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兰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浅谈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
刘小兰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市场出现了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及大学毕业生待就业数量的增加现象。在这种形式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一定的价值。因此,本文从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就业形势和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原因以及大学生在金融危机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给目前的中国以及以后的一段时期的就业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受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下降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广东、江苏一带外贸型企业甚至出现倒闭潮。据商务部、财政部、全总三部门预计,2009年全国待就业人口超过4000万人,其中约60%为“4050”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面对2009年毕业生待就业、下岗职工和2010年大学生应届毕业人数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岗位只能增加4000万个,劳动力缺口1000万左右。体制转轨遗留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全部解决,部分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仍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凸现出来。全社会的待就业人员除了高校毕业生500万-600万人以外,还有中职毕业生、成人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因此,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等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1.毕业人数远远大于社会需求量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已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体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金融危机下的结构性供过于求,即培养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内容和目前金融危机下社会的实际需求不相吻合。
当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这种情况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就会严格地控制招聘人数及招聘人员的质量,因此在这种金融危机下,就形成了大学生的数量供过于求。
2.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缩水”
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企业的倒闭或经营的不景气使得一些企业在这种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据报道,2008年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去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那次招聘会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与2007年的统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相比还是“缩水”了。
另一方面是海归人员的竞争威胁。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大量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在毕业时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更有原本在海外工作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人员,他们都有可能回国寻找就业机会,这无疑对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形成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国内大学毕业生在外语和专业技能以及视野等方面可能会处于下风。
3.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毕业生就业观念还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较高
这一切都要求在校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切勿非知名企业不进、非高薪不就,一定要增强就业危机感,趁着大学四年多学点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智慧增加就业成功率的砝码,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强社会实践的能力。
就业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大学失业群体已经形成但是不能任由发展和变化,解决不好、不妥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大的问题,也是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六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这些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就笔者个人来看,笔者觉得我们还可以从这两大方面着手:社会为学生服务和学生个人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社会为学生就业服务
1.国家首先应该充分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
对于工作职位的开放范围应做到普遍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其次,应该提供更多的选择给毕业生。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国家应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2.经济危机下,国家给一些企业资金保障
只解决毕业生这个领域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要保就业就要保企业,政府应当对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提供帮助,毕竟大部分的就业岗位是来自于企业的。笔者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保险费率。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当前企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特殊安排。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当前要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就必须要保企业、保发展,简单地说,要保就业就要保企业。企业和职工同心协力,就会有好发展。
3.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需教育部门提供信息
诚然,此次经济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这就需要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机构很充分地掌握情况,并且要对未来走势作研判,提供更充分、更客观的信息理由。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高校根据这些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当然,靠一所学校自行收集全面的就业信息是不够的。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服务来源。此前,教育部在学生报考大学时,公布过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服务;而在大学生就业之时,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大有必要,大有作用。
4.学校做好就业指导与培训工作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重视实习的作用,帮助大学生选好职业,顺利就业。就业指导,应从进入大学开始。根据调查,应届毕业生岗位期许太高,上手慢,频繁跳槽。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病急乱投医”,看着专业和岗位相似,就投简历,很多人上岗后才发现不合适,只能重新找工作。很多毕业生很优秀,但是求职屡屡受挫,是因为缺乏就业技巧,不知道如何展示自己,毕业生就业指导从大三开始做,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学校将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就作为学生必修课。而关于实习,应当让学生在大四沉下心学习、实习,比较好的是企业和学校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落实工作的前提下,在学校就尽早进入课题研究,这种方向应是企业、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二)学生本人应该从这几方面努力
1.从传统热门“地域”、“行业”转移到基层及新型行业
在这种金融危机下,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应该从原来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或基层方向转移,由原来热门的金融、地产、外贸及加工业等行业向运输、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等专业方向转移。
2.合理利用社会关系网络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
3.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
从微观选择来看,大学生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机这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需求减少,工作岗位不理想,因此,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一点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也能够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两三年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过这样做同样是有风险的,因为未来的市场预期并不明确,而且这个行动还取决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
4.大学生正确树立就业观念
大学生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就业形势,找准定位,理性调整期望值。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思想,特别是金融、房地产专业的毕业生,不要过分要求专业对口。学生要客观评价自己,低姿态求职择业,学会从基层做起,适当放低薪酬要求。同时,在城市类型的选择上,中心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另外,业内人士普遍建议大学毕业生们“不要观望游移,尽早抢占就业先机”。所以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尽快确定求职意向,尽早签约。对金融类专业学生来说,不妨接受培训,考一些相关资格证,随着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人才需求会重新反弹。历史经验表明,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在校园中多停留几年往往也是很好的选择,不妨专科升本科,本科再考研,硕士毕业再考博士。这样,“不仅规避了就业风险,也缓解了就业压力”。不管怎样,金融危机对我国及全球经济的影响终有结束之时。就业低潮总要过去,高潮迟早会来。
[1]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2009,(2).
[2]张丽,吕康银.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就业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9,(3).
G64
A
1673-0046(2010)2-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