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造物设计形式:基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野

2010-08-15 00:53:28文/王
创意与设计 2010年1期
关键词:造物人类学形式

文/王 伟

论造物设计形式:基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野

文/王 伟

设计形式作为人造物的外在表现,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从文化及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造物设计形式,通过讨论设计形式与文化,设计形式与人的关系,以期能清晰地认识到各种要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它们是怎样介入到造物形式的设计中去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设计形式;文化;人类学

一、造物设计形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设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其领域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反映着人的自觉意志和经验技能,与思维、决策、创造等过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广义的‘设计’将外延延伸到人的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而狭义的‘设计’则专指有关美学的实践领域内,甚至只限于使用美术范畴内的各种独立完成的构思和创造过程。”[1]本文所指的设计大多为狭义的设计,我们用“设计形式”来表述。

造物的设计属于器物文化领域,它是有别于自然物的人工创造物。“人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

成了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2]文化产品区别于自然物的地方,正是它所具有的这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性质。一块天然的金矿石,可以由人凭借自己的感觉能力判定它的物理性质,而一件人工装饰品,除了具有可感觉的物理特性以外,还包括大量超感觉的文化内涵。它不是单凭人的感觉能力所把握的,而是要在对它的造型、色彩等社会意义的领悟中才能把握。这些超自然、超感觉性的东西,便是文化赋予它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论述造物设计形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1.设计形式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设计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态。设计文化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第一,地域特征。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孕育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果不知道在有些社会里人们是睡在地板上,我们就无从体会到在床上睡觉其实是我们的文化。设计文化形态产生于一个社会、经济、技术、自然的独特结构中,并受到这个结构的制约。美国设计的大气,日本设计的精细,德国设计的严谨,意大利设计的浪漫,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设计的自然,都表明设计文化的地域特征。

第二,企业文化特征。一个企业的设计文化形态的形成需要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产品历史的文化积淀。宝马的精明、奔驰的身份、法拉利的热情、悍马的狂野、甲壳虫的可爱,这些形态各异的设计形式都表明设计文化中的企业文化特征。

第三,商业文化特征。在消费社会里,设计是消费的产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一个重大变化,即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在全球化语境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着“审美泛化”的质变,“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概念便应运而生,这其实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凌继尧先生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3]。我们认为,大审美经济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反映。大审美经济的文化特征就是指“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4]。

2.设计形式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肌肤》(The Skin of Culture)一书中,德克霍夫(Kerckhove)认为,由于设计是文化意义上的人造物的可看、可听和有肌理质感的外在形式,所以设计是“文化的肌肤”。在设计领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流派,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以“形式追随功能”为设计理念的功能主义;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形式美为主要设计内容的式样主义。两种流派的产生皆是缘于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德国为什么能沿着功能主义走下去?首先与其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滋生出的不安全感使德国人谨慎、不冒进、深思熟虑有关。

德国有黑森林和布洛肯山脉,它的独特风景“同海洋无缘,缺乏从海洋吹来的广阔的自由的和风”。有人说“德国人是人类中最为理性的民族”。日耳曼人的神秘气质让他们本能地将内心的感情隐匿在冷峻简洁的设计外表和一丝不苟的细节设计下,功能主义能一直在德国发展下去的根本原因是日耳曼人与生俱来的坚毅性格。

与之不同的是美国,美国的艺术设计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完全不同于欧洲的美国生活的特殊现象。美国是爵士乐的故乡,是迪士尼乐园和麦当劳快餐的发源地,消费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美国文化喧闹、火爆,往往给予人们巨大的感官冲击。美国的式样主义是刺激消费、鼓励废弃旧产品的商业流派,其汽车设计是式样主义的典型代表。设计别克、卡迪拉克和庞蒂克轿车的美国艺术设计师H.埃尔(Hareley Earl,1896-1969)曾长期主持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艺术设计部门。埃尔设计的汽车车篷从车头向后掠过,尾鳍从车身中伸出,形成喷气式飞机喷火口的形状。这说明艺术设计师一种文化的设计,它既是对某种文化的设计,又是某种文化的体现。

3.形式(form)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

设计其实是一种文化整合过程。因为设计是以观念的构思形成产品的表象,作为物质生产的前提,使生产活动可以依据人的自觉目的来进行。设计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恰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语言表达恰当的意义。而这意义更多地源于文化和商业的文脉而不是功能的文脉,这种理解恰恰符合消费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点。消费作为对商品价值的认同,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它表现为人们对价值客体的态度。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如何满足人们的实用、认知和审美等需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消费社会中,物品首先不以功能为基础,它只有在符号系统中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后,才谈得上对物品功能意义的消费。而物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意义和身份、地位的载体,正是在于通过产品形象表现出来的结构、形式、质料、色彩、品牌、空间排列等。

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提出一种观点:在消费社会里,符号政治经济学代替了生产政治经济学。从生产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后,对购买者而言,交换的直接目的已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表示身份、地位的符号。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选购汽车时,在我们还搞不清汽车的内部结构和性能参数时,我们只有凭感官做出初步选择。我们首先意识到的还不是C/P(性价比),而是E/P(情感价格比)。我们还只是把汽车作为审美、热情和欲望的手段,利用它来表现自我,吸引他人。汽车成为某一社会阶层的品味、价值和审美情趣的缩影。当我们从车头看到车身、从车身看到车尾、从外形看到内饰、看到仪表盘等时,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一组组符号的组合。在这组合之下,还有更小的次系统组合,例如车头还包含Logo、车灯、保险杠、引擎盖等,如此连绵不绝构成一个超级符号系统。在广告宣传中,汽车制造商会更特别突显某些符号,将其它符号当成次组合,例如奔驰(BENZ)突显车头和车尾(代表他人如何评量车主的气质),而宝马(BMW)一定放大驾驶座(代表非后座乘客的车主,其自我驾驭的主导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宝马,坐奔驰”。可见产品形式设计对定义品牌,感受产品所反映出来的内在意义或价值,即品牌概念与表现在产品上的企业思想和个性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品牌产品的大量崛起,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透过将商品“明确化”、“独立化”的手法,通过产品形象设计,确立品牌的清晰形象和风格,以便在琳琅满目的市场中迅速找到品牌客层和消费定位。消费者也清楚地认知自己的需求和每个品牌的精神风格,找到自己中意的商品。正如鲍德里亚所说:“通过物品,每个人与每个集团都寻找着他—她在秩序中的位置,所有的人都根据个人的轨道来尽力贴近这个秩序。通过物品,一个分层的社会言说着,就像大众媒介那样,物品似乎在对每个人言说,但是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保持在特定的位置上。”[5]

根据这样的分析,鲍德里亚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符号本身在现代社会中构成了支配的基础,经济的支配让位给符号式的文化支配。在这种意义上,他说符号政治经济学代替了生产政治经济学。物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意义和身份、地位的载体,正是在于通过产品形象设计表现出来的结构、形式、质料、色彩、品牌、空间排列等。

由于各式各样的造物设计形式构成了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对此,任何单一的解释都无法以偏概全。然而无论有多少种解释,都得面对同一个主题:抱持着不同生活态度及理念的人们,如何去应对不同的物质环境。由于社会、文化、仪式、经济以及物态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千差万别,这些应对方式也跟着因地而异,各行其道。我们试图通过设计形式与人类学的关系,以人类学的视野来审视当今的设计形式。

二、造物设计形式的人类学视野

关于造物设计形式的人类学视野,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人”,以及人类的一切设计活动。人是一种类的存在物和生命存在物。马克思将劳动本身、生命活动本身、生产活动本身看成是满足人的类的需要和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中,详细讨论了人的类的生命活动的特点,认为生产生活是类的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的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6]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者说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正是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的本质特点。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人和动物比较仿佛是万能的,动物的生产受到它的生命本能的限制,而人则能做到脱离肉体的需要来进行生产,人能够用自己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即人能够随时随地有意识地创造对象,用人在意识中的标准来衡量他创造的物体,所以他创造的客观物体同时符合主观合目的性。除此之外,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人所认识的这种美的规律,是包含在人生过程中的“内在固有的尺度”之中,也就是包含在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之中,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作为人类的存在物之自由自觉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是认识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是认识美的规律,而人在制造物品的过程中,将认识到的这两方面的规律,变成意识中的目的和标准或尺度,用来指导人的创造活动,也就是说自然规律和美的规律成为人类造型或制造物品是同时使用的两把尺子,人的一切造型或制造活动都运用这两把尺子来衡量,从而使其创造的物品符合主观目的性。

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给物体造型,这一思想应该说对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设计艺术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可以视为现代设计艺术的哲学美学基础之一。人类进入工业型风格在过时这么多年之后突然又如此流行?为什么iMac的外观和易用性在消费者被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多功能所吸引的时候能够取得成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消费者面对技术、造型和使用时的沮丧或是热情,帮助设计与开发团队在市场变化到来之前做出预测。[9]

设计形式与文化人类学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方面。以餐具为例,筷子的文化是中国的重要特质。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自己沿袭的历史。若论更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吃食都是用手抓,就是现在,一些地区的人民吃饭还沿袭用手抓的习惯。一旦开始使用餐具,中西方就分道扬镳了。同样是餐具,因为文化及其地理因素等条件不同,造型也各异。筷子,原来是一种原始的观念,中国古代由于是农耕民族,以种植为主,所以崇拜鸟图腾,一双筷子正好象征了鸟的喙,后来延伸为人的手指。我们这个以食为天的民族,不用手指头去碰食物,却用筷子,因为筷子是比较文明的手指。而西方人以畜牧业为主,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最方便了。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即可。

造物设计形式的人类学视野,将以往互不联系的诸种因素有机的联系了起来,并且在综合过程之中,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这就是人类学研究方法对设计形式的创造所做的最大贡献。正如斯图尔德所说:“文化不仅反映人类在适应调节和求生存方面的遗传潜势,更表明了人类社会的本质”[10]。这同样也指向设计(形式),我们可以改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设计的历史和设计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形式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1]从文化角度,把文明方面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形态,在人类和造物之间创造出新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和形态,这是工业设计如今所担负的历史任务。

三、结语:人类学与文化观

我国著名的已故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指出 “人类学要为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做出贡献”[12]。人类一切造物行为和人工物的设计形式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艺术形式、设计形式作为人造物的外在表现,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的。从文化及人类学的社会以后,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设计家同艺术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对艺术的形式感觉形式法则被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特别是产品造型设计之中,从而使现代工业产品具有了美的形式,现代设计使人类的制造活动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正因如此,设计的所有研究范畴都包含在人类学研究的范畴之中。包豪斯学派曾对现代设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设计的目的是人不是产品”。丹麦家居设计领袖凯•博杰金所指出:“我们所制造的东西应该是有生命的,有心脏在其中跳动……它们应该是人性化的有生机的和温暖的。”[8]设计通常强调“以人为本”,从人类学的自觉状态去观照产品与人的关系。造物设计形式与人类学有多方面的联系,与体制人类学有关的是设计中的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又称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学是以人的生理的、感知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因素为依据,研究人与人机系统中其它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创造健康、安全、舒适、协调的人—机—环境系统。这里主要研究的是基于功能意义上的设计形式。从某种意义而言,人类工效学更侧重于人体的测量和感觉系统的数据和研究,体质人类学更有助于人类工效学研究我们人本身,从人的生物性研究入手,并与人的社会性相联系,研究人类的机体结构、生理、心理因素,例如完型心理学理论就对研究设计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造物设计形式更与文化人类学密切相关。身体与工具相互关系的类型,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的类型,但其形成的根源,还是文明的类型。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之初的调研阶段特别重要。首先,它有助于我们对用户多样性的全面认识,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某个市场单元的需要、要求和愿望;第二,文化人类学强调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体验和使用模式。这些见解能帮助开发团队确定具有卖点的产品功能。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团队确定产品的根本——(形式)外观、感觉、功能和使用目的;第三,文化人类学有利于设计与开发团队预测消费需求的重要转变。通过了解人们从本质上如何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他们最新关注的焦点以及他们所抛弃的东西,团队可以获得人们在未来几年需要、要求和愿望的变化的深入认识;第四,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检测动态市场的能力。今天人们喜欢的设计形式明天未必还喜欢;而昨天人们曾经喜欢过的形式可能不久又卷土重来。为什么PT Cruise和大众甲壳虫的造视角来考察产品形态的变化,才能使我们认识到各种要素,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它们是怎样介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去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造物中不同特性的互补和交融便是一种文化整合,它使造物设计形式不断地吸收着整个人类文化进步的各种积极成果。通过设计的文化整合作用,才使设计形式沿着提高文化品位的方向不断发展,创造出更多“有意味的形式”出来。

(本文为国家“985工程”“艺术与创意产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成果之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我国企业艺术创意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09YJA760002)阶段性成果。)

王伟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生)

Wang Wei (School of Arts, Southeast University Doctoral Student)

[1] 朱铭,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

[2] 马克思,恩科斯.马克思恩科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7,转引自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5.

[3] 凌继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64.

[4] 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8.

[5] [法]让•鲍德利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转引自凌继尧等.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2-333.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7.

[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2000(3):58,重点标记引者注.

[8] E. H. Gombrich, The Sense of Order: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 Phaidon, London, 1984:61.

[9] [美]Jonathan Cagan,Craig M.Vogel.创造突破性产品——从产品策略到项目定案的创新[M],辛向阳,潘龙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72-173.

[10] [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M],郭凡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8.

[11] 马克思的原话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88.)

[1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22.

On the Design Form of Creation: A View of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

Wang Wei

As the extrinsic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creation, design form usually takes some kind of culture as its medium.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into design form on the view of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 from such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form and culture, also design form and human. By doing this, we hope to understand all kinds of factors in design form including factors of nature and society, substance and spirit, material and human, as well as the questions of how they intervenes into the design of creation’s form and how they combine together.

design form; culture; anthropology

book=89,ebook=104

猜你喜欢
造物人类学形式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美育学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5:46
小议过去进行时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造物美学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6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以木造物
中华手工(2017年7期)2017-08-08 2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