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少军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浅析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康少军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家。他在教育对象方面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提出培养美德;在教育内容方面以“四德”为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独创了苏格拉底法被今天的日常教学所借鉴,其教育思想的光辉已洒向今天的每一所学校,使每位学生受益匪浅。
伦理教育;美德教育;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其哲学和教育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他那启发人思考的谈话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子,而且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和教育的历史。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的孔子在若干方面有惊人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
苏格拉底在孔子死后十年出生,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十分重视伦理教育,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题。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苏格拉底说,“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好、最有害的人。”于是他到处劝大家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苏格拉底认为智商高的人和智商低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智商高的人更应该接受教育,应该是良好的教育。这可以算是最早的普及教育思想的萌芽了,他比夸美纽斯早了1000年左右。
“苏格拉底的教学无一定对象,青年、老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都可以向他请教、问难,他是来者不拒,而且他也主动地与人交谈,他的教学无固定地点,在体育馆、在广场、在街上、在商店、在作坊,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他的教育场所,与孔子不同的是,苏格拉底保持了雅典的传统,教育人只是尽义务,不收取分文学费。”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造就了一大批贤者、哲人,为西方的教育、文化、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向他请教,这样就扩大了教育的对象,更多的受到他的启发。如果与孔子相比,孔子认为上智和下愚不可移也,认为可教的是一般中等水平的人,而且要十条干羊肉作为拜师礼。但是苏格拉底从来不收取学费,可见苏格拉底的教学无类更加彻底。
认识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首先得了解他的哲学观点。在他以前,哲学家多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思索的对象是宇宙的本原,比如:大千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苏格拉底年轻时也曾致力于自然的研究,但越研究就越觉糊涂,于是转而研究人生,研究道德哲学。他认为,哲学应是能够实践的,哲学研究的立足点应从天上回到地上,哲学研究的对象应从自然转移到人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人类自身的一些问题上,如心灵问题、人生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美德,何谓美德?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凡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认识到好的事情,他就一定会去做,没有明知是善而不为善而反为恶者,善是出于知识,而恶是出于无知,所以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在苏格拉底的历次道德谈话中,最多的是关于当时流行的“四德”话题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这些德行构成了美德的主要内容。在对美德的本质进行探讨后,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他认为,所谓智慧,是指人有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所谓正义,就是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我之间的关系;所谓勇敢,就是能用理性来对待任何危险,谨慎而无所畏惧;所谓节制,就是能克制欲望,严于律己。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知识。因此,知识是所有美德的共性,所有美德都统一于知识这个本质属性之中。美德即知识,这是苏格拉底美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对于当时人们虚浮欢娱不思进取轻视学习社会风气的扭转起到重大作用。苏格拉底体验了雅典的繁盛与不幸,既经历了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帝国的繁荣强盛,又饱尝了长达27年并以雅典失败求和为结果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困苦。他希望重振雅典人民道德,使人民获得光荣和幸福。苏格拉底一生深爱自己祖国,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智慧、正义、勇敢、节制”这四个品质常常被引用,比如在洛克的《政府论》中关于公民的品质就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关于美德的四个观点。苏格拉底提出伦理教育在当下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有很多的人沉迷娱乐,贪婪腐化而不思进取,更多人崇洋媚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冷漠具有很大的教育启迪意义。
“苏格拉底对德性非常关注。他认为德性是人的本性,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这种德性并非现实就有的,而是潜在地拥有。只有通过理性的指导作用才能使德性成为现实。所以苏格拉底认为:‘末经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了他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于是提出‘知识即德性’。”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可教”的主张。在他看来,美德既然是知识,那么美德就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得来的。他的这种主张否定了当时盛于希腊的道德天赋观念,肯定了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为道德教育的开展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对德性是否可教苏格拉底并没有直面回答,当把德行看为知识时,那么就是可教的;如果把德性看为智慧,那么德行就是不可教的。苏格拉底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德性而不是知识。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在苏格拉底这里,最重要的是人的德性,而我们今天社会谈论的更多的是金钱和权力,有时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青年人无视道德修养为何事?中华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衰落需要居安思危,重塑人之为人的德性。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人们称这为“苏格拉底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老师并不直截了当地将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法”也被人们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在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使用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他在同各式各样的人谈话时,苏格拉底装作一无所知,通过巧妙的诘问,引导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是混乱的,逻辑自相矛盾,而且不知道所用概念的基本意义,这叫做苏格拉底讽刺,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第二步为定义,在谈话中凭借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申出明确的概念和定义。第三步是“助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特别注重思想的思辨与分析过程,以及提问的艺术,通过道德的追问和思辨性讨论谈话,发掘学生灵魂中先天性的知识。同时苏格拉底法适用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并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并不适用于低龄儿童。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苏格拉底是热心主动教导青年的教师,无论什么人向他请教,他都耐心和其交谈,做到了真正的有教无类。培养人的德性是苏格拉底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话方式培养国民“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的品质来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苏格拉底创造的苏格拉底问答法至今魅力无穷,享誉世界,被今天的无数教师用来激发学生思维。
[1]胡安娜.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之对照[J].怀化学院学报,2006,(12).
[2]吴丹.浅析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J].今日南国,2009,(130).
[3]哀锐鳄,张季娟.外国教育史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4]色诺芬.回忆录[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柏拉图.美诺篇[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G519
A
1671-5993(2010)04-0047-02
2010-07-24
康少军(1979--),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