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及其现代化

2010-08-15 00:49:04张全中
关键词:少数民族公民现代化

张全中

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及其现代化

张全中

调查认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具有宗教性、服从性、隔离性、疏远性、多元性等特征。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前提。应努力培育公民政治心理,实现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转型,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政治心理;宗教信仰;现代化;公民政治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社会结构面临根本性转型,这自然也波及到西部少数民族社会及其政治心理。西部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传统社会形态表现较其他地区更加突出。因此,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西部少数民族的冲击和影响更大,特别是对长期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治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政治心理,探讨公民政治心理培育,对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维护西部地区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的特点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传统政治心理的影响,具有中国传统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西部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亚文化、宗教信仰、民族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这种政治文化与我国主导型的传统政治文化虽然在主体取向上一致,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政治生活中,宗教信仰都是其应有的成分。

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政治心理状态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调查的结果看,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政治心理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其一,宗教性。在我国各主要宗教中,佛教、伊斯兰教信徒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因此宗教生活成为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使得西部少数民族的政治心理带有明显的宗教性特征。当问及“为了生存和经济的原因,你是否会放弃您的宗教信仰”,82.3%的人回答“不会”,只有6.3%的人回答“会”。在家庭经济普遍不是很富裕的情况下,大部分家庭每年用于宗教活动的支出都有几百元。宗教为其信徒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成为信教的民族成员进行政治认知、形成政治情感和产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的重要心理基础。在宗教学说的影响下,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对政治事务、政治活动都比较疏远,对与宗教无关的政治活动、政治事务漠然视之,对与宗教有关的则比较关注。

其二,服从性。按照经典的政治文化分类标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属于臣民型政治文化,它要求天下所有子民都服从上层统治者的统治秩序,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所教导的良民行为模式去生活。对于西部少数民族而言,这种服从性不仅强调对于君权的依附和顺从,而且也注重其民族政治文化对主导型政治文化的迎合和顺从。这种依附和顺从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似乎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各民族都顺从于世俗皇权的统治,皇帝承认各民族宗教信仰的合法性。例如,伊斯兰教不仅要求信徒们服从真主的意志,服从宗教政权,也要求他们服从世俗的政权。

其三,隔离性。在西部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居住在深山阻隔、交通不便、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过着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各民族聚族而居世代相亲,极力强调本民族文化核心,强调本民族宗教信仰。它能够自觉地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主导型臣民政治文化保持一致,同时又存在适度张力,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特色。因此,它一方面导致各民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导致民族文化体系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这就使信众的政治心理侧重于自我心灵体验,长期以来便形成习惯,对身外之物不予重视,产生与外界的隔离心态。当遇到外来因素的刺激,则会产生较为激烈的反应。关于“您所属的民族和其他民族最大的矛盾是什么”的问题,40.2%的人认为是 “宗教信仰不同”;33%的认为是风俗习惯不同。这也表明,文化体系的差异性是各民族之间产生隔离的重要因素,它导致了少数民族政治心理的隔离性特点。

其四,疏远性。西部地区有些少数民族倾向于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如回族在清真寺的星期五“主麻”礼拜后聚在一起,多是谈论现实政治问题和国家政策;藏族群众平时聚在一起也多谈论政治等问题,并表示对社会秩序的关心。但是,大部分民众对政治仅仅停留在关注和谈论的层次上,很少更深地去探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就更少了。在被调查者中,仍有47.2%的人没有参加过选举。这种对政治的疏离感源于历史上形成的少数民族“政治边缘人”的角色定位。由于历史上的上层统治者长期推行大汉族主义,把少数民族视为蛮夷之邦,少数民族成员基本不参与政治生活,便形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回避政治、远离政治的心态。

其五,多元性。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同,生产方式多样,这使得少数民族群众在政治制度、政治符号、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对政府和政治的认知意愿和认知渠道等方面,表现出多元性特征。如:有以实惠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就是以能否带来实惠作为评判政治事物重要性的主要依据;有以权威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敬畏权威,权威成了价值评判的重要依据;有以传统为中心的政治价值观,面向过去,面向传统,肯定等级关系,重视传统伦理规范、传统政治秩序的价值,轻视自由、平等、民主的价值取向。

二、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

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是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前提。中国社会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政治发展,也就内在地包含着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要求。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是中国较为传统、较为落后、较为保守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实现现代化、实现政治发展有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不利的条件。人们都普遍注意到了这一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基础设施、较低的文化教育水平等不利因素对该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制约。我们则倾向于认为,该地区实现现代化、实现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乃是该地区群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为方式。这种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其丧失了改变其自身素质和自身处境的内在冲动,保持了其行为和处境的周而复始的延续性和重复性。

阿尔蒙德认为:“在传统文化中也有强烈的世俗因素,而在最现代化的文化中也仍然存在着传统的因素。”[1]我们承认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中,存在着许多有利的因素,但直面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政治心理,我们会发现许多与政治发展不协调的地方。就拿“宗教性”来说,信教群众一般对与宗教无关的政治事务、政治活动比较疏远,但对于宗教相关的政治事务、政治活动,尤其是与所信宗教相关的政治事务、政治活动却比较关注。这种复杂的宗教心理,使宗教与民族、宗教与政治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西部民族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分裂主义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将分裂活动的重点转向了意识形态领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公民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文化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导致部分公民的政治评价和价值理念与政府主流文化的背离,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政治行为理念建设的健康发展”[2]。

长期以来,西部少数民族群众形成的 “顺从”心理,在社会进行转型的今天仍然表现突出。我们设计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对当地干部有意见时,你会采取哪种态度?(1)向上级反映;(2)找人报复;(3)藏在心里;(4)其他(请注明)。”被调查者回答“藏在心里”的占大多数。对于政治参与,他们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既尊重政治、崇尚政治、对政治给予积极的评价,但又回避政治,不愿意参与政治。从根源而论,人们对政治参与的这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是“崇拜权力”又“惧怕权力”等传统政治心理影响的必然结果。可见,少数民族文化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影响和阻碍了公民传统的政治心理意识自觉地向现代化转换的进程。另外,人们法律意识淡薄,传统观念严重。例如对于“你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往时,受到歧视怎么办”的问题,25.5%的人回答 “找有关部门解决”;24.9%的人表示将会集合家族成员伺机报复;38.3%的人表示将采取保持沉默的方式;表示用其他方式解决的占11.3%。由此可以看出,报复、忍气吞声的习惯和传统思维,仍占据主要位置。这些传统思维是与现代公民政治心理不相符的。因此,只有实现传统政治心理的现代化转型,培育公民政治心理,才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发展。

三、培育公民政治心理

现代社会,公民政治心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心理基础。尽管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民主政治的模式、发展途径和实现条件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毫无疑问,一切国家和民族都要走向民主化道路,只有实行民主政治才能真正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权利。“公民的权利”是政治发展中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衡量标准”[3]。政治发展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公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政治的发展过程,就是要逐步实现充分的民主政治,实现政治现代化,最终进入自由人联合体。”[4]

公民政治民主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公民民主意识的自觉和提高,离不开公民民主意识的培育。只有当公民意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才能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政治发展过程离不开各种政治制度的保障,同样也离不开公民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的增强,离不开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的成熟。如果缺乏政治知识和政治意识以及政治激情,政治观念淡漠,谈政色变,就不可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更谈不上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意识包含着对政治发展前景的向往,如果这种包含价值理想的政治意识符合政治发展的自身规律,并且是大多数公民的政治取向的话,就会形成统一的意志,汇聚成一股巨大的社会力量,并通过政治活动推动政治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的政治意识有时也可以转化为一种自觉地、积极地发挥犹如意识形态一样的力量,成为政治发展的巨大社会力量。因此,培育公民政治心理是传统政治心理现代化的核心。

培育公民政治心理,实现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政治心理现代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西部少数民族的政治心理从神圣性向世俗性、从价值型向利益型、从传统型向法理型、从被动顺从或盲目从众到有选择地参与等几个方面的转变[5]。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3.

[2]马凤强.制约公民政治行为理念现代化的因素探析: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3]虞崇胜,周志刚.关于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衡量标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9).

[4]杨海蛟.政治意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9.

[5]余翠娥.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理性化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6).

D668

A

1673-1999(2010)03-0075-03

张全中(1979-),男,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社会学系2007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

2009-11-2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公民现代化
论公民美育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