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荣红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
姚荣红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可靠的理论依据,并且具有渗透性、实践性、无意识性等优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而积极探讨实践教学方式和完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是较好地展开实践教学的基本途径。
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途径;探析
湖南大学柳礼泉教授是国内较早一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研究的专家之一,他在所撰写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大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具有传统理论教学所没有的优势,正日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把实践教学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则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大学生通过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来加深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精心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和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大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一种不说而教的方式教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哲学依据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人的认识能力的形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促使认识的发生成为必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道理很简单,这一点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得十分透彻。比如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我们的实践也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中国有句俗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泽东有一句老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自尝尝,吃一吃”。可见,离开了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更应突出这一点,如果只是停留在单纯理论层面上的说教,收到的效果肯定不如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收到的效果好。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的真知灼见。
(二)现代教学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之所以称为现代,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它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将教学理论自觉地建立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上。和传统的教学论相比,现代教学理论不管是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都带有现代教学活动的特征,是现时代的产物。
首先,从教学目的上看。我国传统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着社会的稳定而进行的。现代教学论的教学目的,不再单纯是为统治者服务,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征虽然没有改变,但是从表面上看,已经有所模糊了。
其次,是教学内容。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德育为主,尤其是儒家的思想,一直被奉为教育的模本,长期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些特点是和当时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教学理论应运而生,它的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教学的内容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里是被忽略的一部分。
再有,就是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有关方法论的理解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论要开放得多,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几乎只局限于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现代教学方法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出各种各样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方式,现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有:多媒体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实践教学等。
现代教学论的产生、发展,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都产生了影响,并且引起了各学科教育方式的变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总的来说,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灌输为主”,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死板,明显不符合新世纪、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是让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展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与理论教学相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渗透性
理论教学是一种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有着它的优势,但是这种方法压抑人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教学,使教育打破传统理论教学固有的模式,把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课余也能够受到教育,这种方式、方法尤其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渗透的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可以随时随地渗透到实践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和任何阶段,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实施实践教学,只要教育者精心设计好实践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精神和灵魂,并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弥补了理论教学所无法伸展到的时间和空间。
(二)实践性
马克思曾说:“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提供和创造种种条件,引导他们参加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让他们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我,获得亲身感受与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进一步学习理论的兴趣,进而实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目的。
(三)无意识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开。在课堂上,老师通过精心设计一些话题让同学们或是讨论或是辩论,这些话题也许是同学所关注的,也可以是时下的热点,但必须是目的明确、富有吸引力的,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和辩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也许老师什么都还没说,同学们或许已经得到了答案,或者已经从中受益不浅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无意识性还表现在另一方面。老师通过布置一些社会实践作业,让同学们在其中体会人生甘苦和世间人情冷暖,同学们自然会从中体会并感悟出一些真理,这些切身体会,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多少遍同学们都难以理解的。
(一)积极探讨实践教学方式
孔子有云:“攻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开展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按照教学场所的不同,实践的类型可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
1.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基本方式。
祖嘉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讨论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临场发挥能力,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了更大的教育,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课堂讨论相似的还有辩论法,王滨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演或辩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讲演或辩论活动。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法的一种延伸,但却有着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所没有的优点。教师可以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收集社会上一些正在发生的、具有针对性的事件,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老师在选用案例时,一要注意针对性,不能为了打发时间,或是为了迎合学生的爱好而一整节课都说一些无关的例子,这样的结果是学生既得不到启发和教育,同时还会对老师的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感到厌恶。二要注意政治立场,在分析案例时,要时刻记住,你是代表党和国家在教育祖国的下一代,决不能用语随意,误导了下一代。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不需要利用太多社会资源,只要老师准备得充分,在使用的过程中控制得好,是较容易使用的实践教学方式。
2.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和目的,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解答老师布置的任务,从中受到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常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指学校依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社会为课堂,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及现实问题为题材,以假期和课余时间为主要的活动时间,以学生能动地参与为主要途径,有计划地为学生寻求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寓教育于实践之中,通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用以体验和感悟社会生活、社会实际,培养正确的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及生存能力,包括运用知识创造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目前,许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结盟,让大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见习,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平台,促使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提升。另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三下乡”等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把自己塑造成国家和社会未来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课外实践的优点是:它可以给学生更宽阔的视野,让大学生们进入到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环境,这是课堂实践所没有的。但同时,它也有课堂实践所没有的劣势,即展开和管理都比较困难,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才能顺利实施。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
1.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的要求,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把该课程设置为相应的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按相应比例占有一定学分。只有这样,实践教学才能在制度上有了保障。其次,领导要重视,认识保障要到位。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及时组建、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理顺管理关系;调整充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机构,统筹领导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实施,研究制定本校组织实施新方案的指导意见。
2.建立评估系统。改革考核制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评体系。为使评价结果科学合理,凸显实践教学的特点,学校建立了以任课教师为主,以辅导员、班干部为辅,各系党支部审核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李锦峰.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
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2]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G718.5
A
1673-0046(2010)7-0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