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澄观对天台宗理论之批评

2010-08-15 00:44曾其海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法华性恶天台

曾其海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华严澄观对天台宗理论之批评

曾其海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华严宗四祖澄观,对称“华严疏主”。他虽曾从天台九祖湛然门下学习,一方面吸收中观、圆融之学,另一方面又批评天台的判教、性恶说、无情有性说,意欲融会禅教,使教合亡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华严宗;澄观;天台宗;判教;性恶说;无情有性

澄观为华严宗四祖,他的一生博学多才,在华严宗史上颇有建树。澄观曾于成都从慧量法师学习龙树的 “三论”(《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深受中观圆融之学的影响。随之又到苏州,投天台宗九祖湛然门下,学习天台止观,研习《法华》、《维摩》等经疏,基于他对天台、华严两宗理论的的透彻理解,在对两宗理论的比较中,站在华严宗立场对天台宗的判教思想、性恶说、无情有性说等展开了批评。

一、澄观的生平

有关澄观的生平,《宋高僧传》、《广清凉传》、《华严玄谈会玄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等均有传,但对于他的俗姓、生卒年月等说法不一。据《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十一岁出家,卒于元和中(806-821)享年七十余岁。澄观十一岁依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斗《法华经》。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59),从润州栖霞寺醴律师习相部律宗,又从本州昙一律师习南山律,在金陵随玄璧法师学“三论”,于瓦棺寺学习《大乘起信论》和《涅》,然后到杭州从法诜学习《华严经》。大历七年(772),澄观到成都,随慧量法师再习 “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九祖湛然(711-782)学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澄观还曾求教于牛头禅六祖慧忠。大历二年(767)入五台山,定居于大华严寺。

大历十一年(776)至贞元十一年(795)期间,澄观于五台山地区讲经和著述。贞元十二年(796),澄观奉诏到长安崇福寺,参与“四十华严”的翻译。贞元十四年(798),“四十华严”译出后,澄观被邀至麟德殿开示“四十华严”,深孚帝心,德宗赐“紫衲方袍”,授“教授和尚”之号。继而,德宗命其造疏,于是他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澄观把《华严疏》呈给德宗,德宗命其两街各讲一遍,此书也成了钦定著作。贞元十五年(799),德宗生日,澄观又被迎入内殿,阐扬“华严法界”宗旨,德宗赞扬澄观的宣讲“言雅而简,辞典而富,扇真风于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于是赐于“清凉”之号,并授予“镇国大师”号。顺宗在东宫时,曾向澄观修书请问教义,澄观写了《了义》(已佚)、《华严心要》各一卷回复,并附上《食肉得罪因缘》(已佚)。元和五年(810),宪宗诏澄观入宫,探讨华严法界思想,因为其学问精湛而叹服,赐予僧统之职。穆宗、敬宗两帝对澄观也都尊敬有加,尊之为“大照国师”。开成二年(837),文宗皇帝封他为“大统国师”。澄观圆寂后,文宗诏令于大兴唐寺重殡,据《清凉山志》卷三载,并御撰像赞:

清凉国师,体像启门。奄有法界,我祖聿尊。教融海岳,恩廓乾坤。首相二疏,拔擢幽昏。闲气斯来,拱承佛日。四海光凝,九洲庆溢。敞金仙门,夺古贤席。大手名曹,横经请益。

澄观著作有四百余卷,有“华严疏主”之誉。现存的著作有:《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行愿品疏》十卷;《华严经纲要》三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一卷;《华严心要法门》一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三圣圆融观门》一卷等。已佚著作有 《十二因缘观》、《法华经》、《楞伽经》、《中观论》等经的论疏钞。

二、对天台宗判教的批评

天台宗判教思想的建立,对嗣后各宗判教建立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华严宗。华严的“五教说”判教就是采用天台宗的“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的基本观点,从形式到内容都显而易见,华严宗为了提高《华严经》的地位,把它列入圆教,同时与《法华经》之圆评比高低。华严宗提出渐、顿下面又各有藏、通、别、圆和判教主张,认为《华严》、《法华》虽同属圆教,但《华严》是“顿圆”,《法华》是“渐圆”。《法华》要逊《华严》一等。《法华》也虽有《顿》的意思,但只是“渐中之顿”,而《华严》则为“顿顿”。

为此,天台九祖湛然大师在《止观义例》中用四十六番问答不破斥这种说法,其中特别点出,华严宗的这种说法,其实不懂天台判教具有双重意义,所以会闹出“顿顿”的笑话。其实,湛然的批评是合理的,可以说击中了对方的要害。天台宗将“顿、渐、秘密、不定”放在“化仪”之列,把“藏、通、别、圆”放在“化尖”之列,分为形式与内容两种不同的范围来说明,是合理的,特别是四教判释相当有力。而华严宗则形式与内容混为一谈,使得一种分类里边同时使用两个标准,显然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

由于天台宗判教思想体系化、整体化,显得合理有力,华严宗无法摆脱天台判教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华严宗(法藏)的判教只是在天台宗判教的基础上略加补充而已,华严的“五教说”只是把天台的“藏教”改为“小乘教”,把天台的“通教”改为“大乘教”,把天台的“别教”改为“终教”,“圆教”不动,只在圆教前加进一个“顿教”。这种对天台判教的因袭,华严宗人也不讳言,如华严的慧苑就指出:“顿教”“是用离言说相以显法性”,不能作为“能诠教相”。就是说,五教中的“顿教”是指佛说法的形式,而其余四教都是指佛说法的内容,“五教”的判教标准不统一,所以不能成立。基于以上认识,慧苑依《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的说法,提出了“四种教”概括全部佛教。慧苑判教标准是以认识“如来藏”划分。他认为凡夫、声闻、辟支和初心菩萨不识如来藏,四教划分是针对这些人的。一是“迷真异执教”(又叫“人天教”)相当于给凡夫讲;二是“真一分半教”,相当于给声闻、辟支讲;三是“真一分满教”,相当于给初心菩萨讲;四是“真具分满教”,相当于“如来藏”。

澄观一方面不同意天台宗的判教,他对华严“五教”因袭天台“四教”表示反对,评论“贤首所说大同天台”。①《华严经疏钞序》。天台虽把《华严》、《法华》同判为圆教,但认为《法华》是纯圆,《华严》是别圆,《法华》胜于《华严》一等。言下之意,天台宗胜于华严宗,澄观对这种评比高下不能接受。另一方面,澄观对慧苑的“四教”也有看法:澄观认为,“判教”的大前提是判释佛说的经教,不是佛说的就不能列入判教范畴。他批评慧苑“四教”的第一个“迷真异执教”就违背了这一条。他说“初教谓诸外道,迷于真理,广起异执”。②《华严经疏》卷二。这是在圣教的判释中“杂以邪宗”。澄观除了批评慧苑判教“超范围”之外,还批评他“权实不分”、“渐顿安辨”,意谓“四教”没有显示华严宗的地位和特色。应该说,澄观的批评是深刻的,击中了华严(法藏)“五教”和慧苑的“四教”要害。

三、对天台宗性恶说与无情有性说的批评

“性恶说”是天台宗特色之所在,是对佛性最大胆的说法。天台宗智在《观音玄义》卷上载:

问:缘了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恶否?

答:具。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

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

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

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③观音玄义·大正藏·卷三四。

有人问,成就佛果的缘、了二因是否本具恶呢?回答是肯定的。又问,一阐提与佛各断什么善恶呢?回答是,一阐提断尽了后天修善,但天性本具的善仍在;佛修道断尽了恶,但天性本具的恶仍在。再问,为何先天本具的善恶不能断?回答是,先天本具的性不能改。接着,智打了个比方,这好比恶魔(修恶)烧经卷(修善),性善的法门不会因此而消失;即使佛(修善)烧恶谱(修恶)恶的法门也不会断尽一样道理。正因为阐提自己不会通达性善,所以反而容易接受善的教化修善治恶。佛虽性本具恶,但佛因为通达恶,所以让本具的恶自在,不受本具恶的影响而生恶。正因为佛有这种本具恶的自在,以致反而能用恶法门救人。

澄观批评天台主张佛性有恶的一面,但他又认为佛与性恶有联系,其《华严经疏》卷二十二曰:

如世五蕴从心而造,诸佛五蕴亦然。如佛五蕴,余一切众生亦然,皆从心造。然心是总相,悟之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起。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佛果契心,同真无尽,妄法有极,故不言之。若依旧译(指晋译《华严》)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明三皆无尽,无尽则是无相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习,亦犹阐提不断性善。

澄观依据《华严经》的“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立论。认为佛是净是真,众生是染是妄,所以不能说佛性有恶。然而,染净真妄都统一于一心(即《大乘起信论》所谓的“一心二门”),众生与佛都是心之所造,从这个意义上,佛与恶有联系,众生与善有联系。

澄观与湛然的分歧在于:湛然按逻辑推理,一切万法,一切事物,无论有情无情,都为“真如”所产生,都是“真如”的体现。所以有情众生还是无情草木均有“性”,逻辑的结论必然是“无情有性”。而澄观依《大智度论》,把有情众生的“性”与无情众生的“性”加以区分,认为只者才能称“佛性”,后者只能称“法性”。也就是说,由于“性从缘”不同(或处有情众生,或处无情众生),分为“佛性”与“法性”。

综上所述,作为华严宗四祖的澄观,其思想偏重于理智圆融,近乎中观之学,他企图融合禅(南禅、北禅)、教(天台宗、华严宗)。正如他在《演义钞》卷二所说:“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宗)衡(南岳)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Criticism on Tiantai Buddhism Theory by Cheng Guan from Huayan School

Zeng Qihai

(School of Humanities,Taizhou University,Linhai,Zhejiang 317000)

Cheng Guan,the forth founder of Huayan School,was called Huayan Shu Zhu.Though he had studied “Zhong Guan” theory from Zhanran, Cheng Guan had presented criticism on some Tiantai Buddhism doctrines.

Huanyan School;Cheng Guan;Tiantai Buddhism;criticism;theory of evil nature;emotionless and nature

B946

A

1672-3708(2010)02-0005-03

2010-03-10

曾其海(1948- ),男,浙江临海人,教授。

猜你喜欢
法华性恶天台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在天台(组诗)
和田出土《法华经》古藏译本的初步研究报告(二)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天台植物
《普林斯顿大学藏西夏文<法华经>》读后
天台植物
慧思研读《法华经》
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