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福昌
“官、产、学、研”合作—现代创新设计教育的现实选择
文/张福昌
专题 Feature
新世纪十年,站在技术高速发展和价值观急剧改变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当代设计及设计教育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审视这过去十年中设计的发展?怎样建设下一个“设计十年”?本刊编辑部特别策划了“新世纪设计十年思考”专题,邀请了国内设计界几位著名专家和学者,就十年来的设计发展趋势、西方设计教育前沿、平面设计发展状况等,展开了系列讨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入世与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和设计教育大国。为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建成制造强国进而建成创造大国,中国政府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指出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还做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官、产、学、研”合作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今天现代创新设计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1、“官、产、学、研”合作的背景
当今世界知识资源日益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而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知识资源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正成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等五个创新体系来确保创新型国家的实现。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中介机构等,各个主体在实现该体系的各项功能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存在着合理的相互联系机制。这个创新体系是否能够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的真正实现。这是基于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大量科技资源”国情的必然抉择,也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战略选择。
目前,以经济领域主导产业为导向,统筹考虑科技领域中的重大项目、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学科、科研领域的重大攻关项目等,带动科技、教育、经济领域共同实现战略互动,进而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转移到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化整个过程的战略互动,使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并充满活力。产学研结合的内涵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学、产研间的合作,还扩展到产产、学研间的协作以及政府、中介、金融、流通之间的结合。
2、“官、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官产学研合作早在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就干预和扶持大学研究与开发活动,美国大学研究与开发功能和大学实力得到长足的提高。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80年代就相继制订和实施了如《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化法》、《斯蒂文斯-韦德勒技术创新法案》、《经济复苏法》等一系列促进官产学研合作的法案,都为官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美国4所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都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典范,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被誉为“科学家的工厂、高科技企业家的摇篮”。通过官产学研各方的开放性、知识共享机制和对新知识的快速反应,美国高校与官产研各方知识流动的紧密程度明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开放化和互动化条件体系建设具有竞争优势。
日本和美国一样早已把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国家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给以高度重视。日本通产省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着手推进产学官(官指国立研究机构)合作,1986年日本制定了《科技政策大纲》,确立了政府、产业、学术界“三位一体”的密切合作创新体制和以基础研究为中心的16个重点开发领域,这为官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通产省、文部省、科技厅共同提出“科研经费倍增计划”,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引导功能。1998年还在高校建立了产业技术孵化中心,更多的大学通过专利转让分配制度的创新来激励大学教职员工科技成果商业化行为。可见,实施产学研结合战略是在新时期的条件下对高等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和办学思路的调整与完善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实施产学研结合战略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制,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有利于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的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发展提供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一流的科技队伍。因此,产学研合作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官、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实践告诉我们产学研结合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国家也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不少企业和高校也做过很多探索和努力。但是,由于高校和企业的管理系统等不同,各自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差异较大,结合动力不足,我国在这方面的历史还很短,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1)由于产学研各方价值取向和评判体系不同,造成高校热衷关注申报项目,却不关心企业和市场需求,关注成果的学术性和对职称的效用;而企业则关注经济效益,追求快速反应、低成本、高利润的目标。
(2)由于产学研各方成果分享权益不清、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影响和阻碍了产学研联合的健康发展。
(3)由于产学研各方缺乏有效沟通,信息不对称,合作双方缺乏直面沟通,缺少了解和信任,制约了产学研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4)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中的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在50%—60%,而我国相对较低。
(5)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信用机制还未建立完善,产学研结合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在利益面前,双方存有不想共赢而想独赢的心态,存在企业过河拆桥、研究人员违背协议、技术多家转让等现象。
(6)目前大部分产学研结合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主要表现为:企业注重引进产品代加工或引进技术,忽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创新开发设计研究;全方位、高层次的合作还较少;企业大多数着眼于短平快项目,缺乏从长远观点考虑共建高层次的合作实体。目前由政府、企业、高校、流通、金融等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还远远未能形成。
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能够确立和完善,我们国家就不可能建成制造强国和创造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就无法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做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后,全国各地的高校和企业都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和新的合作模式,有些地方政府还出台政策体系,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发动、项目对接、战略研讨等活动。产学研结合规模日益扩大,形式多样,对各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的贡献。目前,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可以归纳为如下模式:
1、与国内外企业签定项目联合或委托开发形式。高校院所承担企业的技术创新、设计开发等项目。
2、建立大学研究院形式。高校独立或与地方政府合作,到产业聚集地建立开展研发和产业化的研究院,并与当地企业建立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例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
3、设立大学分校或研究生院形式。高校到地方建立分校或研究生院,为地方培养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并结合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和产学研结合活动,例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
4、与国内外企业、制造商和金融投资企业联合成立合作企业、校办企业形式。高校、公共研究机构通过开办企业,直接开展技术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5、科技园区形式。通过园区内所设立的创业服务中心,鼓励企业对有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和研究。
6、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形式。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设立科研开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等相对独立的研发机构,使技术和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力。
7、企业附属研究院等形式,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在内部成立附属研究院。
8、大学向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大学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大学可以到企业去进行专门培训,企业可以委托大学定向培养,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送人才到大学进修等。
9、交换研究人员。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立企业特聘教授岗,大学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企业可以聘请大学教授担任顾问等。
10、校企共建教育基金会,奖教奖学。国内外很多企业在大学设立企业的教育基金会和奖学金。
11、共建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目前已有IBM、三菱、NEC、诺基亚、贝尔实验室等企业在国内的一些大学设立各类讲座、培训、辅导课程,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
以上是主要的合作形式,新的合作形式还在不断出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应该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不管是什么形式都应该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1、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凭借着资源、人口、政策等优势,一跃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的GDP将很快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文化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商品竞争由技术竞争转向设计和人才的竞争,设计成了世界上热门的领域,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各类艺术设计人员1000万,我国2300所大学中有一半左右的大学设置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有36万左右,每年有十多万多本专科毕业生和数千设计艺术研究生走向社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设计人力资源大国。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在国际设计比赛中屡屡获奖,中国设计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2、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设计教育由于历史短,发展过快、过热,同样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学科普遍缺乏自身的品牌特色,课程体系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类同,缺乏竞争力,导致就业困难。
(2)师资队伍绝大部分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在企业从事项目设计全过程的经验,缺乏商品化的生产加工、人机工程、设计管理、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和体验设计等实践经验。绝大部分院校教师队伍学历、职历、年龄、职称、性别、知识等结构不合理,再加上由于艺术类招生体制造成设计艺术学科师生外语和数理化普遍较弱,不利于进行国际交流及时获取世界前沿信息,不利于学科交叉和提高创造能力,从根本上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3)生源质量良莠混杂,师生比失衡,教学质量下滑。改革开放前,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师生比一般为1:4左右。现在不少学校一个教师要承担几十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无力悉心指导,质量得不到保证。
(4)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几乎所有艺术设计学科除了添置一些计算机、视听设备、报刊图书资料室和模型样机加工工作室,很少投入科研设施。
(5)普遍缺乏生产工艺,生活体验和市场信息,理论脱离实际。大部分院校课程繁多而肤浅,学生负担过重,疲于应付外语和作业,没有时间认真读书、到企业参加实践,到生活中、市场上进行调研和开展各种培养创造力的活动。
(6)“政、产、学(研)、商”关系松散。绝大部分设计院校不重视“政、产、学、研”结合,或流于形式,或满足于一些零星的设计任务,缺乏长远的、综合性高水平项目的共同合作开发设计研究。
设计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满足于从网络找资料,依靠计算机画效果图是很难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的。一方面我们虽然已经拥有上千万的设计人才,我们有近五万名设计艺术类教师,每年有十多万的设计类毕业生走向社会。另一方面,我们的企业绝大部分没有设计开发部门和设计人员,迫切需要创新设计,我们的设计在世界上还没有地位,设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还很低。因此,我国设计学科产学研的结合是我国当前企业经济转型走创新发展道路和高校设计学科建设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为了落实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造大国的宏伟目标,为了发挥现代设计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创新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并对科技进步和促进二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官、产、学、研”合作是现代创新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的选择。
3、我国现代设计教育与产学研结合的建议
目前我国大学的设计学科在“官、产、学、研”合作方面比以上介绍的科技等领域相比差距很大,可以说还处在处女地的阶段,停留在低层次的合作,很少有全方位、高水平、稳定的长期合作,更没有“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建立。除了上述的各种问题外,由于艺术类人才个性都比较强,文人相轻、相互拆台、难以合作等情况经常发生。因此,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方向和任务、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组织形式极其重要。为此,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国际会议上研讨的热门话题,结合国情,对我国设计教育与产学研相结合提出如下建议: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政府机构为主导、高等学校为技术依托、流通为桥梁以及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以项目或技术联盟为纽带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新路子。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培育和转化技术成果,培养企业创新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附加价值。设计教育要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生活,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自主设计创新实践活动中实现人才优势互补,资源配置优化,更好、更快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2)合作体系的组成
现在都在谈“产、学、研”的 无疑学校和企业的结合为主体,但是,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产、学、研”的结合没有政府(官)的参与,官产学研合作要取得很好的成果是非常困难的。这几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设计教育会议上“官、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是热门话题,在2009年“亚洲设计的联合推进研讨会”上进一步把“官、产、学、研”合作发展成为“官(政府)、产(企业)、学(大学和研究机关)、金(金融)、商(流通)、民(消费者)”的创新设计开发合作系统,具体的职能和系统为:
①产(企业)——主体——建立综合的开发设计研究机构
②官(政府)——主导——制订政策、法律,指导和投入
③学(学校研究所)——基础——人才培养、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发设计
④商(流通)——桥梁——及时反映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⑤金(金融)——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的周转
⑥民(消费者)——“上帝”——设计的直接体验和评价
(3)合作模式
产、官、学(研)、商金、民结合系统图
企业和大学具体的合作模式与创新行为是加快创新过程、抢抓市场机遇、促进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虽然设计艺术学科和科学技术领域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其指导思想、方向目标、基本构成、合作的系统和创新行为等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因此,可以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和理工类大学的合作模式。此外,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人口和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城乡差别大,中小企业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的规模大小差别很大,目前国内外在此领域还没有一个可以成功借鉴经验的模式。因此,必须从国情、省情出发,从学校和企业的实际出发,发挥大学与企业各自的特色优势,来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官、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合作模式,并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
随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设计教育大国,为把我国建成创造大国,官产学研合作技术设计创新系统的建立势在必行。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寻求企业与大学间合作技术创新的有效模式,是提高科技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张福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名誉院长、资深教授)
Zhang Fuchang: Honorary Dean & Professor of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TGhoev eCron-mopeenrta, tIniodnu ostf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A Realistic Choice for Modern Innovative Design Education
Zhang Fuchang
book=4,ebook=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