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论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
陈勇
人的生命是绵延的,这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论述了柏格森的所谓绵延的特征,认为柏格森的绵延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流,是不可测量、陆续出现的真正时间,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状态,在生命的绵延中有着绝对的自由。
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绵延;意识;时间;自我;自由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一生写下了很多著作,如《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创造进化论》等,这些著作勾勒出了他的哲学思想的整体面貌。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延”,那唯一真正本体性的存在。“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看来,人乃至整个世界的本质就在于生命之流的“绵延”。柏格森的“绵延”指连续不断的意识状态、真正的时间、生命的本质、深层的自我,等等。柏格森反对西方哲学重视永恒、轻视变化的传统,他认为绵延是变化的,它是唯一的实在(一种运动、变化)。
绵延的第一个特征是连续不断的意识之流。“意识流”(the stream of thought)一词,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先创用的。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论到意识的时候多次引述了詹姆士的论述,他将“意识流”概念活用在他的“绵延”概念里。
“意识流”这个概念对20世纪的心理学、哲学以及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詹姆士认为,在每个人的意识之内,思想永远是变化的,思想感觉是连续的。“意识,并不像切成碎片的,像‘锁链’(chain),‘贯穿’(train)之类的名词,在意识才现的当儿,并不能够形容得当。因为意识并不是衔接的东西,它是流的,形容意识最自然的比喻是‘河’(river)或是‘流’(stream)。此后我们说到意识的时候,把它叫做思想流,或是意识流,或是主观生活之流。”意识,就其本来意义讲,只能是一个过程,即意识的流变,它是一种心理体验和活动状态。任何意识只能是动态的,它不是刻意求变,而是无力将自己固定不变。詹姆士基于心理研究而总结出的“意识流”观念,经柏格森的继承与发展,演化成绵延学说的主要特征之一。柏格森认为意识状态不同于在空间存在的众多个体具有同时性、质碍性、不可入性、可被分割性,而是陆续出现的,是不自外于彼此而是互相渗透的,互相贯通的,因而形成动态的、连续的、变化的意识之流。绵延作为意识状态的陆续出现,还意味着彼此之间是相互渗透的。“这些意识状态的相互渗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组成一个整体,并通过这个联系过程把过去跟现在联在一起。”[1]不能设想陆续出现的意识状态之间可以彼此区分,因为区分就意味着须在空间上将各自间隔,即并排置列,那么状态与状态之间就会出现中断,而不再是陆续出现,也就不是活生生的生命。绵延的这种互相渗透性,决定了它是完全性质式的,如同感觉一样,发生作用不是由于数目的累积,而在于使性质发生变化,因此,绵延不可用数量来表示差异或进行测量,它与空间无关[2]。柏格森说:“我们在意识内发现种种状态,它们是陆续出现,而不彼此有别;我们在空间则发现种种同时发生,它们不是陆续出现,而彼此有别。”空间的事物没有互相渗透性,它们是独立个别的存在,而意识中的事物则是有互相渗透性,它们是不可分别的存在。所以柏格森认为内在的意识之流具有绵延的特征,空间及外在的世界没有绵延性,绵延是源源不断向前发展的意识之流。
绵延的第二个特征是真正的时间。柏格森所谓的绵延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时间”有些相象,不同之处在于绵延是绝对连续而不可测量的:“有一种可被测量的时间,从其为一种纯一体而言,这种时间就是空间,从其为陆续出现而言,它就是绵延。”[3]柏格森把时间放在绵延里,绵延中的意识运动是没有广延的,不占空间的,因而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互相渗透、不可分别,连续而无间断地变化着。柏格森认为真正的时间,其基本特点是把运动和物质隔开,把运动看成是主观意识的运动,因为意识的绵延性,因而运动是绵延的、不可分割的。柏格森并不否认“空间化的时间”的存在和它在科学上的价值,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必须用它来处理空间的,可数量化的事物。但是在柏格森的眼中,空间化的时间不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时间是内在的绵延。空间化的时间是可被测量的、可被分割的,而真正的时间是不可被测量的、不可被分割的。科学家的空间化时间是把过去、现在、未来各别的某一瞬间,分立在时间之线条上三个绝对不干涉的不同的点上。在柏格森纯粹的绵延即真正的时间中,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的,人只能感知过去。过去并不是不存在,只是无用;未来则是未完成的过去;现在乃是过去及未完成的过去不可分的历程。绵延是过去连续不断的发展,从过去渗透到未来,随前进而增大。过去全部延伸进入现在,并在这里活动着,现实化。每一时刻不仅是崭新的,而且很难预测。柏格森批评康德把时间和空间都看成纯一的感性先天形式,是把真正的时间及其象征混淆在一起。在研究内心现象时要重新把二者分清楚,否则即犯了把空间及时间混淆,或把时间空间化的错误。柏格森还解决了当时流行中的牛顿绝对的时间观的问题,他认为他的绵延的时间观克服了被空间化的时间观的错误,他否认运动与物质的关联,把运动归结在内心的意识之流当中,时间成为绵延的意识活动继续活动的特征,其结果是把时间变成不可为科学理性所能度量的对象。因此柏格森提出了“真正时间”的概念,真正时间是构成心理生活的真正质料,它是生命的真正本质,无须依赖于纯一空间而存在,它是川流不息的绵延。时间就是绵延,绵延的特征就是真正的时间,是不可重复的、相互渗透的陆续出现。
绵延的第三个特征是真正的自我。柏格森用二元区分法规定构成同一个人的自我有两种成分:一种是深层的自我,另一种是表层的自我。表层的自我就是人们的自我在它的表面上与外界发生接触,它是深层的自我在空间和社会的表现。当人们的自我在它的表面上与外界发生接触时,会受到外物的表象或感觉、概念、思想等宰制,它的结局其实是深层自我外在的投影。表层自我活在空间和社会当中,被社会价值及规范所限制,永远屈服于社会。深层的自我是一种“纯情绪的心理状态”,是由深刻的内省通过穿透表层的自我这层外壳之后才能挖掘出来的。表层的自我受功利影响,是第二性的东西,只有深层的自我才是真实的、实在的、自由的,是行为与言论的深层动力[4]。一般人生活在表层自我,只看到自己的鬼影,如同演员扮演角色,久而久之就会忘却真实的自己而被角色化,认为角色就是他自己。深层自我就是生命的绵延和冲动,在一般情形下,人们可能没有感觉到深层自我的存在,但在一些紧急关头所做出的决定,很多是由深层自我无意识中做出的。柏格森规定的自我是活生生的生命,是在绵延中变而恒新的,没有不变性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渗透的自我。传统哲学的纯粹的自我特点是概念化及非时间性、同一性、常恒不变性的,可独立于思维对象而存在,有独立存在性,而柏格森的自我是真正绵延的主体。意识是伴随着被意识到的对象而生起的,而且随着对象在空间随时间的变异而变异其意识内容。因此,没有一个独立而不变、超时间的自我,而且自我永远是现在完成进行式的自我,永远是动态的、正在改变中的自我。换言之,改变正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不是意识状态物理性的堆积,而是各种意识状态互相渗透成为整体性、不可强行分析的。真正的自我是在绵延中发展成长的,是动态的、变化着的。所以,可以说绵延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状态。
柏格森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中运用二元区分法规定,自由乃本然的存在,它是一种事实,但它不能被定义,它本质上只是“具体自我对于他所做动作的一种关系”。柏格森在意的是:一旦自由被定义,则自由就变成可分析的东西;人们可以分析一个东西,却不能分析一个过程,因为前者存在于空间而后者存在于绵延。自由发生于正在进行的时间,而不发生于已经过去的时间内。换句话说,自我在空间没有自由,而在绵延中是有自由的。绵延即深层的自我适用于自由论。按照柏格森的自由观,自由的本质在于它具有时间性,每个人的人格都会随着绵延不断变化,而行动符合人格才有自由,因此,自由必定会随着人格的流变而绵延。自由应是绵延的,而这种绵延是一种多样性的、活生生的东西,自由是无法用定律表示的。“我们的动作所以被宣称为自由的,正是由于这动作对于这状态的关系是无法用一条定律表示出来的。”。自由是不可预知的,因为“在一动作尚未完成之前,我们谈不上能否预知这一动作,而在一动作既已完成之后,我们也谈不上能否断定相反动作的可能性。”[1]柏格森的自由观是建立在“绵延”、“直觉”基础上的,因为世界永恒绵延,所以自由只能是随绵延而变的“自由意志”;因为把握绵延必须依靠直觉,所以自由只能是不可预知的直觉式自由。
柏格森的绵延意指连续不断的意识状态、真正的时间、生命的本质、深层的自我、绝对的自由,等等。绵延即生命之流、生命冲动本身。直觉方法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方法论——通往绵延之路。柏格森对直觉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他把直觉与科学、理智对立起来,而且在于他把直觉推到一种本体论位置上,与生命直接相关联,借此深刻地阐述了他的生命哲学核心思想。柏格森的绵延学说对我们的生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人们重新拾起对自己的生命之关切,重新面对自己的生命,重新建立自己的生命的尊严,这是我们学习和探索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意义所在。
[1]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马俊苹.论柏格森哲学中的时间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3(1).
[3]魏彩霞.柏格森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归宿[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李庚香.论柏格森的生命美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book=4,ebook=131
B565.51
A
1673-1999(2010)11-0004-03
陈勇(1977-),男,四川德阳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36)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201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