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煜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汉英语用误译分析及其教学启示
张煜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和过程,主张在翻译中做到语用等效,包括语言语用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论文在语用学理论背景下,选取了日常翻译例句,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析了其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探讨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提高学生翻译的语用能力。
多元智能;大专生;英语教学
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因此,可以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Gutt提出了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中的动态性进行了描述,认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翻译研究的对象是译者的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过程。利奥·希金汇集的论文集《语用学与翻译》从语用的多层面探讨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最大限度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国内,张新红、何自然一文中较详细论述了关联理论下翻译的本质。俞维玲、陆荣荣等也从各自角度讨论了关联理论下翻译的本质。
维索尔伦在他的新著《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顺应论”(Theory of Adaptation),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中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的连续选择的过程,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作出的某种顺应。杨俊峰运用维索尔伦的语境动态顺应论来分析翻译过程。
尽管关联理论与顺应论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活动进行了描述,但它们都一致认为翻译同一切言语活动一样是交际行为,译者必须结合原文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原作者的真实意图,然后在译文中创造出合适的语境,以便译文读者能够正确地把握译者要再现的各种信息。翻译时,应准确理解和传达原文中的隐含意义,实现翻译的语用等效。
在上述理论(主要是关联翻译理论)的背景下,目前语用翻译探讨的对象主要是通过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性词汇和个别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名家译著中的文化意象来验证语用翻译理论的有效性,指导翻译实践。研究的范围还有待拓展。笔者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翻译活动也值得研究,此外语篇层面的语用翻译研究也未涉及。论文在语用学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了身边的翻译例句,尝试分析其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得出一些教学启示,以提高学生翻译中的语用能力。
语用学的翻译观是语用等效。根据何自然的观点,语用等效指的是原作和译作在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ivalent effect)。前者是指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和暗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其中暗含意义及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的识别对理解和翻译都非常重要。后者指社会文化层次上的等效,需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对某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从而准确传达原文的形象或意境。
然而在翻译中,由于语言功底不扎实或跨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误会常常产生。Thomas认为,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另一种是由于不了解或忽视会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体现在汉英对译当中,则是译文失当。Thomas从两个大的方面为我们总结了语用失误的原因,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证来探寻导致学生汉英误译的具体因素及给我们的思考。
a.The recruitment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volunteers are goingon like wildfire.
b.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关注此事。
b.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 are concerned about this matter.
c.可见,奥运会牵动着大家的心。
c.Evidently,the Olympic Games affect everyone’s heart.
d.我从小就读过古典名著《红楼梦》,也曾看过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
d.I have read the classic work“A DreamofRed Mansions”since I was a child and have watched its TV play of 87th edition.
实验室应在校准有效期内提前做好校准工作,实现测量设备校准有效期内使用的无缝对接。校准过程实验室应派相关人员跟进校准工作,及时与校准工程师沟通。沟通的同时能够获得计量知识、了解设备性能、学习设备期间核查等,能够帮助实验室有效的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e.最近,北京电视台正在准备重拍这部电视剧,并展开了火热的演员海选活动。
e.Recently,Beijing TV station is preparing to reshoot the play,and is makinga heated campaign toselect players.
f.我也参加了试镜,并顺利入围。
f.I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mirror test and was successfully chosen.
注:表示词汇误译,表示句法不当,表示意思理解错误。
从以上例句a-f我们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翻译不当属于词汇层面的语言语用失误,即译者所选择的译语与原文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有出入,为能准确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如例句a中,我们通常将“招募”解释为“recruit or recruitment”,而没有指明具体的使用语境。我们知道,英文中“recruitment”常指军队征兵,后也用于公司正式招聘职员;而招募一词在中文中的意思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使用范围比“recruitment”广,在这里并不指英文中的任何一个情况,而是有“招集、寻找”的意思,因此简单的字面互译,会产生原文没有的含义,导致误解。
同样地,例句e译文中“campaign”一词有选举的意思,但用于政治性活动中,显然不符合汉语原文的语境。此外,例句b中的“关注”与“be concerned about”、“此事”与“this matter”,例句c中的“可见”与“evidently”、“牵动”与“affect”,例句d中的“87版”与“87th edition”等等,译者在翻译时都机械地选取了词汇的英文对应词,所选择的词汇的内涵并不符合原文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真实意图,造成翻译不当、交际失败。
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翻译时应该说对汉语原文意思大都是理解的,而问题出在将原语意思转入译入语的词语选择过程中,选择的词汇并不符合原文的语境要求,这一失误,常常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学生在认识上误以为两者在意思上是等同的,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学习词汇的不良习惯,即汉英单词互记,这种记忆是脱离语境的,因此对词汇的认识和掌握也是不准确的。
另一种情况是,在不知道英文对应词汇和表达方式时,学生采取了汉英字字对照法,如例b中的“全国各地的人”被译为“people of the whole country”,例f中的“试镜”则被译为“mirror test”等,这些受母语影响的译文也较普遍,出现了让译文读者疑惑不解的意思。
当然也有因为译者的理解错误而导致的信息传递失误,如例f中“顺利入围”是进入第二轮的意思,而不是“was successfullychosen”(成功被选上)。
除了词汇层面,第二个常见的语言语用失误出现在句法上。如例d和f的译文根据中文的字面意思翻成英文,就出现了时态的不对等。在汉语中,我们可以将过去时、完成时或现在时揉杂在一起说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如“我从小就读过……”“最近,北京电视台正在……”,但是在英文中却不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译者)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语法知识欠缺,而另一方面,也是意识上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学生的思维模式仍是母语,即汉语重意合,而没有理解和掌握英语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重形合。
1.在语境中教授和学习词汇
辞典中对单词、短语的解释是从语境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词语的意义又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精确化、具体化。离开语境孤立地看一个词,就很难准确理解该词的真正含义。学生长期这样记忆单词,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及对词义的错误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教授词汇时,应有意识地结合语境(如一个句子、片段等),了解它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及文化内涵等等。此外,在测试时,我们可以将词汇测试以造句的形式出现来考察学生的词汇掌握状况,而不是英汉互译。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汉英词汇对等的误解,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语境中去理解记忆一个词汇,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一个词汇。翻译时,学生才能有意识地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做出语境假设,在译语读者的潜在语境中寻求关联,成功地进行翻译。
2.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语言差异的背景知识和原因,揭示其社会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汉英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与文化,这些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哲学中讲“天人合一”,主客体辩证统一,重形象思维;而西方哲学主张“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推理分析。反映在语言中便是汉语的重意合,而英语则重形合,有诸多的语法规则,有时态、语态,以及大量衔接手段来达到语意的连贯。
因此,老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就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语言表层现象,而应深入到其背后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掌握并运用到语境中。在翻译时,学生能够选择符合译文读者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使语意连贯并且被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3.在具体语境中传授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语言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he is a fish.”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如果发生在聚会中,这句话的意思使“他能喝很多酒”;如果正在谈论运动,它的意思便是“他游泳游得非常好”;如果谈论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意思是“他非常冷漠”。所以,应在具体的语境中讲解同一个语言现象的不同用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1]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2]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3]俞维玲.试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语用翻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4]陆荣荣.语用学对翻译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5]欧阳利锋,徐惠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谈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G642
A
1673-0046(2010)7-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