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杨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合肥 23004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柏 杨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合肥 230041)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加快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必将掀起皖江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高潮。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阐述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提出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对策。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战略构想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在此宏观背景下,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推动中部崛起的助推器。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统计,2008年,这个区域以全省45%的人口,创造了66%的经济总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潜力巨大。同时,在2005-2008年期间,皖江九市利用省外境内资金年均增长达65%,2008年达到了-163.9亿元,其中来自长三角的资金占55%;而在2009年1-10月份,安徽全省利用长三角地区资金 1 000万元以上项目共 8 821个,投资总额9 282.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 912.0亿元,同比增长56.9%。皖江城市带显然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在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中,旅游往往起着重要的先导与推动作用,因此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业也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1.1 从产业结构来看
实际上,皖江城市带靠近长三角,后者的人力和投资等成本不断上升,而皖江城市带相比则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已经初具规模,为皖江产业带的进一步承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将有所选择,按照错位发展、补缺等原则承接转移。按照预期,示范区区域将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争取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1]
在产业结构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明确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并以现有的产业园区为基础,推动园区的规范、集约、特色化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地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以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趋势。这要特别注意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的耦合关系,要算好该区域发展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的动态消长进程。土地在这一地区并不充裕,是制动力因素。水资源看似丰富,但这一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是保证下游饮用水安全的关键地区,若产业结构不合理,极易造成水质性缺水,进而既影响产业发展也影响饮用水安全。因此,皖江城市带决不能承接“高耗水,高污染排放”的产业,而旅游业正符合这样的要求。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规划》将给现代服务业中重要产业的安徽旅游业带来一系列新机遇。
1.2 从旅游资源禀赋来看
从资源上看,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在这条新皖江“巨龙”所涉及到的地区中,旅游资源是安徽除了黄山之外的第二大丰富地区。在合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中心城市优势;在芜湖,有现在安徽旅游新的增长极——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在巢湖、六安,有丰富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在铜陵、安庆、马鞍山,有丰富的长江旅游文化资源。按照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同频共振”的发展原则,可以预见,未来这些旅游资源有望串联整合,共谋发展。事实上,现在合肥外出旅游促销中,已经开始将巢湖、六安等合肥旅游经济圈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打包向长三角地区推荐,随着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建设,未来在对外促销中,城市带城市间的旅游合作空间将可能更大,从而能进一步推动与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一体化。
1.3 从可进入性来看
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很显然,该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位于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三角发达地区,接续该地区产业链是承接的核心,因此,交通条件就成为承接的关键驱动力。除长江水运这一有利条件外,陆路和航空的易达性和便捷性就成为该地区规划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因素。[2]目前,该区域内两座机场在建,国家远期“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中的“三纵四横”以及京沪高铁安徽段、京福高铁安徽段都将穿区而过。此外,皖江城市带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随着宁安城际铁路、800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机场扩容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这也为将示范区建成旅游休闲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 从产业联动协作关系来看
当前,国际产业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转移已由单个企业和产业的零星式转移转变为组团式、产业链式的转移,呈现成片、规模、配套的特点。因此,皖江城市带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就应该配套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配套发展、联动发展的格局。[3]
此外,在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面前,中部各省的情况相似、目标相同、动作相仿,谁能走在前列,关键就看谁能率先打造一个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实现“以环境留产业资本”。就服务而言,要以物流、信息、旅游、金融、证券、会计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完善皖江地区与长三角的服务一体化,为促进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此时“旅游”的功能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功能,更有助于政府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协助其他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保证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以下五大战略: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形象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旅战略。
2.1 区域旅游合作战略
旅游业区域合作是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必须贯彻“大旅游、大市场、大开放、大产业”的发展方针。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终极形态。从旅游业注意力经济的角度考虑,旅游者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因此,合作、协作是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的必然选择,区域合作旅游已经成为趋势。伴随着皖江城市带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各城市间旅游发展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但是,多年来由于各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不甚明了,旅游开发往往局限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而缺乏区域协作,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连动机制薄弱,从而制约了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以城市为依托的若干风景区构成各自相对比较完整的旅游区,进而再形成一个旅游圈,这是旅游圈发展的基本模式。同时,这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要求,是旅游经济有效运行的要求和旅游系统性运作特点的体现,是有利于兼顾区域内各方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合理选择。因此,基于目前皖江城市带旅游的发展现状,构建以中心地城市为核心的皖江城市带不同层次的旅游圈,寻求各旅游圈旅游发展的相互协调和区域联动,对加快整个皖江城市带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
2.2 地区非均衡旅游发展战略
皖江城市带形成旅游圈尽管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之间旅游人次和收入相差较大,区域内部旅游发展上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性和连动性较弱。如果贸然将这几个城市捏合到一起,不一定能起到“1 +1>2”的效果。因此,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发展还应坚持非均衡和差异发展战略。由于交通和区位因素的影响,皖江城市带东部与西部、南部和北部、城市和农村经济基础不同,各地旅游资源条件不同,其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地区如九华山旅游区已经发展成为安徽省旅游的支柱,而有的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另外,由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和名次还很靠后,在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前提下,走全面、均衡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皖江城市带应有效地利用资金,走非均衡发展即差异化发展的道路。鉴于此,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发展应在加强潜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施以核心发展轴带动全区,以拳头旅游产品带动片区,以城市带动乡村,乡村围绕城市的非均衡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扩大皖江城市带旅游市场份额,提高该地区旅游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5]
皖江城市带实行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多角化联体发展策略。所谓多角化联体发展是在坚持地区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以主导优势旅游资源或优势旅游地区的快速发展来带动其他旅游业相对落后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并借助旅游业发展相对优势地区的先进经验来帮助、扶持其他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多角化联体发展策略有利于皖江城市带用现代工商管理理念来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这就要求各旅游地区发展旅游项目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不同优势和条件来择优发展,从而防止旅游项目建设一哄而上的盲目性。
2.3 形象品牌战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鲜明的旅游形象是游客认知当地旅游资源价值和潜力的有效途径,是一个区域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工具。形象定位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开拓指明方向。区域旅游整合开发必须打造区域品牌,树立区域独特鲜明的整体旅游形象,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要协调处理好整体形象定位与各自景区特色之间的关系。
旅游目的地品牌化是将目的地定位所提出的美好设想现实化的过程,其实质是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主要包括目的地品牌要素设计、目的地品牌传播、目的地品牌监测等。通过这些活动,目的地围绕已有的自我形象定位,选择合适的品牌要素组合,创建、培育、提升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价值,从而传播并强化目的地定位所确立的自我形象。
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是单独一个城市树立起来的旅游形象则单薄无力,并容易同相邻地区的旅游形象相近。进行区域旅游开发合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树立皖江城市带旅游的整体形象。鲜明、深刻、具有地域特色的整体旅游形象能够形成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皖江城市带历来都是水乳交融,在气候、自然景观以及人文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应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强化旅游主题形象,找出皖江城市带旅游的“根”,也只有这个“根”才能把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体优势集束起来,形成品牌竞争力。
2.4 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并能造福于后代子孙的一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
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发展,先期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能否解开这一“魔咒”?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承接”的艰巨重任。因此为保证皖江城市带旅游持久不衰,就必须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生态平衡。但旅游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选择好旅游地,安排好旅游线路,控制好旅游人数、建筑物等,建好旅游环保设施是保护生态、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尤其还要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重点,共同创造优美的旅游生态环境,促进皖江城市带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5 科技兴旅战略
旅游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旅,是科教兴国的一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加强旅游的科学研究、技术的应用和教育的发展,是旅游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所以说,提高旅游业的科技水平是提高旅游业质量的重要内容。
皖江城市带旅游产业既要大力发展也要持续健康,科技的应用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点)的建设中,在旅游服务设施(特别是饭店宾馆和娱乐设施)中运用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其既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化的消费需求。旅游交通方面的科技应用能促其发展更是显而易见的。此外,信息科技是推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关键,对旅游目的地而言,是连接旅游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最便捷的通道。特别对皖江城市带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缺乏区位优势的旅游目的地,恰当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便可以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3.1 以政府协调为主导,建立高效的区域旅游协作机制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政府对整合开发的重视以及投入资源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进展和最终的成败。由于整合涉及区内多方的利益,所要应对的问题复杂多样,因此,需要建立统一协调机制、统一发展规划及实现“多赢”的城际合作新机制,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功能。
建立由省政府牵头、各市党政主要领导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目标,协商解决旅游整合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推动整合的政策措施,为整合开发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成立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加强沟通与联系,在资源共享、客源互流、政策互惠、价格互商、线路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按照互惠互利、联动发展的原则,解决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等严重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制定旅游行业规制,用政策引导旅游企业行为,营造有序的发展环境。利用政府权力,协调企业间、行业间的关系。[6]
以政府协调为主导还有一点需注意,要坚持“朝东看,向东学”,在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措施方面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协作,争取在总体、专项等旅游发展规划上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有机衔接和沟通,以大区域的理念共谋发展之策。
3.2 以旅游资源整合为前提,实现资源有效互补,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区域旅游协作存在的基础是协作各方拥有互补性或相似的旅游资源,但各自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只有整合这些资源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正是由于皖江城市带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因而无形中产生了很强的互补作用,彼此补充了对方缺少的因子,这给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及合作基础,有利于形成旅游市场互补效应与旅游开发的联动机制,使得整个区域的旅游产品对于旅游者来说更加完整.从而给皖江城市带的旅游发展带来叠加效应。[7]
皖江城市带相当一批旅游“产品”还处在资源的初始开发阶段,因此“旅”与“游”不成比例,高工低效的现象还很普遍;大量的景区、景点尚处于自然开放阶段,其丰富的旅游价值和高品味的知识内涵未被触及,导致了目前生产能力的低下。所以,皖江城市带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全面把握区域的整体优势和各自特色,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提高资源开发的深度及利用效率。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需要在把握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提炼或设计个性化的文化主题,因为文化主题是旅游产品的精神支柱。无论推行哪条旅游线路,都要凸显其主题,加大宣传力度,亮出其主打品牌,包装一批推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从而提高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扩大其在长三角甚至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
3.3 旅游市场的整合与营销协作
就市场而言,要彻底突破行政区划的藩篱,真正构建起覆盖整个长三角及皖江地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让一切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一切产品和服务顺畅流通。皖江城市带地域相连、空间同构、资源共生、线路相连、产品互补,并互为客源市场、目标市场,同时也有着共同的海内外客源市场,这一方面会带来相互间的竞争、相互分流,尤其是旅游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分散了开发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客源,对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又有条件进行市场营销整合,协作开展旅游宣传与促销。而且皖江城市带各地营销理念、手段各异,协作营销与促销可以提高整体水平,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形象。协作营销可以建立旅游营销联盟,共同进行营销传播、品牌建设、市场开拓等,这比分散单个地进行营销更能产生综合优势,也能有效地避免恶性竞争。[8]
纵观国内外旅游区域合作现状,往往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区域内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对皖江城市带内旅游产业的有机整合,打破区域封锁和行业分割,推行和打造皖江城市带之间的无障碍旅游服务,促进并形成高效的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9]
在产品销售方面,要实施皖江城市带的整体促销,共建旅游市场。首先,皖江城市带可以建立一个专业的旅游营销公司或营销委员会,进行统一的营销策划;其次,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行套餐组合,进行捆绑销售,共同进行品牌的策划与运作,设计和塑造一个整体形象;再次,共同运用新闻报道、媒体宣传、广告公关等活动进行促销;最后,运用上海等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的带动作用,让落后地区借船出海、借势登高。充分利用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良好契机,加速形成皖江城市带旅游合作联动体系。正如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带动日本关西经济带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一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也将会推动长三角与皖江城市带的区域合作与经济增长,在众多可能开展合作的领域中,旅游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又被视为“世博经济”合作的先导产业,皖江城市带各城市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联合促销,创造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 张振国,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5,82(2):72-76.
[2] 张正国,吴光伟.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论坛,2006(11):6-7.
[3] 陈苹苹.合淮旅游经济圈构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4(20):10-11.
[4] 蒋丽芹.论泛长三角区域旅游整合与协作[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2-155.
[5] 王欣.苏北区域旅游合作对策探索[J].价格月刊, 2008,372(5):20-21.
[6] 许韶立,席建超.中部六省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8,18(16):68-71.
[7] 廖维俊.中小城市构建城市旅游合作共同体的理论探究[J].商业时代,2009(23):107-109.
[8] 邝金丽.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2-105.
[9] 陈亮.皖江崛起,时不我待[J].江淮,2010,74(2):10 -11.
(责任编校:白丽娟)
The Strategic Vision of Developing Wanjiang River City Belt Demonstration Zone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BAI Yang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Hefei 230041,China)
Wanjiang River City Belt Demonstration Zone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has been officially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which is a rare opportunity for Anhui to merge in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speed up its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also the key step for Anhui to realize the first to rise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w ill certainly set off a new wave of opening-up along the Wanjiang River.Tourism often p lays a leading and promoting role in various economic activities,therefore,the tourism of Wanjiang River City Belt will for sure usher the golden age of development.Against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first elaborat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anjiang River City Belt,proposes the strategic vis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Wanjiang River City Belt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Wanjiang River City Belt Demonstration Zone for Industrial Transfer;tourism;strategic vision
F590
A
1672-349X(2010)05-0085-05
2010-06-23
柏杨(1978-),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旅游、酒店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