结合在一起的公共纽带和共享经历获得的。同样,没有差别也就没有认同,因为太多的相同性会通过破坏它的独一无二的性质和与众不同的特性而使认同黯然失色。如此,认同是通过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之间走钢丝来获得和维持的。“[2]也就是说,正是文化的认同性可以跨越一定程度的差异、断裂而事实上起到维持模式的基本功能。

我国新社会阶层作为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阶层,其政治参与自然与物质利益的有效满足与系列刺激息息相关,对于与经济利益无关的事情,我国新社会阶层表现出了参与热情不高的情绪,”目前,新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活动的程度不高、渠道不顺畅……对参与政治活动表示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然而,新阶层人士的政治热情并未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大家更为关心的是新阶层人士的经济活动和已经获得的经济利益,并未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政治参与的机会或开辟更为畅通的政治参与渠道,他们的呼声和政治诉求鲜为人知,他们的愿望和要求极少纳入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3]在这种情况下,要持续而有效地推进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就必须深入挖掘我国新社会阶层赖以存在及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建构适应其政治参与要求的模式维持机制,以避免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断点”甚至“间歇”。事实上,我国深厚的乡土文化底蕴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营造的现代主流文化体系等,都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奠定了客观基础,这既构成了我国新社会阶层存在及其发展的文化生态基础,同时也是我国新社会阶层之所以积极参与政治的“前理解结构”,“前理解结构”又称之为“偏见”、“先见”或“前见”,这些“偏见”、“先见”、“前见”或“前理解结构”是历史文化传承进入主体的一种先在存在,是主体理解、认识、思考以至行动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文化因素是影响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二、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

如果说文化因素是影响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必须着眼于文化的视域构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那么,就此认定我们所要依赖的文化视域就是单纯的传统文化视域或单纯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视域,那将是不科学的和不合理的理论诠释。因为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体系,构成了我们最为基本的理解视域,我们必须着眼于整体的视域来把握文化,才能真正构建出符合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要求的模式维持机制。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以及观念文化等等,狭义的文化则主要指的是非物质性的政治文化或观念文化等等。当然,作为一种模式维持机制的构建要素,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构造要素,然而,不管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凝结着人的目的、意志和需求,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理念或彰显为特定的价值实现。在某种程度上,价值是文化的灵魂。这样,一定的文化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而占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文化体系则彰显为主流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因而,要考察一定的文化及文化视域,我们完全可以化约为考察一定社会中的主流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

众所周知,我国新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也就是说,影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文化存在是一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样,坚持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来构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有效政治参与离不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事实上奠定了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因为我国新社会阶层作为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阶层形式,其要不要进行政治参与、如何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绩效如何评估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那里找到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不论是什么阶级或阶层,都是同一定的经济基础或经济形式相适应的,列宁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4]也就是说,阶级就是一些经济利益集团,这自然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因为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我国新社会基础有多么“新”,其作为一个阶层存在样态,总是代表并依赖一定的经济基础或物质利益,而为了保护其物质利益,总是需要积极的参与政治。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为我们解读我国新社会阶层及其政治参与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这样,要构建适合我国新社会阶层要求的模式维持机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之核心内容。

我国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产物,是党的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将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我们的最高理想是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实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实施按需分配,取消政治甚至国家机器。然而,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尽管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但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实际。党的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分配方式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同时强调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强调实施“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政策,历史表明,这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和实践体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范围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化以及“先富”政策的实施,客观上为我国的阶层分化、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政治基础。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然构成了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

既然我国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事实上构成了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要构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持续促进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防止政治冷漠,就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而党的十七大则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表明,只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与普及,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新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才能有效推进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才能构建适应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要求的模式维持机制。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之力量源泉。

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有一个动力问题,总的来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模式维持机制构建的力量之源。也就是说,我国新社会阶层之所以源源不断地、持续地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上的动因有两个:其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二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历史表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大家知道,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来的基本社会结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结构形式,在儒家的官本位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互统一和相互转化的,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道德自我不断放大的过程,构成了爱国主义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发生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许多新社会阶层之所以关心政治、关心天下和关注形势,除了追逐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要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官本位的爱国主义的文化驱动。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现阶段已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内化成为我国新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因为我国新社会阶层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同时他们本身也极为富有改革创新的革命意识。事实上,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是党的领导集体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及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具体而言,改革创新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诚信精神,是一种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革新精神,是一种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进取精神,是一种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无畏精神。这样,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构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就要求我们:其一,加强爱国统一战线的建设,以爱国主义旗帜相号召,加快推进新社会阶层持续而有序的政治参与;其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努力摸索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文化适应规律,在积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体系关系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社会阶层持续而有序的政治参与;最后,紧跟时代步伐,把脉时代动向,用新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新的实践。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之总体原则。

我们认为,要有效构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还离不开一系列的总体性原则。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事实上为我们提供了总体性的指导原则。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当代诊释。它涵盖了国家荣辱观、社会荣辱观、政党荣辱现、经济荣辱现以及公民荣辱观等多重领城,囊括了实现祖国统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5]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又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同时还是社会价值的基本导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来构建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其一,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荣辱观,以祖国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相号召促进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其二,坚持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荣辱观,以促进社会整合、建设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号召促进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其三,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荣辱观,在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和执政能力建设以及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其四,坚持以科学主义为核心的经济荣辱观,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繁荣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号召来促进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最后,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公民荣辱观,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号召来促进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有序政治参与。由此可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科学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集体主义等,事实上构成了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构建之总体原则。

[1]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3.

[2][加]D.保罗·谢弗.文化引导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8-69.

[3]徐志青.积极推动深圳新社会阶层的发展[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8,(3):82-84.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5]王浩斌,王飞南.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问题[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3.

C912.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1-0045-04

2010-03-02

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推进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研究“(SKL-2009-59)部分成果之一。

王浩斌(1976-),男,湖南双峰县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猜你喜欢
共同理想社会阶层机制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试论共同理想的当代价值意义
为什么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国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