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10-08-15 00:49陈智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

陈智华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浅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陈智华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2)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取得就业成功,即必须从毕业生自身做起,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心理素质,注重职业道德,同时学校也要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力促毕业生就业成功。

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就业大军“积压化”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40万人,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13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95万人,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10万人,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1万人。这种超常规的教育扩张,势必会对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就业造成诸多影响。许多重点高校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加入到竞争就业的大军之中,这对专、本科大学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多年来一批非自愿失业者和待业者的积压,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单位用人“层次化”

其一,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追求“人才品牌效应”,认为学历越高越好,能用本科的要硕士,能用硕士的要博士,研究生就业层次下移就会挤占本科生就业空间。于是,本科生考试、研究生考核已成为单位用人的“潜规则”。其二,由于待业人员一年比一年多,加上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因此,好中选优,粗中挑细,一般用人单位都喜欢设置“工作经验”这个门槛,因为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是降低企业运作成本的一种策略。由于应届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工作经验等客观原因,因此相对缺少竞争力,而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大多被低学历却有经验的劳动者占有,面临有限的就业需求,应届大学生就业相应就更困难。

3.地方人才“本土化”

考虑为地方的稳定作贡献,一些省市纷纷出台政策,以解决本地生源的就业为己任,提高外地生源的准入资格,变相排斥外地生源。有的城市出台了户口限制政策,或提高学历层次来限制准入资格。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的紧密程度,也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这些地方人才“本土化”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公平竞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1.专业知识薄弱,工作能力较差

学不勤、业不精。有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甚至最后一个学期还忙着重修补考,连起码的毕业证书都不能拿到,更谈不上有可以佐证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材料,尤其是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虽然近年来高校开始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不少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还必须要经过企业培训后才能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宁愿多用有工作经验者,而少用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较差的毕业生。

2.就业观念陈旧,心理准备不足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总体上比较务实和理性,但各种不良观念也同时存在,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定位太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到大众教育阶段,可是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盲目追求所谓的实惠、安逸、稳定、专业对口,而忽视了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因此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还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并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比较模糊,等到毕业时才产生恐慌感,求职材料也准备得不得要领。到了面试场上,出现礼貌不周、衣冠不整、言语不当以至失误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好高骛远也造成了职业的活力不足,堵塞了自己的就业之路。由此可见,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就业成败的关键。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措施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遇到这个问题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1.正确认识自我,降低就业门槛

大学生要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同时还要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样的工作,这样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别人认为你不合适的,其实你很合适。因此大学生就业一定不能盲从。

当前,就业的市场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但很多毕业生觉得无合适的职业去求,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我们必须要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脚踏实地地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2.树立职业价值观,提高创业意识

职业的价值是丰富的,包含了交往、义利、挑战、环境、权力、成就、创造、求新、归属、责任、自认11个类别的因子。因此,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要树立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更要考虑到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先锋,在自己的一生中,就业机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抓住机遇,建立自主创业的计划,具备开拓自己事业的信心与勇气。近几年来,一部分大学生的创业之路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另外,一些大学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更能体现自我价值,更能砥砺成才。

3.完善就业机制,引导就业成功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长期的共同努力。政府的政策及社会的大局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学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标准开展工作,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1)就业指导的安排。首先,指导就业工作要从大一新生入手,尤其要注重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在初始阶段开展个性倾向测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量身定做符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培养方案;在中间阶段,开设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的课程,强化职业意识、职业观念和责任感,促进职业素质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塑造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在后期,开展实习和培训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创业能力等,并且掌握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和择业的相关技巧。这样,各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2)实习实训的强化。学校可结合自身情况,把一些实战性较强的课程或实践性较强的环节直接安排到企业或社会中去,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摸打滚爬;也可通过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加大学生实践操作的力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早适应社会生产者的角色转变。

(3)综合能力的锻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要慢慢积累,如参加学校各种社团,利用假期做义工,到企业实习等活动,都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加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

(4)就业信息的畅通。大学生要保持就业信息的畅通,可以通过学院网站、网上同学录、建立就业信息QQ群与博客等方式,尽可能地搜集各种就业信息。不仅要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而且要时刻注意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供需平台,不断收集、整理信息,同时,建立毕业生求职的电子档案,将专业特长、性格特点、求职意愿、教师评价等汇制成表,对应招聘单位的需求“人职匹配”,以便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就业。

[1]屈家安,刘菲.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8):94.

[2]顾艳霞.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3.

G64

A

1673-0046(2010)2-0105-02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毕业生职业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我爱的职业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