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协作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010-08-15 00:49谢海波
关键词:协作成员群体

谢海波

科研协作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谢海波

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交叉及研究活动的综合化和规模化发展,促使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加强协作。分析了影响科研协作效果的协作团体内部的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以及协作团体外部的制度因素等。认为适当调节这些因素,加强其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才能使科研协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科研协作;协作效果;影响因素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交流与分享思想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思想。科研活动是一种智力创造活动,科研人员通过相互间的协作分享知识、交流思想,激发创造的灵感和动力,促进彼此的科研能力的提升。协作科研不是科研人员数量上的叠加,协作成员合理分工、协同合作所产生的能量应该大于各个协作成员个体能量的总和。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学科分化的同时也在相互交叉和渗透,研究范围日趋综合化,研究活动日趋规模化,科研协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影响科研协作质量和效益的因素很多。下面,对科研协作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一、影响科研协作的内部因素

(一)个体因素

协作的基本单元是协作个体,个体因素必然对整体协作产生影响。个体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愿、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

1.情感意愿

情感意愿是指协作个体的情感基础和主观意愿。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价值观,才能产生情感上的信任。情感上的信任是实现顺利协作的前提。主观愿望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行为的先导。科研人员只有在主观上具备了合作的意愿,才会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来达到合作的目的[1]。一旦建立了协作的关系,各成员对探索某类问题兴趣的共同性,追求目标的同一性,对课题组之外许多事件之认识和情感的一致性,成员之间很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共鸣[2]。应适当开展文化沙龙、茶话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协作人员之间的沟通,培养他们之间的情感,增加他们的友谊,使协作关系更加紧密。

2.沟通能力

沟通是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沟通能够增进理解,改善交往,加深友谊,发现问题,弥合分歧,加强合作。良好的沟通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达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对方能理解自己的意图和想法。二是善于倾听,能够耐心倾听协作伙伴的谈话。倾听是对他人的尊重和重视,可促进协作双方相互理解和信任。三是心态宽容,就是懂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协作伙伴要有兼容包容之心,善于谅解和宽恕他人的错误和缺点,能够善待协作伙伴。

3.科研能力

高水准的科研能力是对每个科研人员的必然要求。科研协作中要求协作成员具有协作科研的能力。一是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科研协作成员必须具有相近、互补或交叉的专业知识背景,这是成功协作的前提条件。二是具备实践能力,即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活动是一项提出假设、解答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复杂的、综合的、深奥的问题需要依靠科研群体通力协作,优势互补。通过协作的方式解决科研问题能够缩短研究周期,提高科研效率,提升科研成果的层次。协作实践能力是现代科研人员必需的关键素质。三是信息素养,即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这是现代科研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科研协作中还要求协作成员具备计算机操作和基于计算机的协同研究的能力。四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社会中知识的老化和更新速度同样迅速,学习能力是保持旺盛科研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优秀的学习能力可使科研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知识结构,这是与他人协作进行科研的基础。

(二)群体因素

科研协作是科研群体的协作,群体构成因素对科研协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群体因素包括组织形式、组织文化、协作模式和协作层次。

1.组织形式

扁平型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与成员的沟通,但不利于组织指令的下达和执行,组织方向一致性的保持。直线型的组织形式有利于组织方向和行动的一致性和组织指令的执行和实施,却不利于信息的传递和成员的沟通。一般而言,大规模的协作群体组织需要直线型的组织形式,否则协作群体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扁平型的组织方式适用于小规模的协作群体,便于自由沟通和协同合作。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要视协作规模的大小和协作的实际而定。

2.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具有导向性、约束性、凝聚力和激励功能,它引导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约束和规范协作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激发个体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美国学者Denison认为组织文化包括参与性、一致性、目标性、适应性四个要素。要制定好科研协作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培养与建立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协作成员加强协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和发展群体的应对外部科研环境变化的能力,为协作群体提供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环境,增强协作个体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聚集科研力量。

3.协作模式

协作过程中根据协作目标与协作成员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协作方式,不同的协作方式产生不同的协作结果。根据协作方式的不同,协作模式可分为互补型、角色扮演型、竞争型、辩论型、伙伴型。互补型是由于成员专业背景的差异和研究方向的交叉形成的协作模式,协作成员进行研究领域互补、研究方式互补、研究专长互补等。角色扮演型就是根据协作成员在协作群体中担任的职责赋予成员不同的角色,合理分工,协同完成科研任务。竞争型就是让协作成员互为对手,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良性的竞争能推动科研协作的发展和进步。辩论型就是建立成员相互辩论的机制,通过激励争论,使协作者习惯反思,丰富研究思想;通过相互否定,找出缺陷与不足,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通过思想的碰撞,启发协作者的智慧,发现研究闪光点。伙伴型就是协作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互为伙伴,互相帮助,共享信息,共同探讨,彼此促进,共同提高。

4.协作层次

协作的紧密程度取决于协作个体间的协作动机。根据协作动机的不同,协作层次分为利益一致型、目标一致型和兴趣一致型。利益一致型是协作程度最低的类型,协作力量最为松散。协作群体因为某种利益结合在一起,当利益一致时,协作还能顺利进行;一旦出现利益冲突,协作很可能被中止或撤销。目标一致型是协作个体因为共同的目标追求而组成的协作群体。协作个体为满足外在的需要而结合,协作力量较为集中,也较为稳固。兴趣一致型是协作个体以好奇心与求知欲作为内在驱动力,基于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结合而成的协作群体。协作成员对相近和相关的研究领域和焦点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并相互激励,协作程度最高,协作稳定性最强。

二、影响科研协作的外部因素

(一)制度因素

协作的成功需要制度的引导和约束。协作成员的自律性对科学研究活动固然是必需的,而科学健全的制度则是有效协作的保障。制度因素包括协作合同(协议)、经费机制、评价机制。

1.协作合同

协作合同维护协作各方的权益,规范和约束协作各方的责任和行为,具有法律效力。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协作双方或多方就各自的权利责任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愿,签订协作合同。合同内容包括协作主体、协作内容、协作方式及期限、纠纷解决方式和程序、违约责任等。协作合同必须以遵守现行法律条令为前提,涉及到国际科研协作还特别应考虑法律的适用性。

2.经费机制

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的血液,是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善用科研经费,提高经费的效益,须对经费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经费管理包括预算、监督、审计三个环节。为了提高科研协作的效率,应该对共同经费进行协同管理。一要进行科学预算,把好经费管理的源头是实现经费高效管理的前提。要遵循目标相关性、使用可行性和合理性,使每笔经费都用到刀刃上。二要强化监督,协作各方应该相互监督经费使用的全过程,检查经费使用是否符合预算方案和规范。三要严格审计,在协作过程中或协作结束后聘请第三方财务机构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核经费执行力度和效益。通过科学的经费管理,提高协作经费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评价机制

科研评价是价值评判。评价具有导向性和激励功能,是协作研究方向的指引和对协作成员付出努力的肯定和激励,对所取得的成果的认同。评价种类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以及多元化评价。过程评价注重对阶段性协作效果进行诊断,找出问题,及时调整科研协作活动,保证协作系统稳定有序地运行。结果评价是协作结束时对取得的协作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估成果的质量和认定成员的贡献。定性评价主要为同行评议,定量评价主要为科研计量。同行评价难免主观,科研计量法又缺乏灵活性。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可信度与有效性。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多样化和不确定性,对不同类别的科研成果和不同类型的协作成员,一般需要进行多元化评价,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灵活运用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地评价。

(二)客观因素

科研协作涉及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设备因素和课题因素。

1.设备因素

科研协作不仅体现在人的协作,也体现在物的协作上,即实验设备的协作和共享。设备共享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效益。设备协作包括实验数据共享、实验操作协作和实验设备协作。实验数据共享即部分协作成员不参与实验过程,直接分享协作伙伴通过实验设备获得的实验结果。实验操作的协作一般是将实验的过程和程序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或步骤,协作成员合作分工,协同进行实验操作,共享实验结果。实验设备的协作指协作成员借用伙伴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并与伙伴分享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设备的协作与共享实行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提高科研效率。

2.课题因素

毫不相干的课题不可能产生合作,作为合作基础的科研课题往往必须具有学科或技术上的关连性,如相近性或互补性[1]。研究活动的深入与规模化发展促使相近性课题的形成。通过相近性课题的协作研究,攻克科研难关,突破研究困境,促进知识创新,提升理论高度。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产生了互补性的研究课题。通过互补性课题的研究发现新的研究假设,拓宽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交叉及研究活动的综合化和规模化,促使科学研究活动必须加强协作。把握影响科研协作效果的各种因素,从而根据实际适当调节这些因素,加强其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才能使科研协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1]王楚鸿,等.论科研协作的主客体条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黄志斌.论高校科研整体协作[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5(4).

G311

A

1673-1999(2010)03-0109-03

谢海波(1978-),男,广东湛江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社科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2009-12-30

猜你喜欢
协作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团结协作成功易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协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