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
王 佳
(安徽大学政治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互联网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为了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提出从四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互联网作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缔造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深刻改变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互联网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值得关注探究的问题。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还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资源宝库,也是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
所谓互联网 (Internet),即国际信息互联网络,就是指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拟库以及日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是计算机之间进行国际信息交流和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佳手段。它能使侮个人随时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各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可以说,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
互联网近年来在全球迅速发展,并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后新兴的“第四媒体”。其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1 开放性
互联网是网中之网,各种不同的局域网通过统一的网际协议相连接,最终实现全球一网。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任何人都能发布信息,极难控制。在某处被禁止的消息,可以轻易地从别处进入网络,“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信息还是传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1](P274)可以说,开放是互联网的生命力所在。
1.2 交互性
互联网则采取一种上下交互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网民,网络中信息的分布和流动不再是线性而是无中心的网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发表见解。网上信息的流动是互动的,网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布信息、接受信息。在互联网上,网民既是听众,又是讲演者;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发布者,其角色从被动转为主动。网民不是站在网络之外,而是参与到网络之中。
1.3 平等性
互联网是有利于下层民众的平民媒体。网络是平等的世界,这种平等主要体现在交流平等上。网络交流剥去了网民的权利、财富、地位、容貌等因素,只就思想言论进行交流。尽管参与者的身份地位不同,但在思想交流上是平等的。“在网络组织里,信息本身就使得一切事物都趋于平衡……在网络组织中成员彼此平等相待,因为最重要的是信息,它使一切变得平衡。 ”[2](P202)互联网中没有等级之分,普通的下里巴人可以与权倾天下的美国总统、高贵神圣的罗马教空一样同等享有自己的网址。
1.4 实时性
实时性是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报道,而用户则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料。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为一体,形成“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在家里按几个键,点几下鼠标就能查寻信息、发表见解、阐述观点等。互联网便捷了信息的传播和反馈。
1.5 隐蔽性
互联网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同时又具有隐蔽性。网络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人们无需表露真实身份,只用一连串的语言、数字、符号、、表情,便可以畅所欲言、自由交流、发表意见,突破了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局限,为人们提供了平等、宽松的网络环境。
1.6 虚拟性
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社会”。在网上,一切都可以虚拟,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等。
互联网的虚拟性带来了网络世界的公开与自由。任何人在网络上出现时都可以使用一个虚拟的网名,真实身份的隐匿使得人们容易摆脱现实世界中各种束缚,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网络世界里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网络世界就像一个虚拟无形的,完全自足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空间。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它正在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应抓住机遇,把握特点,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2.1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积极的环境
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网络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网络数字化生存。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现实环境,还应当包括虚拟的网络环境。
2.1.1 信息环境
互联网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输渠道,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传输渠道。它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将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导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囊括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可以使人们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1.2 交流环境
互联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它的隐蔽性和交互性,可以使人们超越时间障碍,摆脱地域限制,自由地进行信息交流,交换各自掌握的信息、知识、经验,自由地阐述观点和意见等。可以说,互联网是“自由的信息公社”。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平等、宽松的交流环境,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2.1.3 预警环境
互联网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和反馈信息,它的实时性与开放性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预警环境。在网上,人们通过论坛、邮件等方式发表见解、抒发感想,当某一种言论在网上频繁出现,并且伴随网民过激的情绪化的意见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3]
考虑到测速电机永磁转子的转动状态一般为恒速或变速运动的组合,因此本文将测速电机永磁转子(被测电机)的运动状态对应为2个运动模型M1(恒速)和M2(变速),设Mj(j=1,2)的离散状态方程为:
2.2 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还是念文件、读报刊、听大课、写黑板。纪检、宣传、组织等部门和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电化教育,因为缺少交流,且组织还不够得当,效果一般都不如人意。由于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从而使有效信息传播缓慢,容量受限,受众面窄,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互联网是一种高新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优势。比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交换、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人们进行教育、激励、引导和控制。发挥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在互联网上创立主题网站,巩固主流阵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通过网站广告的形式,向受教育者宣传;还可以将其他大众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和户外宣传信息移置到网络上,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这样,在网络上也可以实现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双向交流,以便及时获得咨询信息,及时反馈意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进一步增强其教育功能。[4]
互联网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1 信息资源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新媒体。它起源于美国,带有明显的美国色彩,同时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载体,因此,它可能导致包括美国霸权和英语霸权在内的国际信息霸权。网络是个多元文化相互冲突的地方,互联网的主要操纵者是西方的国家,它们一直在计算机技术上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西方一位科学家曾预言,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未来社会,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就世界范围而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确实还很少,宣传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占了主导地位,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战略,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以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因此,建设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已成当务之急。
3.2 信息传播的挑战
互联网崇尚言论自由,但又很容易让这种自由极端化,“现在的互联网则起到 ‘一面大墙’的作用,造谣者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胡乱涂鸦,让全世界阅读。”互联网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虚假信息,网络信息良芬不齐,鱼目混杂,雅俗共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发布“黄色、灰色、黑色”信息,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根据调查显示,上网碰到的不健康内容主要有:44.1%的内容是宣传色情暴力的;5.6%的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违背;3.4%的内容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2.1%的内容是传播资本主义生活理念;但还是有44.8%的同学没有碰到过上述不健康内容。
3.3 观念的挑战
互联网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的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论”,是单向式的教育模式,突出教育者的绝对主导地位。但是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模式。现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改变传统的简单灌输方式为教育引导,教会受教育者判别事物的方法。既要正面引进现代社会先进的社会思潮,又不回避社会上、网络上传播的某些反面信息。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巩固和完善其价值观,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5]
3.4 道德的挑战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时空限制、不受现实伦理道德约束的自由空间。在这里,人们的道律自律与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文化入侵、信息泛滥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极大冲击,造成道德沦陷、道德丧失。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存在着道德和法律的真空,道德无序、网络犯罪等极端不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泛滥。一些人由于过度沉迷于网络导致出现 “互联网成瘾综合症”,使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严重脱节,产生道德素质下降、交际能力弱化、人生观和价值观低级化、庸俗化、完全西化等严重后果。这都说明,网络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利用它。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从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4.1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观念创新
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互联网正在对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实时性、和虚拟性.,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互联网的作用,以开放的心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既不能忽略其积极作用,也不能放任其消极影响,要克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适应新形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观念上的创新。
4.2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为主要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这些基本内容又应当是常讲常新的,注意时效性,不要老是“马后炮”,不要老是讲“旧闻”,应当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同时,注意针对性,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关注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关注焦点,把握难点,突破热点。
4.3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形式创新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众有限的局面,使多个受教育对象同时接受教育成为可能。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实现传统说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比如,既要采取如“网上访问”的单向静态方式,又要采取如“网上聊天”双向动态方式,用文字、图像、声音等中介将思想教育者与网民联系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内容可以由多媒体技术来演绛,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4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机制创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单向式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面对受教育者,不管不问受教育者接受的程度,采取生硬的说服,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互联网条件下,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教育机制,即针对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积极探讨在新的情况下,充分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的经验和机制,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
4.5 培养造就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信息时代,应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并且掌握网络技术的宣传队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要重视信息素质的培养即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二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信息时代的教育者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以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不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出新评价。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约思想政治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担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它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的运用,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2]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罗海英.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2004,(3):44.[4]刘开寿.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前创新初议[J].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00,(2):32.
[5]张霞.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2005,(3):43.
Abstruct:With the appearance and the rapid evolution of Internet,many aspects of human life,such as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have changed profoundly.Internet has given many chance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In order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posed that make innovation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INTERNE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a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9)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
G416
A
1672-2868(2010)02-0131-04
2010-03-08
王佳(1984-),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大学政治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宏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