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本中诗学思想及其影响浅论

2010-08-15 00:47:36施小琼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诗派活法江西

施小琼

(巢湖学院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吕本中诗学思想及其影响浅论

施小琼

(巢湖学院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的重要诗论家,其理论主张出于江西又超越江西。其早年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为江西诗派立名,虽有偏颇但影响深远。他融合黄庭坚和苏轼的诗学思想又加以深化、创新,提出“悟入”和“活法”两大主张,为江西诗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他的影响下,南宋诗歌创作摆脱了江西陈规的束缚,自成一路。严羽的《沧浪诗话》虽致力于批评江西诗派和苏黄风气,但其诗论主张与吕本中也多有相通之处。

吕本中;江西宗派图;悟入;活法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论诗好谈“法度”。论者以“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为作诗秘诀,所谓“句法以一字为工”“好句要须好字”[1]斤斤于文字技巧与法度规矩,使诗歌创作不能自由地抒情言志。吕本中作为江西诗派的一员,对江西诗派过分注重琢句炼字而走入滞涩奇险的不良倾向进行了反思,提出“悟入”和“活法”两大主张,为后来诗人突破江西诗派的桎梏,打开一条通道。受他影响,南宋诗话中批评江西诗派、批评苏黄风气、以禅喻诗、注重诗歌意境创造的论述大大增多,南宋诗歌创作也摆脱了江西陈规的束缚,自树新风。

吕本中诗学思想的形成,与其家族的学术风气、自身的学诗经历有很大关联。吕本中的先祖吕龟祥在北宋初年知寿州 (今安徽寿县),“子孙遂为寿州人”。[2]寿州吕氏家族在宋代是衣冠世家,代有名臣,世为显宦。其家族成员不仅活跃在两宋政治舞台上,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也卓有建树。黄宗羲、全祖望所编《宋元学案》,录吕氏家族成员共17人,专门立学案者就达4人:吕公著、吕希哲、吕本中、吕祖谦。《宋元学案·武夷学案》云“北宋公相家之盛,莫如吕氏、韩氏,其子孙皆能以学统光大之。”其家族自吕公著始就潜心读书,遍涉经典。在治学上,开创了“不主一门,不名一师,不私一说”的优良传统,以儒为本,兼采众家,自成一体。这在十分看重师承,门户森严、党同伐异的宋代理学界实属罕见。吕本中秉承吕氏家风,在学术上兼取诸家,惟善从之。《宋元学案·紫微学案序录》云:“大东莱先生为荥阳冢嫡。其不名一师,亦家风也。自元后诸名宿如元城、龟山、了翁、和靖以及王信伯之徒,皆尝从游,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而溺于禅,则又家门之流弊乎。”

就学术思想而言,吕氏家族成员大都以儒为本,浸染禅学,吕本中亦是如此。他曾拜程门弟子游酢、杨时、尹嶝为师,从他们身上较为系统地接受了理学熏陶,成为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吕本中“发明道学之功”亦甚为推重,说:“绍兴紫微吕公,名德之重,一言一动皆有法戒。”(《晦庵集》卷83)吕本中还好禅喜佛,其《师友杂志》记载了他早年好禅之事,“予尝答立之书,晁以道京师适见之,极相称赏,但言不合说得佛学太多”他的诗歌中也有很多与僧人往还酬赠之作。他说诗主张“悟入”“活法”即深受禅学影响。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诗人,早年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深,但并不规行矩步。其近千首存诗中,诗笔空灵清丽、语言圆转流畅者随处可见。方回曾说:“居仁在江西派中,最为流动而不滞者,故其诗多活。”[3]靖康之难后,吕本中的诗歌悲叹国破家亡,伤时感乱,直承建安、老杜诗风,更增加了现实价值和力度。

恢弘博杂的家学渊源,铸就吕本中海纳百川、融通各家的心胸和气度。深厚的理学背景,禅宗思想的濡染,个人学诗的经历与体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吕本中成为江西诗派最重要的理论家。

1 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吕本中是首次明确提出江西诗社宗派,并梳理其传承关系的诗论家。他自己虽未以江西诗派自居,但自言作诗得黄庭坚、陈师道句法,故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引》亦列其名于其间。

他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以黄庭坚为宗,列举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等二十五人为法嗣。“宗派”一词,源于禅宗,具有很强的衣钵相传的宗门意识。吕本中用“宗派图”给诗派命名,带有标榜门户、抬高师友的性质。宗派图中所列的二十五位诗人,有十余人不是江西人,这说明吕本中并不是以地域来划分流派,而是基于这些诗人在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方面的相似和相近。他为江西诗派修谱作传,产生很大的反响,其后许多诗人学者,如刘克庄、方回等纷纷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划分等级,引发了大量或褒或贬的评论。

其《宗派图序》大略云:

唐自李杜之出,焜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至韩、柳、孟郊、张籍诸人,激昂奋厉,终不能与前作者并。元和以后至国朝,歌诗之作或传者,多依效旧文,未尽所趣。惟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抑扬反复,尽兼众体。而后学者同作并和,虽体制各异,要皆所传者一,予故录其名字,以遗来者。[4]

在序言里,吕本中对李杜以后至北宋诸诗人,作了不恰当的贬抑,惟独对黄庭坚极力称道,视其为李杜之后振弊起衰的唯一大家,这显然是出自于宗派的标榜。其所列举的名单也不精审,故胡仔批评他“此图之作,选择勿精,议论不公。”[4]

《江西宗派图》本是吕本中少时率意而作,他亦曾自言“甚悔”,但还是流传世间。江西诗派是南北宋之际诗坛的主流,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面目各异的诗人,同时也由于一些末流诗人眼界狭小、诗境枯寂,只注意句法、格律的研习,忽视了主体精神的高扬,造成学黄“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5]的局面。围绕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赞扬者与批评者之间展开了一次次论争。当时蔡居厚、魏泰、叶梦得、张戒等诗话作者对江西诗风的批评,给了吕本中极大的启发,使他意识到江西派诗论中的“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的局限性,为纠正江西诗风的弊端,吕本中提出了“悟入”和“活法”的诗学主张。

2 倡“悟入”与“活法”

“活法”“悟入”二者皆源于禅宗。禅宗有“但参活句,莫参死句”的说法,“参活句”意即从不确定的话语中参出禅机,吕本中改“活句”为“活法”,拓宽了它的内涵。吕本中以“活法”论诗,始于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大观三年(1109),他在《外弟赵才仲数以书来论诗因作此答之》中云:“前时少年累,如烛今见跋。胸中尘挨去,渐喜诗语活。熟知一杯水,已见千里豁。初如弹丸转,忽若秋兔脱。旁观不知妙,可爱不可夺。”政和四年(1114)在《别后寄舍弟三十韵》中又说“惟昔文朋聚。相期文字盟。笔头传活法,胸次即圆成。”而较为完整的表述,则是绍兴三年(1133)所作的《夏均父集序》:

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者则可以与语活法矣。谢玄晖有言‘好诗(按:疑脱‘流’字)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近世惟豫章黄公,首变前作之弊,而后学者知所趣向,毕精尽知,左规右矩,庶几至于变化不测。然余区区浅末之论,皆汉魏有意于文者之法,而非无意于文者之法也。[6]

何谓“活法”?吕本中下了定义: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活法”是有定法与无定法的结合,其前提是重视诗歌创作的法度。这个“法度”即诗歌创作不仅应在格律、押韵、遣词造句等形式上而且在诗歌内容的表达、意境的创造方面要遵循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法则,使诗成为“诗”。但“活法”理论的精魂还不在此,它真正强调的不是固守“诗法”而是在诗法的方圆之内千变万化,从自己的个性和才情出发,创作出清新自然、流转圆美的佳作。

“活法”在诗歌创作中如何运用和体现?吕本中从创作心理、师古与创新、审美追求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从创作冲动的发生来看,吕本中主张诗歌“不可强为”,应该“缘境而生”“遇事乃作”。是说诗歌不可勉力强作,诗人只有触事感物,心中勃郁着创作激情,脑中形成鲜明的意象,不得不发然后才宣之于笔墨。这是对刘勰“为情造文”说的继承,和苏轼主张的“有不得已而后作”的思想相通。其次,在师古与创新问题上,吕本中一方面提出广泛学习前人,“学诗须熟看老杜、苏、黄,亦先见体式,然后遍考他诗,自然工夫度越过人”,又反对简单模仿,要求“出新意于法度,表前贤所未到”。在他看来,通过学习前人诗作,创作出有独特个性而又符合诗歌本质规律的作品,这才是“善学”。他在《童蒙诗训》中说:“老杜诗云 ‘诗清立意新’,最是作诗用力处。盖不可循习陈言,只规模旧作也。鲁直云‘随人作诗终后人’,又云‘文章切忌随人后’,此自鲁直见处也。近世人学老杜多矣,左规右矩,不能稍出新意,终成屋下架屋,无所取长。”[8]即是说,作诗必须有不同于前人的思索和感受,如果一味“循习陈言、规模旧作”,师古反变成泥古,境界、成就自然越来越小。他自己作诗,就颇以谢无逸称誉的“杜诗自是杜诗,黄诗自是黄诗,居仁诗自是居仁诗”自得。第三,从艺术效果来看,“活法”理论最终追求的是“流转圆美如弹丸”,即诗歌语言平易流畅、活泼生动,声律和谐、优美动人,意蕴丰富、含意深远,实现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诗人的共同审美追求。

吕本中所讲的“活法”,主要还是针对用字造句而言,不过是就全篇论句、论字,而不是孤立地讨论“句法”。《童蒙诗训》记载了几则相关论述:“老杜有自然不做底语到极至处者,有雕琢语到极至处者:如‘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此自然不做底语到极至处也;如 ‘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此雕琢语到极至处者也。”

“潘邠老言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当响。”[7]

讲究锤炼字句,注重句法规矩是黄庭坚等人极力推崇的,上述“自然不做底语”“雕琢语”“响字”等说法可以看出吕本中对江西衣钵的继承,但吕本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活”字,在他看来,作诗不必斤斤于个别字眼,只要有感而发,将写景、状物、抒情巧妙结合,用语圆活清妙,自然耐人寻味,“流转圆美”,字字活,字字响。

从理论渊源上看,吕氏“活法”说是吸收了黄庭坚和苏轼两位诗坛大家的诗论,又进行深化创新的结果。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首,论诗最重法度谨严,非常注意篇章结构的惨淡经营、字句的精心锤炼,好言“句法”“句眼”。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由于讲究严格的法度规矩,注重格律、章法、句法、字法、诗眼、用典等具体技巧,以“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秘诀,容易使诗歌创作受到拘束,不能自由地、畅快地抒情言志。黄诗这种规矩备具、用功深刻的诗格,若无苏诗那种变化不测的自然气韵贯穿,很容易流于尖巧生涩。苏轼虽不属于江西诗派,但对江西诗派的美学观念和批评风格有重要影响。苏轼论诗重天工清新,讲究“无法之法”,《诗颂》说得明白:“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诗歌的妙处正在脱口而出,不受法度的束缚、限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看似无法而有法,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在宋代诗人里,苏轼那种自由挥洒、随物赋形的创作个性,最能体现这种自然成文的 “活法”,故吕本中一再强调要学苏轼。

吕本中创造性地融苏、黄二家诗论为一体,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提炼出“活法”这一学说。他将黄诗体现的那种江西诗派的 “有意于文者之法”和苏轼在创作中体现出的 “无意于文者之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既讲“规矩备具”的诗法,也讲反映主体创造精神的“变化不测”;承认作诗“有定法”也强调“无定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是对两宋之际诗歌批评的一种理论概括和总结,指示着此后宋诗的创作方向。“活法”说走的是“以苏济黄”的路子,主要是为纠正江西之弊,并不是否定江西诗派。吕本中对黄庭坚的推崇是自始至终的,经常将其与苏轼并称。《童蒙诗训》云:“自古以来语文章之妙,广备众体,出奇无穷者,唯东坡一人;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包括众作,本以新意者,唯豫章一人。此二者当永以为法。”[7]

总而言之,“活法”论既重规矩法度,又不被规矩法度束缚手脚;既主张向前人学习,又强调自出机杼。这里有一种动态的平衡,二者在互相制约中发展,最终实现“无法之法”,使诗歌创作摆脱程式化的危险。

定法易于遵循,活法难于领会。作诗虽贵“活法”,但如何掌握“活法”呢?吕本中拈出“悟入”二字。“悟入”一语源自禅宗,宋代士大夫谈禅之风兴盛,禅学术语成为不少人的口头语,“悟”“参”等字经常出现在宋代诗论中。苏轼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之语;吴可强调“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学诗诗》)黄庭坚是禅宗居士,其《奉答谢公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云“无人知句法,秋月自澄江”,任渊注曰“言有所悟入”;韩驹《赠赵伯鱼》诗也说“学诗当如学参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他们所“悟”的对象、内容不尽相同,大体来说,苏、吴所悟偏于诗境之美的实相,是说诗歌妙境与禅境相仿,都有含蓄不尽之余味。黄、韩之悟在于领会句法之妙。吕本中所说“悟入”,兼取苏、黄两家之意,既有诗境之悟,又有律法之悟。

其《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云:

宠谕作诗次第,此道不讲久矣,如本中何足以知之。或励精潜思,不便下笔,或遇事因感,时时举扬,工夫一也。古之作者,正如是耳。惟不可凿空强作,出于牵强,如小儿就学,俯就课程耳。《楚辞》、杜、黄,固法度所在,然不若遍考精取,悉为吾用,则姿态横出,不窘一律矣。如东坡、太白诗,虽规摹广大,学者难依,然读之使人敢道,澡雪滞思,无穷苦艰难之状,亦一助也。要之,此事须令有所悟入,则自然越度诸子。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间耳。如张长史见公孙大娘舞剑,顿悟笔法。如张者,专意此事,未尝少忘胸中,故能遇事有得,遂造神妙,使它人观舞剑,有何干涉。非独作文学书而然也。[7]

在《童蒙诗训》中,他又说:“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如老苏之于文,鲁直之于诗,盖尽此理也。”在他看来,诗人要领会“活法”,必须“悟入”。诗人先需“遍考精取”,时时揣摩心会前人佳作,熟悉诗歌定法而后才能超越定法,此外还需具备主体的创造精神,随机触发,方能“遇事有得”,悟得作诗真谛。这是渐悟基础上的顿悟,如同张旭专心书法时刻不忘,才能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顿悟笔法。

“悟入”需要下苦工夫,没有捷径,不能凭巧智,但“悟”也依赖于“识”,即选择恰当的对象来“悟”。当时一般的江西诗人学诗多局限于杜甫和黄庭坚,一味“规模旧作”,路子越走越窄,吕本中深不以为然。吕氏家族在学术上素有“不名一师”的传统,吕本中论诗也同样采取这种态度。在《童蒙诗训》中说:“大概学诗,须以《三百篇》、《楚辞》及汉、魏间人诗为主,方见古人妙处,自无齐梁间绮靡气味也。”[8]又在《别后寄舍弟三十韵》中指出:“英华仰前辈,廓落到诸卿”。对于学诗,吕本中主张既要熟读精研古人的优秀诗作,也要参看同时代其他流派诗人的作品,甚至还要扩大视野,对“无意为文”者的作品,如《庄子》《左传》等,也“不可偏废”。熟读、遍参是达到“悟入”境地的必由之路。

吕本中还强调,正确的“悟”是扬长弃短,其《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云:“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子美诗,颇有近质野处,如《封主薄亲事不合》诗之类是也。东坡有汗漫处,鲁直诗有太尖新、太巧处,皆不可不知。”[8]学习前人,要取长弃短。江西诗人学杜、黄,往往弃其所长,取其短处,这就好比屋下架屋,格局愈发小了。

“悟入”不仅注重学习揣摩前人作品,吕本中还强调在长期艰苦的创作实践中去体悟。《童蒙诗训》即云:“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始出。”在对他的弟弟谈作诗体会时又说:“短句箜篌引,长歌逼侧行。力探加润泽,极取更经营。”创作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体悟生活,不断修正、超越自我,才能最终达到自由境界。

3 对南宋诗坛的影响

吕本中的诗论和主张对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促进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南宋诗人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树立自我特色指明了方向。

吕本中卒后,由于“悟入”和“活法”说的影响,诗坛孕育着诗风的变革。如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的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由此起步,迈向南宋诗歌的高峰。江西派诗人曾几受吕本中影响也很深,其《读吕居仁诗》云:“居仁说活法,大意欲人悟。”南宋大诗人陆游少时从曾几学诗,间接受惠于吕本中,他于《追怀曾文清呈赵教授近尝示诗》中主张“律令合时放妥帖,工夫深处却平夷”,与吕本中的诗论有暗合之处。受吕本中影响最深的南宋诗人当推杨万里,杨万里的学诗过程和吕本中相似,少学江西诗派而后突破江西藩篱,最终自成一家。尽管杨万里本人并没有对“活法”表示什么意见,但他创作的那些充满清新活泼的生活情趣的作品,却实在是深悟“活法”并因之而走出江西影响的最好说明。刘克庄就说:“后来诚斋出,真得所谓活法,所谓流转圆美如弹丸者,恨紫微公不及见耳。”[7]可以说,吕、杨二人,一在理论上倡导,一在实践中运用“活法”,真正实现了宋调的转型。

吕本中的诗论也给严羽很多启发,二人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虽然后者的《沧浪诗话》“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批评江西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9],实际上严羽的很多说法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江西派诗人。如吕本中讴歌《左传》“一唱三叹有遗音者也”,严羽《沧浪诗话》中批评江西诗派也说“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吕氏谓好诗 “字字当响”,严羽亦云“下字贵响,造语贵圆”在重视艺术规律方面,二人更是一致。吕氏倡“悟入”,强调“以《三百篇》、《楚辞》及汉、魏间人诗”为“悟”的对象,严羽也说:“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之人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9]二人都强调作诗要“悟”,都要求熟读古人作品,取法也都比较宽,都主张学习唐虞、汉魏以来的全体精华而不局限于一人一家。可见,严羽的诗学思想是在吕本中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诗论家,吕本中的诗学思想是丰富而辩证的,尽管后人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瑕不掩瑜。他对南宋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诗学乃至现代人的治学和创作都有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1](宋)范温.潜溪诗眼.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元)脱脱.二十五史·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元)方回.瀛奎律髓[M].合肥:黄山书社,1994.

[4](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古代文论名著详注[M].霍松林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宋)吕本中.童蒙诗训[A].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宋)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A].[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9](宋)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LV BEN ZHONG’S POETICS THOUGHT AND HIS THEORY AFFECTING

SHI Xiao-qiong
(Chinese department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LV Ben-zhong is the important poetry theoretician of the Jiangxi poem sends,his theory advocates being originated from poem faction having exceeded Jiangxi.He has written in the early years"Jiangxi Poetry Society sectarian map"its effect is very far-reaching.Under his influence,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criticism of Jiangxi,criticizing Su Huang

atmosphere,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also emerged from the shackles of stereotypes and created their own special.

LV Ben-zhong; Jiangxi Poetry Society sectarian map; Wuru; living law

I206

A

1672-2868(2010)02-0050-05

2009-12-12

施小琼(1973-),女,安徽巢湖学院中文系讲师,文艺学硕士。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诗派活法江西
6.江西卷
《诗》第27卷·三个“十”特大卷征稿
鸭绿江(2020年17期)2020-11-17 10:06:12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中华诗词(2020年8期)2020-02-06 09:27:22
换一种活法活吧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58
我的家在江西
心声歌刊(2019年4期)2019-09-18 01:15:30
幸福的江西飞起来
心声歌刊(2019年3期)2019-06-06 02:52:30
把孤独变成一种活法(组诗)
夜郎文学(2017年2期)2017-09-26 06:29:22
活法好,才活得好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换个想法,换个活法——评《人生是拆不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