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

2010-08-15 00:50胡兆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办学校企

胡兆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战略联盟: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

胡兆胜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与高校或企业合作的高级表现形式,我国高职院校在经过一轮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张之后,留下了诸多“后遗症”,采取战略联盟策略将是高职院校摆脱困境、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

战略联盟;高职院校;选择

一、高职院校战略联盟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战略联盟的概念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 op 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R. Ni gel)最早提出,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松散性网络组织[1]。企业之间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已相当成熟,实践也积累相当成功经验。正是借鉴了企业战略联盟的成功经验,国外许多高校都实施了战略联盟,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大学联合会(AAU)、常春藤联盟等。在国内,我国的一些综合性大学已经迈出了战略联盟的重要一步,比如2004年4月1日,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提出建立长三角地区名校联盟(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2009年10月12日,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在内的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标志着9所高校的战略联盟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高职院校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高职院校(或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企业)之间为了一定的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2]。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为了共同目标已经进行了具有战略联盟性质、但没有明确使用战略联盟名称的合作,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丰盈的成果,比如高职院校与企业间实施的“订单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实习基地挂牌等。高职院校间的战略联盟从整体上来看,尚没有真正形成,大多表现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经验交流、参观访问等,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联盟。当然,在国内,高职院校间的战略联盟也不乏成功范例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职教育园区由五所高职院和江苏工业学院入驻,高职教育园区在加强园区内校际合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园区院校合作办学,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校及国内著名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或意向,部分已经启动。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办学的成功经验给高职院校实施战略联盟以重要的启示和示范,它也预示着战略联盟将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应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战略联盟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异军突起,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99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在校生达到860万人。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民主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都作出重要贡献,然而,高职院校在经过这一轮高歌猛进之后,留下了诸多“后遗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矛盾即办学成本高与实际投资低之间的矛盾、外延快速扩张与内涵跟进滞后的矛盾、实训要求的高规格与实训条件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师匮乏、资金短缺、资源不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高职院校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化解矛盾、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思维,突破“门户之见”,采取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摆脱困境、突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高职院校战略联盟的可行性模式主要有:资源共享模式,学分互认模式、教师互聘模式、项目合作模式、共同办学模式、学科共建模式等。

三、高职院校战略联盟的意义

(一)实施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节约资金、降低成本的需要。职业教育是高成本的教育。高成本需要高投入。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而对于建设资金则需要高职院校自己筹措。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迎接生源“高峰期”,纷纷进行了“扩容”行动即效仿本科院校,兴建新校区。“扩容”行动之后,还要“充容”即购买图书、购买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还需要大量投入。目前,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普遍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只有采取融资、贷款等形式,以解燃眉之急。这种举债投入的结果必然是“债台高筑”。负债累累必然使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步履维艰。实施战略联盟可以使高职院校在不投入或少投入的情况下,获得所需资源,如通过校企联盟,使企业的工厂成为学生实训、实习基地;通过校际联盟,实现图书馆、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取得“1+1>2”的效果。高职院校战略联盟一改过去化钱“买”资源的思维,达到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收益的效果,节约了资金,降低了办学成本。同时,高职院校战略联盟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高职院校为追求“大而全”所带来的“巨型症”。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必须转变办学思维、办学模式,由原来的“闭门造车”向“战略联盟”转向,积极探索和构建战略联盟体系,以化解资金短缺的困境。

(二)实施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竞争同样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高职院校在资金来源、历史基础、教育资源等方面都不及本科院校,其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能力显得先天不足。在未来新一轮竞争中,高职院校间围绕生源、资源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对于那些生源稀少、缺乏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将面临生存压力和被淘汰出局或兼并的风险。实施战略联盟,在联盟中做强,是高职院校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有效策略。战略联盟有助于高职院校借用校外资源,充实自己的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战略联盟有助于打造中国高职院校的“航空母舰”,提高抵御风险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达到“共赢”的效果。同时,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内部各要素的配合与协作,也需要与外部诸要素建立有序的联系与互动。战略联盟使高职院校始终处于开放有序、内外互动的良性状态,有利于高职院校把外部的能量转化为自己的内能,增强发展的动力;有利于高职院校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要素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有利于高职院校间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总之,实施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职生“高职低能”现象比较严重,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造成高职生“高职低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办学相对封闭,与企业、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在合作办学方面步伐缓慢,致使高职生游离于企业、未来岗位之外,没有学到自己未来岗位需要的技能。实施战略联盟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校企联盟,有利于高职生学到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实习资源短缺、实习条件简陋、实习技能落后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棘手难题,“低水平”的实习很难造就“高技能”的人才,校企联盟使“前校后厂”成为现实,为高职生深入到企业一线实习提供了便利,为高职生学到当前最前沿、最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其次,校企联盟便于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到校任教,也便于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3],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需要高技能型教师,校企联盟为高职院校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到校任教、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开辟了通道。再次,高职院校间的校际联盟,通过学分互认模式,有利于高职生实现跨校学习,使高职生能够聆听到不同学校、不同风格优秀教师的教学,这对于丰富高职生的校外经历、开阔他们的眼界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资源共享模式,比如图书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使高职生能够享有更多分属不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必将为高职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最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战略联盟,有利于构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高职生的升学等提供便利。

(四)实施战略联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决定着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状况,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部分,战略联盟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校企联盟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以企业的需要作为第一信号,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作为最终目标,通过校企联盟,便于高职院校及时把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对技能要求,为高职院校遴选、调整乃至最终设置何种专业提供方向性指导;其次,校企联盟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针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仅仅是开端,还需要专业建设的针对性来深化和落实,通过校企联盟,邀请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中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实训教学能够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针对性。最后,战略联盟有助于高职院校专业的质量建设。质量是高职院校专业存在的基础,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忙于在专业设置方面追求“全而多”,对专业的质量建设方面却显得重视不够,办法不多。校企联盟在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质量建设具有建设性意义。

[1]秦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理论与演变[J].财经问题研究,1988,(01).

[2]阳荣威.后合并时代高校的选择:战略联盟[J].高等教育研究,2005,(09).

[3]张健.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学术界,2006,(04).

G719.2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5993(2010)01-0018-03

2010-03-08

本文系2010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安徽省高职院校联盟构建研究》(2010SQRW 167)研究成果。

胡兆胜(1970-)男,安徽省定远县人,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高职生办学校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