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小学,龙红霞
(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论教师话语与教学过程
邬小学,龙红霞
( 铜仁学院 教育科学系,贵州 铜仁 554300 )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是飘忽的声音,是动态的。语言的一过性、语言的多义性导致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对于流动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话语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话语; 教学过程; 流动性; 话语参与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说过:语言是存在之家,“人栖居在语言所构筑之家中”,[1]155人们是靠着语言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语言作为有意义的符号,是人们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桥梁,是主体间进行交往的媒介和工具,是主体思想的物化表现,是主体表达自我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从本质上看,教学是师生间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信息为中介的特殊的交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语言行为向对方提供各种信息。也就是说“教育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外显的“实际的人际交往”。[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言语”表现着“存在的事件”,同时也表现着意义的“产生”。可以说语言与教学密不可分,没有语言的交流传递,教学也就不复存在。语言的独特性也使教育教学过程具有了一个鲜明的特色——教学过程的流动性。基于此,以语言作为切入点审视教育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认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本质特性。
话语即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态度的主要方式。教师话语是教师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知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主要媒介。语言不是课本,不是凝结的固定的文字。口头语言的表现方式是声音,声音是稍纵即逝的声波,就像河流一样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就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昼夜流淌运动。声音也是转瞬即逝,一经发出,便走向永恒不复存在(除非通过录音或文字系统等载体把它物化、固定),教师话语是一过性的。教师话语的一过性使其所携带的意义、信息也瞬间即逝,意义生成与否在全顷刻间、在当下。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在伴随着时间、语言的流动而具有了流动性。“所谓教学的流动性,指的是一堂课教学中所包含的各种基本信息和意义伴随教学语言有秩序、递进地变化,最终引向或指向教师的目标这样一种教学特征。”。[3]74一般来说,教师都经过专业化的训练,上课之前也有着相当的准备,上课是围绕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所以,课堂上教师话语的流动一般是围绕着特定的目的而流动。如果教师话语生动有趣、表述简要流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的环境,教师的话语意义将会达成一种理想的状态,将学生的思想意识、注意力集中在话语磁场之中指向教师所预期的目标。反之,如果教师话语的影响力不大,没有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在学生的思维中没有任何回响的话,教师话语将没有意义生成。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或严厉或善意的提醒:“注意听啊,注意听啊”,或者“我刚刚讲过这个问题了呀!”之类的话语。一方面是在谴责你之前的分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由于教学过程的流动性而导致的教学意义生成的瞬间性。
课堂上的教师话语大部分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教师在口头讲述一定的原理、传达特定的知识的时候,无可避免地会导致听者理解上的偏差,这样的课堂状况将偏离教师的预期目标。记得有这样一个广为传诵的故事:
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大字:“雪化了是什么?”
一只又一只小手迫不及待地举了起来。
“雪化了是冰。”“雪化了是水。”一个又一个孩子站了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微笑着,聆听着。
教室角落里,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看着同学的活跃,悄悄地把手举起了一半。心细的老师看到了,微笑着问:“小丽?”
害羞的小女孩站起来,怯生生、甚至带点口吃地回答:“雪化了,是春……春天。”
教室里安静了,老师愣了一下,带头为小女孩鼓起了掌。
雪化了,是春天。多么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回答啊。
这个故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语言一经出口,它可能偏离说者的本意。当一个词、一句话说出来时,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将获得不同的内容。有的时候会给教师带来种瓜得豆的困惑,也即是当教师意欲表达X意思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是Y。教师话语虽然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教师意图不应该作为教学意义生成的唯一尺度,话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话语一旦出口在某种程度上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它会到达你的目标也可能完全偏离你的目标,理解教师的话语和理解教师的原始意图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海德格尔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不断生成、不断流动的过程。有成效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话语意义不断生成的过程。当教师话语所携带的信息能迅速准确到达学生并被他们理解,可以说,教师特定的话语产生了意义;反之,如果教师话语没有被学生理解,或者学生根本没有听的话,那么教师的话如同废话等于没有说,教学行为也不会产生一丝意义。
教学以语言为主要媒介,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的一过性以及语言的多义性、多岐性导致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教师企望通过言说作用于教育对象,使教学对象产生期待中的变化,同时抑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非期待行为。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地意识到教学过程的流动性、教学的流动性本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学,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每一堂课都是新的,每一节课都是无法复制的。教学的流动性告诉大家教学是一次性完成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对知识的传授随着话语而成为一过性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载体静止在那里等待学生去反复咀嚼思考,再深深体会其中所携带的意义,完成信息意义的生成。有学者说过“若细细品味不同的教学,就可能发现教学是如何随声音而流动的,就可能发现那声音流动背后的时间的流动、思维的流动、瞬间心理和即兴情绪的流动”。[3]74只有当教师的心理行为和学生的心理行为借助语言而产生碰撞之后,他们彼此的身心得到交流,教师的话语才有可能进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引起他们的思考,教师的表达行为才可能被学生所理解,课堂教学的意义才得以生成。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间来,使其身心处于“在场”的状态,师生之间才可能产生话语和心灵的碰撞,教学意义才可能更好地生成。那么怎么样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对于参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甚多,比如分组教学、引导式教学等等。但诚如有研究者所说的声音流动的背后是思维的流动、是心理和情绪的流动,但对思维、心理和情绪之类字眼所代表的无形而又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捕捉”是难以把握的。可是,我们知道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除非他是语无伦次的——他的思维会参与、他的情绪会参与、他一定会在动心思!所以本论文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话语策略引导学生话语参与,借助话语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应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话语输出量,这样学生的思维、情绪、心理不断与教师的思维、情绪、心理通过话语而产生碰撞,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意义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徐友渔.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6:155.
[2] 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8-62.
[3] 石鸥.教学过程:飘忽的声音和流动的本质——兼论教学语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74.
Abstract:Class teaching is mainly through language, the language is the flexible sound, and is dynamic. The transient and multi-meaning characters of language lead to the dynamics of teaching process. For the flowing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try to improve students’ words particip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improve classroom results.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flowability; words participation
(责任编辑 鲁娜娜)
On Teachers’ Talk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WU Xiao-xue, LONG Hong-xia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G633
A
1673-9639 (2010) 06-0134-02
2010-09-10
邬小学(1962-),男,贵州铜仁人,副教授,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学。
龙红霞(1976-),女,硕士研究生,贵州省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