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小萍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解决对策
于小萍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内外部因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金融体制的不适应。提出了改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融资环境的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企业信用;金融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规模都迅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正面临许多难题,普遍出现“资金贫血症”。中小企业获得的金融资源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相比,二者极不平衡。“融资难、难融资”一直是挡在中小企业发展面前的拦路虎。
(一)企业的内在因素
1.管理模式僵化
我国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具有明显的家族特色或集权化特点。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公司治理架构不完善,员工积极性不能得以充分调动,很难吸纳企业所需的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再者,中小企业大多资产和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结构单一,且技术含量低,市场潜力小,直接影响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诸多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倒闭率相对较高。因此,银行和投资者不愿也不敢给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和投资。
2.财务控制薄弱,自身信用不足
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有限,自我积累能力差,其主要资金来源于外部融资,而信用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融资能力的大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诚信意识薄弱、内控制度缺乏、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可信度低等问题。许多中小企业出于偷漏税款和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等原因,常常做几套账,造成银行与企业间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无法得到中小企业详实的财务资料,难以掌握其真实经营情况,对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无法辨清,对贷款的监督和检查工作也无法进行,因而不得不采取“惜贷”、“慎贷”措施,严格控制贷款。信用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融资绩效,增加了企业外来资金的融通难度,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的外在因素
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目前信贷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仍然总体偏小,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实际上,中小企业融资难并不只是体现在具体数额上,更大的阻力来自我们的金融体制。
1.获得的信贷支持较少
在我国,近几年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很大程度上所依据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但从总体上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先保障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改变。银行从运营成本考虑,做中小企业贷款将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因此也不愿意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在同等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投放天平无疑是倾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真正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而且数量很少。
2.直接融资的门槛较高
现阶段,我国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形式主要是指从股市和债市筹集资金。但是,通过股票融资比较难。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企业发行股票的限制条件十分严格,证券管理所要求的上市规模及投资回报等,中小企业普遍难以达到。能够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极小,它们基本上是被主板证券市场忽略不计的一类群体。2004年在深圳交易所启动了中小企业融资板块,但也只能解决极少数高新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且收到的效果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集中在深圳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所规定的市场准入资格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门槛太高、条件苛刻、手续繁杂。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仍然是一种奢望[1]。
3.贷款抵押担保能力不足
在我国,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信用贷款只在极少的场合对极少的企业适用。银行的门槛高,担保公司的门槛一样不低。担保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保证盈利,纷纷提高了自己的门槛,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要求与银行审贷标准基本相同,实际上很难对真正需要担保机构担保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这就使得中小企业贷款的机会大大降低。同时,担保手续繁琐复杂,收费过高,增加了企业财务成本,加重了贷款企业的负担。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法规保障体系缺乏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观念,倾向于支持“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扶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后,虽然改变了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况,但由于仅此一部“基本法”,没有配套法,诸如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对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和担保的金融机构及担保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等等,实行时遇到很多空白点。中小企业得不到与国有大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和法律保障,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功率[2]。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要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必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一个服务完善、监管到位、利益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一)增强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树立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实行科学决策机制,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要大力吸纳优秀的管理人才,加强对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关切度。
2.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用水平
财务报告的可信度是企业获得融资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小企业要根据国家财经政策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完善财务报表体系,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为银行和投资者提供更为完整和准确的财务报告信息。力求改善信用环境,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在企业发展中要不断增强诚信守法意识,培育企业的良好信用。要把信用管理融入企业的全程管理之中,坚持“以诚立企,以信兴企”,杜绝不良信用记录,树立良好的企业法人形象,强化企业全员的信用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银行,以信取贷,走诚信融资之路。
3.积极创新,开发新产品
企业要想顺利地得到贷款,还必须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贷款给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虽然创新产品的研发时间长,前期投入大,但是这类创新产品一旦投入生产,就会获得可观的报酬,使企业提前还贷,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再次提供贷款。中小企业要树立竞争意识,居安思危,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市场。要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
(二)创新金融体制
中小企业融资难,根在金融体制。如果不对现有的这套体制作出调整和补充,即使资金龙头开得再大,也不会有多少水会流到中小企业的桶里。在金融体制上另辟蹊径,为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已经是迫在眉睫。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推动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有关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出台一些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相配套的措施,严格有关融资法律的执行力度。要从制度上规范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给中小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政府要构筑多元化、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切实帮助实施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扶持性的综合服务。
2.建立专门信贷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在所有的融资方式中,银行贷款是最经济、最便捷也是涉及面最广的。国有商业银行要打破以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性质作为贷款标准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潜力,把中小企业客户群作为业务创新的新热点。同时要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信贷审批机制,精简贷款审批环节,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开拓新的融资产品,试行和推广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工具,加快中小企业资金流动速度。这样,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经营创出业务新路,从而实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谋求自身利益“双赢”的目标。
3.完善担保体系,创新和扩大融资担保途径
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变重规模为重效益和成长性,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职责功能、收费标准、行为规范、业务范围、担保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规则等,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出资方的顾虑,降低贷款风险,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有效作用。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管,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进行区域性再担保试点,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绩效考核、信用评级和备案管理,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借鉴国外现有的经验,建设有特色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我国中小企业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手掌心,中小企业则是中国经济的手背,只有它们都健康成长,中国经济这一拳头才能更有劲。
[1]孙莉娜.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1).投资研究,2003(1).
[2]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
book=91,ebook=466
F830.9
A
1673-1999(2010)23-0091-03
于小萍(1972-),女,江苏泰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泰州225300)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
201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