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华,武伟,郭丹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丁晓华,武伟,郭丹
从学校和学生层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就如何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大学生就业;调查分析;研究对策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相对受到社会更大的关注。特别是1999年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外加近些年社会下岗工人的不断增多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涌入,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本调查旨在研究当前的就业现状及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探究解决或缓解就业难的途径,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就业。
(二)课题的实施状况
本项课题调研的起讫时间为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调查小组主要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就业观等进行科学的抽样调查。调查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有效利用率为97.20%。其中男生占69.6%,女生占30.4%;专科学生占64%,联办本科的学生占36%;涉及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艺术设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人物形象设计、建筑装饰设计、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
(一)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的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显示,有89.3%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困难,工作不好找。问卷调查显示,面对就业难,有57.2%的学生已经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有23.6%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去选择对口的工作,有19.2%的同学则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自主创业。调查中大家一致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大障碍,而所学专业、学校的层次以及家庭关系也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二)大学生对就业单位及薪酬的选择
首先,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首选地为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大中城市的占78.3%;选择在自己家乡就业的占21.4%,且选择这类就业方向的绝大部分为不愿意离家的女生;主动去边远地区就业的仅仅占0.3%;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择业的期望值总体还是较高的,少数毕业生愿意去“老、少、边、穷”地方就业。
其次,对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最高,约占36.2%,其他的依次为:政府机关27.20%,私营企业18.6%,国有企业占10.6%,选择基层单位仅有7.4%。数据显示,目前较多同学首选去外企工作,是因为外资企业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环境较舒适,发展前景较好;选择去政府机关的同学则认为这些单位工作稳定、收入稳定;而基层单位由于条件艰苦、收入少、不稳定等因素,鲜有大学毕业生问津。
最后,调查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初期薪酬的期望值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初期所希望得到的工资概况:13.3%的人选择了1000元以下,67.20%的人选择了1000-1500元,13.5%的人选择了1500-3000元,6%的人选择了3000元以上。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就业初期所希望得到的薪酬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还是比较合理、理性的。
(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陈旧
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择业过于挑剔,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有很多人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有人希望一毕业就能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都不切实际,充分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虽然已经毕业,但是却未能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归根结底还是毕业生的自我就业设计过于理想化,与社会的需求脱节。
(二)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欠缺
根据“麦可斯-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亟待改进的基本工作能力依次为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等。从招聘单位面试后反馈的情况看,很多用人单位都把有相关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要条件,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放在了首位。本课题调查结果与麦可斯调查结果相呼应,分析显示:多数大学生缺乏实际意义上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当前教育模式下的应届毕业生,他们既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或专业能力,又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导致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不断减少。
(三)学校传统教育模式滞后
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的学科水平、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机制等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因此,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是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有太多弊端,如: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就业信息,不能充分利用就业渠道。
(一)学生方面
1.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大学毕业生要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生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能承受起挫折和失败。在学习和生活的同时,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各种应变和应对能力,以尽快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样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抓住更多的就业机会。
2.改变毕业生及其家庭在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上出现的偏差。毕业生及其家庭应该改变陈旧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首先,为了更顺利地就业,毕业生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择业观念,结合市场实际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综合考虑单位性质、地理位置、工作条件、各种待遇等等,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一线去工作,去适合自己的地方工作,改变从众、盲目崇拜大城市、外资企业等心态,这样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毕业生应该摒弃浮躁的择业行为,以“诚实守信”来进行自我约束,以“诚信”为基础,改变毫无顾忌的“毁约”行为。
(二)学校方面
1.加强学校与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政府等的沟通与合作。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学校培养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主动出击,走出校门,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和渠道。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劳动人事等其他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市场的需求信息,反馈至学校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建立人才信息网、组织供需见面会等,为学生提供广大的就业信息平台;学校还应该利用各地举办校企见面和人才交流会的机会,向用人单位分发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成果,与用人单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增进用人单位对学校和毕业生的了解,以提高学校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知晓度;还可通过“优秀毕业生联谊会”构筑起学校与已毕业多年且在用人单位表现突出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桥梁,为以后的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3.7%的学生认为传统的就业指导无太大作用,20.4%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也就是传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因此,学校要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中的主要作用;要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讲座等就业指导讲座;要以职业测评软件为就业指导的工具,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测评,并且由专门的就业指导人员为有需要的学生做职业测评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工作;要充分利用校园就业网络,方便学生查阅问得最多的普遍性就业问题,还可设立网络在线咨询活动,进行个性化辅导,使同学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及对就业认识的重要性;要努力促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之,本课题调查小组希望此次的调查研究,能引导当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加对就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切实掌握就业知识和技巧,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1]课题组.就业蓝皮书B《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赵东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
[3]庹衡.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郑杰.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
[5]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Z].2007(12).
book=63,ebook=163
C913.2
A
1673-1999(2010)14-0063-02
丁晓华(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9)城市科学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武伟,男,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城市科学系学生;郭丹,女,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城市科学系学生。
201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