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2010-08-15 00:49孙娟
关键词: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孙娟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思想解读

孙娟

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了《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与自然抗争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他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认为作者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的故事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思想,人类应该以崇敬的心态对待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与自然为敌。

《老人与海》;圣地亚哥;人与自然;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源于欧美,主要关注“对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鼓励读者与自然“接触”,提醒人们要具有“环境性”意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人类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日益增加的对环境的关心成为了生态批评运动最重要的推动力。格伦·洛夫说:“今天文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指引人的意识去充分认识在一个受到威胁的自然世界中自然的地位。”[1]文学应该观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搜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倡导人类与非人类的和谐共存,尊重自然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问世于1952年,小说主要讲述一个老渔民圣地亚哥的故事。圣地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一个经常跟随他出海的孩子也在无望的情况下离开了他。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在第八十五天的早晨,他继续孤舟出海,在大海深处,他终于捕获一条见所未见、比他的帆船还要大的马林鱼。经过三天两夜的艰苦较量,老人最终杀死马林鱼。在返航途中,鲨鱼不断袭击吞食大马林鱼,疲惫不堪的老人不得不继续与鲨鱼搏斗,回到陆地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但这并没有打垮老人的斗志,他很快计划着再一次扬帆出海。《老人与海》所讲述的悲壮的冒险故事蕴藏着深刻的哲理。下面拟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通过作者对圣地亚哥一系列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述,探讨作者试图表达的生态意识。

一、以崇敬的心态对待自然

这种心态从圣地亚哥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圣地亚哥强悍者的外表下,是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在他看来,大海好像温柔的女性,必须对她给予十分的宽容和理解。在海上,他和鸟儿对话,和鱼儿交谈,风是他的朋友,海豚就像他的兄弟,海藻也像他的帮手……海不仅孕育着鱼类,孕育着海燕,也孕育着渔民,孕育着圣地亚哥。在波澜不惊的海面上,圣地亚哥把钓丝竖直地插入深水里,静静地欣赏着从深邃而蔚蓝的海水里映出的夺目的光柱。此时此刻,他心中充盈着对大自然淳朴的爱,小船和大海汇成一幅人与自然亲密相融的景象。在与象征自然伟力的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圣地亚哥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独白更向我们透露出他对大自然深厚的敬畏之情。他称马林鱼为“兄弟”,赞叹它的雄奇和伟力,由衷地对它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在与大鱼的生死决战中,他感叹到:“它是这样沉着,这样强壮,看来它又是这样的毫不惧怕,这样的充满信心。”他承认,虽然它们“不像我们杀它们的人那样聪明”,但“它们比我们更崇高,更有力些”。在他眼中,马林鱼是神圣而灵性之物,觉得“照它的举止风度,照它那种很有体面的样儿,谁也不配吃它”,他能杀死马林鱼“不过手段比它高明些”。在持久对抗中,他甚至希望把它“也给喂一喂,他是我的兄弟啊”。圣地亚哥还对这种实现自我的方式深感内疚和怀疑,觉得“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这是不仁不义的事儿”。他虽然为自己开脱,这样做是“因为他是个打鱼的”,杀死马林鱼是他的使命,不过心里却很明白,他打鱼“不仅为了活命”,更主要的是要“表示你是个渔夫”,是为了尊严和光荣。他为自己的自私动机和暴虐做法感到不安,因而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个说法:“天生万物都在互相残杀,方式各不相同而已。”“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爱它。如果你爱它,杀死它就不是罪过。”[2]口口声声的爱却丝毫没有动摇杀死它的决心,他又深感自己的虚伪,实际上他不过是为了获得猎杀和征服的快乐,所以觉得这也许是更大的罪过,心理难以平衡。即便弄死鲭鲨是为了自卫,但也觉得“它跟你一样靠着吃活鱼过日子啊”。圣地亚哥对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表示怀疑,对自己对待自然的方式并不理直气壮,无论在理性方面还是感性方面都不能完全赞同自己这种与自然对立、暴殄天物的行为。他叹息道:“鱼啊,我不应该把船划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对你对我都不好。我很抱歉,鱼啊。”老人这种难以消解的负罪感,使他即使获得了胜利,内心也难以平静而没有阴影。当神圣的马林鱼受到重创,愤怒而绝望地跃出水面,在落下以前一动不动地悬在半空中的一瞬间,他确信此中准有什么莫大的奥秘。他似乎敏感到一种巨大而神秘的自然兆示,胜利的喜悦完全被疑惑和不安所代替。他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因此,当看到第一条鲨鱼向他的马林鱼扑来时,他并不吃惊意外,而且知道“光景太好了,是不能持久的”。面对大自然的报复——一群群鲨鱼紧追不舍地抢食他的战利品,他虽然充满决心,一次次沉着应战,但“并不抱着多少希望”,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报复使他醒悟到与自然抗争的沉痛代价,他“真希望不必再斗争”。圣地亚哥虽然情感上不承认失败,但“他明白他如今终于给打败了,没法补救了”。

圣地亚哥不同于《白鲸》里的亚哈。同样是对自然的抗争,亚哈是一个心理和行为没有犹豫只有果决,没有爱只有恨,没有宽容敬畏之心只有一味的自我张扬,对自然无情无义的征服机器。而圣地亚哥对大自然的谦逊、敬畏和温情,反映出海明威的生态思想和意识。毕竟,当人将大自然作为竞争的对立面时,在道义上就不理直气壮,其合理性就应受到质疑,因为这种征服意味着索取,充满了杀戮和血腥气。圣地亚哥回忆起有一次钓到一对大马林鱼中的雌鱼时雄鱼的难舍情景,“是我生平看到的顶伤心的事了”。因此,在宰杀雌马林鱼之前,他请求它的原谅。圣地亚哥对自然的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体现了人类本能地寻求与自然相融过程中的内心痛苦与挣扎,反映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索。圣地亚哥与自然既抗争又和谐的态度,是作者对传统文化中人类征服、控制自然思想的内心修正,这与生态思想家所反对的人类以主宰和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对人类以征服、蹂躏自然的方式证明人的伟大表示质疑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人类不能与自然为敌

海明威把老人与自然抗争的背景放在使人显得无比渺小的浩瀚大海上,圣地亚哥虽然杀死了马林鱼,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但却没有最终战胜大自然。这其中就蕴涵了对人类征服自然的生态批判思想。

恩格斯曾经告诫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3]《老人与海》从寓言的角度阐明了这一真理:人永远不应当与自然为敌,人类最终是无法战胜自然的,无论他取得了多少让他自豪的胜利,无论他多少次用征服自然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力量,最终他仍旧必然会遭到自然严酷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惩罚。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在其功德圆满之时却是自然对人的征服。对大自然暂时的胜利看起来越大,所付出的代价也将越大。圣地亚哥几乎以生命的代价所换来的只是一副巨大的鱼骨架,它在世俗的眼里无异于一件垃圾,“只等着给潮水冲走了”。圣地亚哥在自然面前所表现出的人类的高亢姿态,最后却被证明是虚妄的,甚至是虚伪的。“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代表了人与自然对抗的宣言,在此其荒谬之处显而易见:如果人类的精神和尊严膨胀到虚妄程度而使自己走向毁灭,何言不败?

三、人类的欲望不能无限膨胀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小说做这样的理解:马林鱼象征人类过度的欲望,老人代表狂妄贪婪的人类,鲨鱼则象征着自然力量。从这一意义讲,小说还具有批判人类欲望的生态内涵。圣地亚哥的贪婪在于,他不屑于像其他渔夫那样只在近海捕鱼,他要到深海捕捞大鱼以证明和维持自己的尊严和光荣,即使这意味着对大自然的掠夺和暴行。然而,他“证明了一千次都失败了”,那象征着他事业的帆也“像一面象征着永远失败的旗帜”,大自然是不会纵容人类的不义之举的。在第八十七天他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这条足以证明其尊严,并给他带来无限荣耀的比他船还大的马林鱼,不正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无法摆脱的重负吗?返航时,他把大鱼捆在船旁,漂在海上,不知“是它在带我走呢,还是我在带它走”?这一方面象征了人与自然命运的相系相关;另一方面,这种不合逻辑的景象则预示了悖逆自然所必将遭遇的厄运。圣地亚哥是有理智的,他探讨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人类应该有这样的理性,人类的失败不能怪罪于自然,只能怪自己欲望太大,行事超越了自然限定,违背了自然戒律。大自然是最公正的,它有自己的逻辑,永远按照自己的规律或必然性来维持自然平衡,正如大海有它的脾气,马林鱼有挣扎反击的权利,鲨鱼有凶残的本性……人类的欲望绝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和允许。那么,面对当今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现实,我们又应当如何审视和反思人类的行为和生存方式呢?如果人类“不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条件和促使自己衰亡的力量,他们即使怀着强烈的生存愿望,厌恶死亡,也是枉然”[4]。我们应该反省,人类在欲望的驱使下所进行的无限生产和无限消费已使人类的需要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人类利用科技优势,放纵自己的物质欲望,扭曲干扰自然,在所谓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不顾一切地狂奔,欲壑难填,使我们在背离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对自然造成难愈的创伤。在我们刚刚满足了自己的自豪感时,又要为自己的愚妄和盲目备受苦难:我们的环境一片狼藉,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灾难,人们不仅失去了简单生活才会有的天然快乐,而且过多的物质不但没有带给人们真正的享受,还增添了更多的烦扰。人类甚至已经丧失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大自然已在重拳出击,如果人类不能自我约束的话,它将以更残酷的方式来制约我们。更可悲的是,从自然到社会,人类把贪婪的目光也转向了人类社会内部。恶性膨胀使人类丧失理智,为了满足贪欲和物质需要,人们通过所谓竞争,导致了人类内部许多人被剥夺了基本生存权和生存资源,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人类的命运雪上加霜!“天生万物都互相残杀,方式各不相同而已”,这不是人类无度攫取的理由,如今我们不能再这样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了。具有最高智慧和能动性的人类,如果没有生态整体观,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而完全被欲望支配,将会多么可怕可悲!是否应该冷静地问问自己: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我们是否应该合理地忘掉一些人类的需要和虚妄的尊严,放弃一些人类的权利而追求真正的、最大意义的幸福呢?

小说中其他渔夫对生活的要求与圣地亚哥不同,他们没有圣地亚哥那样虚妄的欲望,也不必像他那样去挑战大海,搏击马林鱼和鲨鱼,但他们却生活得本真,能真正与自然融为一体。放弃一些才能得到另一些,少一些贪婪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我们难道不需要以这种淡泊的态度,恬然地面对世界,尽情地享受自然的赐予吗?

四、结语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思想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地去发现和领悟。小说表面上描写的是硬汉圣地亚哥的命运悲剧,实质上却隐含着自然和社会的伦理悲剧。它批判了人类的骄妄和毫无“物道”的残暴,揭露了人类贪婪的人性弱点,这种思想不论是对当时的美国人,还是对现代社会的所有人,都有极大的生态指导意义。人类只有节省资源,尊重所有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保护自己并让自己在地球上永久生存的唯一选择。

[1]戴桂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

[2]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book=117,ebook=180

I106.4

A

1673-1999(2010)11-0117-03

孙娟(1982-),女,河南人,硕士,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2010-02-17

猜你喜欢
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基于文学翻译的《老人与海》分层阅读赏析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