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考工记》研究述论

2010-08-15 00:47李秋芳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考工经文周礼

李秋芳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宋代《考工记》研究述论

李秋芳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宋代的《考工记》研究,一方面是籍《周礼》研究而进行,一方面是对之进行专门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出现多部以《考工记》命名的研究专著;以图注解《考工记》的成果开始出现;受宋学的影响,多攻击汉学,自成一说;注重《考工记》的普及推广。宋代《考工记》研究不仅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而且有助于宋代科技史的研究,在《考工记》研究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宋代;考工记;研究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手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文献,也是先秦时期手工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汇集,它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补《周礼》“冬官”之阙,故亦称《周礼·考工记》。从此《考工记》成为《周礼》中重要的一篇,同时也籍《周礼》而流传至今。然该篇文字艰深古奥,且错漏丛生,所以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许多注释和研究。宋代是《考工记》研究,不仅成果突出,而且特点明显,在 《考工记》研究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对宋代《考工记》研究加以评析,权作引玉之石。

1 宋代《考工记》研究的基本状况

宋代的《考工记》研究大致走两条路径,一是随着《周礼》的研究而得以研究,一是单独对《考工记》进行研究。

1.1 随着《周礼》而进行的研究

《三礼》之中,“宋人轻《礼记》、《仪礼》而最重《周礼》”,[1]以熙丰变法为契机,宋人围绕《周礼》的聚讼日益激烈。较之汉唐,宋代《周礼》学论著的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清人朱彝尊《经义考》著录宋代《周礼》学文献97种,[2]王锷先生《三礼研究论著提要》著录宋代《周礼》学文献106种。[3]。另据夏微先生统计,尚可考见的宋代《周礼》学文献大致有120种左右,其中对《周礼》一经进行注疏、论说的文献94种,[4]可见宋代《周礼》研究的兴盛。伴随着对《周礼》的研究,《冬官考工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受到学者很多的关注。如王安石的《周官新义》中就附有《考工记解》;王昭禹的《周礼详解》中从卷35至40对《考工记》注解;王与之的《周礼订义》中从卷70至80对《考工记》进行订义;易袚的《周官总义》从卷26至30论述《考工记》;朱申的《周礼句解》分上下两卷解读《冬官考工记》。

1.2 单行本《考工记》出现

自汉儒将 《考工记》收编于儒家经典著作《周礼》中后,它一直随着《周礼》而得以流传,这种格局延续到唐朝基本未变。现存题名为唐杜牧撰的《考工记注》,经学者考证为伪作。朱彝尊“《经义考》卷129载之,此书与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相出入,林书称牧注不传,殊为可疑。是书多与郑注违异,间或袭用郑兴而不得其旨,文笔浅陋,非唐人之作,与杜牧纵横奥衍者迥异,是必为林希逸同时或后世之伪作。孙诒让《周礼正义略例》议其义旨□陋,多袭林氏之说,伪托显然。又卷首有宋人程迥论《考工记》,语与本书经不相涉,尤伪中之伪。仁和胡珽以其父树声所藏旧抄付刊,目录下存识语,亦疑及之,是为伪书无疑也。”[3]

到宋代时,开始出现单独注释《考工记》的著作。据朱彝尊《经义考》卷129和王锷先生《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的记载,宋代注解论说《考工记》的本子有7种。主要有陈祥道《考工解》、王安石《考工记解》(朱彝尊《经义考》中记为郑宗颜《考工记注》)、林亦之《考工记解》、王炎《考工记解》、叶皆《考工记辨疑》、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赵溥《兰江考工记解》。其实王安石的《考工记解》和郑宗颜的《考工记注》是同一本书。《直斋书录解题》卷2云:“《周礼新义》二十二卷,王安石撰。其序言自周衰至今,历载千数,而太平之遗迹,扫荡殆尽,学者所见,无复全经。于是时,乃欲训而发之,臣诚不自揆,知其难也。以训而发之之为难,又知夫立政造事,追而复之之为尤难也。新法误国,于此可推原矣。熙宁八年,诏颁之国子监,目置之义解之首。其解止于 《秋官》,不及 《考工记》。 ”[5]《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周官新义》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宋王安石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中录出,惟缺《地官》、《夏官》。其《考工记》则郑宗颜辑安石‘字说’所补也。其说惟训诂字义,颇为穿凿。其发挥经义,则不失为儒者之言。”[6]这7种单独研究《考工记》的书,目前存在的只有王安石《考工记解》和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其它的都已佚失。

2 宋代《考工记》研究的主要特点

综观宋代的《考工记》研究,笔者以为主要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2.1 出现多部以《考工记》命名的研究专著

从《周礼》中将《考工记》单独挑出进行研究,是从宋代开始。题为唐代杜牧所作的 《考工记注》,经学者论证,已经认定为伪作。宋代时,出现了单独对《考工记》进行注解的专著,共有7部。详见上文。这些单独著作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为《考工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所作的最初努力。现代《考工记》的研究,不仅仅受到国人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要求我国提供《考工记》的现代汉语本,以此为基础转译成他国文字,最后形成联合国通用的六国文字版本《考工记》,以供全世界人们来阅读。[7]近年围绕《考工记》还举办了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这都促进了《考工记》学的发展。

2.2 以图注解《考工记》的成果开始出现

《考工记》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古书,距离宋代时已经年代久远,书中涉及到大量名物,如宫室、车舆、兵器、礼乐等,如果仅仅依靠文字解释,常给阅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诸工之事非图不显”。有鉴于此,南宋林希逸选择五代末年聂崇义所作《三礼图》中的相关图片,配在《考工记》中。其《鬳斋考工记解》共有插图47幅,有了这些图片,使得阅读者对这部年代久远的古书,能有更清晰准确的理解。这对《考工记》的流传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四库提要》中说:“故读《周礼》者,至今犹传其书焉。”[8]林希逸之所以给《考工记》配以插图,可能也是受宋代《周礼》配图的影响。《周礼》是一部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著作,书中涉及到的名物制度很多,而且难以理解,所以汉唐时期就有学者对其以图注解。据《经义考》记载,汉唐时期以图注释《周礼》的文献有《周官郊祀图》和《周官礼图》,他们到宋代均已佚失。宋代时,对《周礼》进行图作的著作明显增多,如叶时《礼经会元》中《内朝仪》、《宫卫》、《王畿》、《祭乐》、《明堂》、《分星》六篇各系以图;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首列《成周官制》、《秦汉官制》、《汉官制》、《汉南北军》四图。可能受到这种学风的影响,林希逸也对《考工记》进行图作。受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插图的影响,明清以降,以图解注释《考工记》的文献日益增多。

2.3 受宋学的影响,多攻击汉学,自成一说。

宋代是我国儒家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宋学终于形成。在我国经学发展历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对立。所谓的汉学,就是指汉儒章句之学,其特点为重视名物训诂,擅长名物考订。宋学的特点正好相反,重在发挥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圣人义理、微言大义,长于玄学思辨,疏于名物训诂。由于学风所渐,宋儒一般都鄙夷汉儒的治学方法,攻击汉儒的经学成就。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对《考工记》的研究上。如宋易袚《周官总义》卷26在解释“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中的“珍异”时,就说,“珍异则非地官之所谓珍异也,质人言市之珍异,人言膳府之珍异,场人言场圃之珍异,而郑氏皆以为四时食物,此非食物也。凡民用所关,则贱者可以为珍,而常者可以为异,先王必有以通之,故曰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9]卷26在对“牙围”解释时说,“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今以乘车、兵车之轮言之,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则牙围尺有一寸,当分为两面。郑氏不分两面,只就一面,尺有一寸上便说三分牙围而漆其二”。[9]此类例子,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也有不少。如卷上对“渥淳其帛,实诸泽噐,淫之以蜃”经文解释:“渥,沃也。淳,亦沃也。既以栏木灰水沃其帛矣,乃安诸滑泽噐中,又以蛤灰浸之淫者,浸淫使满噐?其帛也。淫,郑云薄粉之令帛白。杜子春作湼,蜃白湼黑。恐皆未通。”[10]卷下对经文“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解释说:“箭镞之刃与笴末之羽两者相并,羽有三分,则刃有一分,郑云刃二寸,恐未然。”在对“祭侯之礼,以酒脯醢,其辞曰:惟若宁侯,毋或若女,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强饮强食,诒汝曾孙,诸侯百福”经文解释时就认为郑玄对宁侯的解释不正确,“郑云宁侯为有功徳故祭之,文意未通。 ”[10]

2.4 注重《考工记》的普及推广

宋代学者对《考工记》进行研究,还出于一种喜爱之心。如林希逸在自己《鬳斋考工记解?序》中使用“似造物之意”、“以成此经之妙也”、“非后世铅椠书生所及也”、“惜乎其不全见也”等语句,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考工记》是相当推崇的。正是因为他的喜爱,使得他致力于推广普及它。鉴于《考工记》“经文古奥,猝不易明”,他在注解时多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得初学者可以很容易就理解,“希逸注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8]如,注解“粤无镈,燕无函,秦无庐,胡无弓车。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他解释说:“镈,田器也;函,铠甲也;庐,柄也;弓车,射猎用也,车上有弓。此言百工器械各随土地所宜。粤无翦镈之人,非无也,盖家家能之也。燕近在北狄,戎矢之具分外精绝;秦多重山岭,细木可以为庐者多;匈奴在大漠之北居,逐水草以射猎为生,以车为家,如渔人以舟为家也,车上有此弓,而人人能之也。所谓无者,言无人以此専门名家也。”[10]如注解“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这句话时,他解释:“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非特春生秋杀也,随其种性荣枯各有时也。石最坚,亦有时而泐。泐,裂也,水或为凝氷,或为流泽,时使然也。”“橘踰淮而北为枳,鸜鹆不踰济,貉踰汶则死,此地气然也”,解释说:“枳、橘,只是一种,纔过淮则为枳,北方最重橘、柚,实所无也。鸜鹆不踰济水,过济水则无之也,鲁史以来巢书之则记异也。貉,狐也,若过汶即死,则知草木禽兽各随土地所宜。”[10]通过他的评说,使人对经文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为了普及《考工记》,他在注解经文的过程中,不断对《考工记》的写作方法进行介绍。如在经文“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后,就说“首叙至此将言考工之事,特出此四句,文势浅深有序,此亦法也”。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句话后就紧接着说,“以下将言工匠之事,先如此总叙,以起语”。“此数行铺叙天时地气自有法度,皆文法也”。在“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后接评说,“前言皆序也,此一凡字起端,乃三十官之总目也”,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他的这种方法,明人继承颇多。明朝后期,集中出现了几部《考工记》单注本,它们都侧重于章法、句法、文法的批讲,而很少对经义进行阐释。明林兆珂撰写 《考工记述注》,以汉唐注疏为蓝本,参订训诂,对其经文进行解释,并且在经文旁加以圈点,缀以评语。其目的是以《考工记》为古文选本,使童蒙育习,故对于《考工记》名物制度的疏解,绝无发明。文中插图一卷,完全是根据林希逸《考工记解》插图翻刻而成,无所增损。[8]明郭正域撰写的《批点考工记》,选取其中的文句,进行圈点,并逐个加以批评。只论述《考工记》的章法,句法、字法,每节后也都附有注释,但是内容很浅显粗略,大概此书是为论文而作,而不是为训诂经文而作。[8]明徐昭庆撰的《考工记通》,在章法、句法、字法方面研究较多,对于典据很少涉猎,不时用己说来驳斥前人观点。[8]明程明哲撰的《考工记纂注》,主要就是评点字句,于《经》义无所发明。其书名为《纂注》,其实内容完全是抄袭林希逸《考工记图解》而来。林书错误,它也继承;林书不误,它反而为错误,如将经文中所有的“軓”字皆改为“轨”。[8]既然明代出现的这些评点《考工记》单行本是用来启蒙、宣讲,那么宋代林希逸的《考工记解》可能也是用来作讲义的。

不仅如此,文中他还对一些古音进行注释,如攻皮之工中有“鲍”,他注解说,“鲍,一作鞄,音仆。 ”“桯围倍之”的“桯”,“音盈,盖之杠也,读如丹桓宫楹之楹。”文中还专门作了两卷《释音》,据笔者统计,共对270个古音进行注释,对20个疑似的音进行注解。充分利用这些古注,对于理解《考工记》经文很有帮助。

总之,林希逸在注解经文时,注意使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文字,对一些古音进行注解,对原因进行分析,配以插图,使读者阅读此书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在古代经学著作汗牛充栋的情况下,他的《考工记》之所以可以流传下来,与他这种普及型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

3 宋代《考工记》研究的价值

由于《考工记》涉及范畴较广,故而对其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影响也是多面的。宋代的《考工记》研究,在文献保存、知识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其一,保存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宋代的《考工记》研究主要体现在随《周礼》的研究和单行本的出现,而这些《周礼》学著作和《考工记》单行本很多都已佚失,现存宋代刊本的《周礼》学文献无疑具有珍贵的价值。如王与之的《周礼订义》,是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宋代《周礼》学集解之作。书中共汇集宋代45家《周礼》学说,《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所采旧说凡五十一家,唐以前仅杜子春、郑兴、郑众、郑元、崔灵恩、贾公彦等六家,其余四十五家则皆宋人。凡文集语录无不搜采,盖以当代诸儒为主,古义特附存而已。……盖以义理为本,典制为末,故所取宋人独多矣。”[8]是书卷70-79是专门对《冬官考工记》进行订义,保存了大量有关《考工记》方面的文献资料。如赵溥的《兰江考工记解》被引用190多次;陈祥道的《考工解》被引用100多次。

其二,有助于宋代科技史的研究。《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科技著作,全书万余字,分别对木工、金工、皮工、色工、刮摩工、抟埴工计6类30个工种加以论述,包含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对其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而研究者的科学知识功底,与当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代学者对《考工记》的研究,有助于后人对宋代科技史的研究。

其三,宋代《考工记》的研究,在《考工记》研究历史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自东汉以降,历代不断有人对《周礼?冬官考工记》进行注释和研究。宋代以前,对《考工记》的研究,是在对《周礼》进行注解时捎带研究的,没有单独对《考工记》进行研究的记录。传世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就是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和唐初贾公彦的《周礼疏》。进入宋代,一方面伴随着《周礼》研究而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学者开始把《考工记》单抽出来加以讲解,并开始为其配图讲解。这一体例的出现,深刻影响到元明清《考工记》的研究。在其影响下,元明时期单解《考工记》的著述日益增多,清代由于考据风行的影响更是如此。较著名的版本如徐光启《考工记解》,戴震《考工记图》,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等。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与宋代的《考工记》研究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在《考工记》研究历史中,宋代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总之,宋代是《考工记》研究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方面伴随着宋人对《周礼》的重视,以冬官身份附于《周礼》的《考工记》也随之得到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随着宋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集中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的《考工记》自然逐渐受到重视。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较多有关《周礼》(含《考工记》)注释本,更出现不少专门研究《考工记》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是宋代《考工记》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更为元明清时期《考工记》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刘子键.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王锷.三礼研究论著提要[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4]夏微.宋代周礼学文献述论[J].史学集刊,2008,(4).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于敏中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胡道静.谈古籍的普查和情报[J].历史研究,1982,(4).

[8]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易袚.周官总义[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林希逸.考工记解[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Abstrsct:The research on Kao Gong Ji in the Song Dynasty,which was carried by the study of Zhou Li and special study,wa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features.First,many monographs on Kao Gong Ji appeared.Second,the explanation of Kao Gong Ji used drawing.Third,the explanation had their own opinion by the impact of Song Xue.Last,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its popularization.The research on Kao Gong Ji in the Song Dynasty,not only preserved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s,but also benefite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the research in the Song Dynasty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research of Kao Gong Ji.

THE RESEARCH OF KAO GONG JI IN THE SONG DYNASTY

LI Qiu-fa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Henan 453007)

Song Dynasty;Kao Gong Ji;Research

K063

A

1672-2868(2010)02-0112-05

2009-09-13

李秋芳(1975-),女,河南灵宝人。河南师范大学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古代科技史。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考工经文周礼
经文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圣经》经文中国化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新书介绍:《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