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探析——基于甘肃省的实证研究

2010-08-15 00:42刘燕华胡晓婷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空巢养老老年人

刘燕华,胡晓婷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探析
——基于甘肃省的实证研究

刘燕华,胡晓婷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中国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上、精神上以及自身身体状况上的困境,这一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拟从甘肃省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在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建立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以期为空巢老人的养老开辟一条可行的路径。

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银色浪潮”的到来,中国的养老问题已渐渐从单纯的家庭问题发展成社会关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 561.64万户,占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 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1 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 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2009年年初,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 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由以上数据分析得出,农村空巢老人数量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将加入到空巢老人的行列。因此,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新时期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文献回顾

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预计至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0%,届时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1]。在中国,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是指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或“新空巢家庭”的成因、空巢家庭的现状及养老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与社会支持、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等[2-10]。从文献可以看到城市的空巢老人研究较多,但是对西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研究很少。从全国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来看,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由于其经济水平的低下和社会保障的缺乏更显得脆弱。

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多·滕尼斯首次使用了“社区”这一术语,他认为社区是指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11]。在中国,社区通常被定义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共同体。在农村,社区通常可以界定为一个村庄或几个联系较为紧密的村落群。农村社区养老就是以村庄或村落为载体,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使老人能在家中、在熟悉的环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

空巢老人养老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安定。关注西部农村空巢老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甘肃省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在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建立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以期对该地区空巢老人的养老开辟一条可行的路径。

三、甘肃省农村地区空巢老人面临的困境

2008年1月,甘肃省老龄委公布了全省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研报告,此次调查在普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兰州、张掖、金昌、定西、庆阳、陇南、天水等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市县乡村建制区域样本,对空巢老人进行了问卷及入户调查(以下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于甘肃省老龄办公布调研报告)。调查表明,经济困难、身体状况差、精神孤寂——这三大问题困扰着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甘肃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困境。

1.物质生活困难使空巢老人处于贫困阶层

目前,中国的空巢老人中有不少是经济困难者。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迅速增长,社会将面临着一对夫妇赡养4位到12位老人、抚养两位子女的情况。在西部的农村地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完全由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是无法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的。因此,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家庭生活水平低下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内部的供养资源减少和供养能力降低,另一方面,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导致空巢老人生活甚至生存出现危机。

甘肃省农村空巢老人大多生活困难,年人均收入在600元以下的占45%,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贫困化程度较深。甘肃省近半数空巢老人还要承受啃老负担,承担家庭农业生产。虽然家中有外出务工的子女,但是他们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加之,西部农村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空巢老人自身也无参保意愿,例如陇南农村老人无一例参加任何种类保险,使原本贫困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2.空巢老人患病后医疗救治不足、护理缺乏

据老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中国老年人中70%患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5%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12]。甘肃省老龄委的调查结果,老年人在家庭中主要靠自我照料的达到83.7%。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就医状况堪忧。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疾病如果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身治疗及护理。在社会保障水平都落后于城市的西部农村,空巢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因此,西部农村中空巢老人面临着一旦生活处在半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状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23.8%约52.2万老人非常担心无人照料。

3.空巢老人心理关爱缺失

在西部农村,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多选择去外地和进城打工挣钱,只有在年节或农忙时返乡,家中老人的依恋心理随着子女外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当子女几个月甚至一年都见不到面时,他们极易产生孤苦、自悲和自怜等消极情绪,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每月能见面或联系上的亲属平均人次为3.04,有23.65%的老人没有诉说心事的对象,在精神慰藉方面空巢老人内心的需求特别强烈,老年人害怕孤独,可现实中他们不得不饱受心理的空寂,特别是家中只剩一位老人时,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不愿意离开休养生息的故土,因此更容易滋生“空巢综合症”。调查显示,甘肃省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常常感到孤独的有39.63%,感到无依无靠的占24.44%,过去5年间有过自杀行为的占10%左右。

四、西部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选择

随着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农村家庭面临着子女减少,家庭规模变小、以及流动人口增加等趋势,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还有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的变迁,农民的价值观念也在产生变化,这一切都使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尤其是对于西部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虽然政府作为社会养老工作的责任主体,但个体的养老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和照顾,这就决定了在养老问题的解决中,必须有一个了解具体情况而又可以充分理解和执行政府养老政策的实体,这就是社区。结合到西部农村地区,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的社会环境为开展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提供了可行性

(1)社区养老具有舆论环境与政策依据。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老年人应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和保护。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第47次大会提出,把社区作为改善养老环境的目标,支持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照顾,组织有老年人参加的活动。1996年8月29日,江泽民主席签发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明确提出: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等服务设施和网点,发扬邻里互助的传统,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这些为发展社区养老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努力方向。

(2)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实施。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道路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连接城市和农村,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和发展作用十分明显,同时也是农村社区养老工作得以开展的一个良好契机。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披露了这样一组数据:至2008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5.68%,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社区养老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聚集,为集约化、高效化的社区养老创造了条件。在农村,人们居住得一般较为分散,即使是同一个村庄,有时老村与新村之间距离较远,这种空间上的分散性极大地阻碍了社区集中服务的开展,增加了农村社区养老的成本。而城镇化后的农村,人口的聚集恰好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城镇化能促进农村镇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从而间接地为社区养老提供各种公共设施。城镇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基础设施的兴建和优化。社区养老的开展需要依托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而城镇建设中乡镇卫生院的改造与扩建、文化活动中心、敬老院的建成都为社区养老提供了有利的硬件设施。

2.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规制着空巢老人养老必须走社区养老模式

(1)农村社区养老成本低,收益明显。社区养老成本较庞大的社会化养老体系而言则要低廉得多。完善的社会化养老体系需要兴建大量的养老机构,拥有较多的工作人员,这必然会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农村社区养老则只需不多的国家或集体投入,这与当前财政资金困难,国家无力承担大规模社会化养老设施建设的现实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在经济落后、财力有限的西部地区。实施社区养老,大多数老人都留在自己的家里,无需承担入住养老院而产生的诸如房租、水电费等一系列的开销。此外,社区养老还可以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养老资源,如利用闲置的村队房舍兴办小型的照料中心。农村社区只要能在当地政府、集体以及个人的多方努力下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社区中老人的生活质量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社区养老有利于空巢老人的自养。社区中绝大部分农民都是继续生活在他们熟悉的环境里,这有利于一部分老人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较充分地实现空巢老人自养。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生活清贫,大多承担着家庭农业生产的重担,劳动强度很大。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外,有的70多岁仍然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们依靠自己的耕作或劳动获得一部分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有资料显示,农村老年人口收入的50.7%来源于自己现时劳动所得[13]。农村空巢老人自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满足了老人们自身的需求,使他们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西部农村空巢老人通过社区养老模式获得精神慰藉

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子女成年后由于求学、工作、成家等各种原因离家生活,使留在家中的父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出现一种角色缺失的表现,父母(尤其是母亲)可能会经历痛苦、悲伤、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的情感体验,随之而来的社区养老是有效照顾老人的关键。

由于社区养老没有改变空巢老人生活的人文背景,他们仍能与乡邻保持接触,精神上较为充实,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老人们除了渴望物质生活的救助外,更希望有精神上的安慰,渴望享受邻居在一起的邻里之情。由于长期脱离社会、生活单一等诸多原因,在专设的敬老院环境中,老人们的生活通常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他们逐渐失去了适应社会、进行正常生活的能力。相比而言,在自己熟悉的农村社区中养老则显得更加人性化和常态化。

五、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1)充分利用社区居住距离近、相互熟悉的资源。在农村由于生产的关系,人们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注重“人情味”,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农村社区更团结、更有凝聚力,其社区成员也容易动员并接受互助养老,达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可以组织有业余爱好的老人打牌,下棋等活动;成立由年轻人组成的“空巢老人慰问协会”轮流陪爱好较少并且孤独的老人聊聊天,讲讲老人感兴趣的事。让有爱好的老人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让没有爱好的老人也不无聊,从而减少空巢老人的孤独和寂寞感。

(2)为空巢老人安排多样化的活动。在西部农村,大多数的老人都是体力劳动大半生的,因此老了也闲不下来,可以由农村社区安排,保证每个老人都有一定的土地,既可以让老人们做一些基本的体力锻炼,同时,让他们认为自己还是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的,充实空巢老人的生活,也丰富了其内心世界。为了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村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身体素质,政府可以直接投资或者鼓励非政府组织投资,在农村地区以村、社为单位,提供部分与农村体力劳动锻炼相互补充的健身器材,如伸腰架、肩关节活动器等,为农村老年人在健身的同时也增添一点生活乐趣。

(3)组织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定期进入空巢老人家庭,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如腰、腿之类的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指导、咨询、上门巡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的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的不便,也可考虑安排人员为生活不能自理,身患疾病的空巢老人提供衣、食、住、行的生活照料。

六、结 论

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是符合西部农村地区的现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选择,空巢老人的养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目前西部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上、精神上以及自身身体状况上的困境。因此,在整合农村资源的基础上,要结合西部地区空巢老人自身特点建立完善的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应当是以居家照料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如日间照料中心,老人院)照料为辅,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服务为辅的模式。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是可行的,但是该模式本身不能解决中国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的所有问题,空巢老人的社区养老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相关的财政投入和法制的健全。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更多更好地探索中国空巢老人养老的途径。

[1]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407.

[2]徐宪.空巢家庭成因及其调试[J].社会科学研究, 1995(5):37-41.

[3]肖汉仕.我国家庭空巢现象的成因及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1995(5):65-67.

[4]谭林.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J].人口研究,2002(4):21-24.

[5]陈晓敏,杨柳.现代化进程中的“空巢”家庭现象论析[J].长白学刊,2003(6):33-36.

[6]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2002(1):78-81.

[7]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 2005(2):46-51.

[8]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5 -37.

[9]吴业苗.农村空巢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EB/ OL].[2009-09-29].http://www.21newyouth.com/ viewnews-971.html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M].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魏太星,邱保国.现代老年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413.

[12]张旭升:农村社区发展中的老人照顾[J].社会福利, 2004(5):89-91.

Models for Supporti ng the Empty-nest Elderly i n theWestern Rural Areas——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Gansu Province

LIU Yan-hua,HU Xiao-ting
(School of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Lanzhou Gansu 730030,China)

W 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the change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functions,more and more empty-nest elderly appear in China's rural areas.At present,the empty-nesters in China's western rural areas encounter economic,mental and physical problems.The support for this vulnerable group is related with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mptynest elderly in the rural areasof Gansu Province and proposes themodelof establishing an empty -nest elderly communit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s backward rural areas with a view to opening up a viable path for the support of the empty-nesters.

western rural areas;empty-nest elderly;community-based model for the support of the old-aged

c92-05

A

1009-315X(2010)06-0577-04

2010-08-10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G M-2009-11)。

刘燕华(1964-),女,黑龙江肇东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研究。

(责任编辑 董邦国)

猜你喜欢
空巢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