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曲词文学透视中原婚俗的嬗变

2010-08-15 00:49:04陈淑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曲词婚俗中原

陈淑娅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从中原曲词文学透视中原婚俗的嬗变

陈淑娅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原曲词文学当中,反映婚姻爱情的曲目占有很大的比重。文章探讨中原婚俗在传承中的变异,揭示婚姻习俗由父母包办、重礼轻爱转变为两情相悦、自由婚恋及落后的封建的婚俗观念在新的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发生变异,从而阐释中原民众在婚俗中寄托的情感和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时代精神,并进一步透视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宣传对民间风俗的干预、渗透和形成新思想、新观念的强大作用,为我们今天利用政府力量弘扬良风美俗提供借鉴。

曲词文学;婚姻习俗;父母包办;自由婚恋;行政力量

说唱文学的文本(脚本),多称“鼓词”。根据中原地区各曲种情况,今称其为“曲词”。中原曲词文学源远流长,在中原流淌的文化长河中,中原曲词文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原文化长期孕育了中原曲词文学的发展,其积淀着中原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具有与中原文化一致的艺术品格。纵观整个中原曲词文学,无论是以往的由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传统曲目,还是现代人创作的现代曲目,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涉及到古往今来中原广大民众生活的各个侧面,寄托了人们的爱与憎,善与恶,痛苦与幸福,理想与希望。反映中原各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等。这些篇目都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风民情画卷,经艺术的形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或浓墨淡彩、或精雕细描再现出每个历史时期中原的人文及社会发展状况,堪称研究各个时段民众社会民俗风情的百科全书。这是民间文化中最鲜活、最生动、最多彩、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事,从古至今,中原地区的广大民众都非常重视婚礼。中原曲词文学当中,反映婚姻爱情的曲目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曲目内容丰富,有反映才子佳人一见倾心的、男女自由相恋爱情甜蜜的,亦有反映离别相思之苦的;有描写姑娘出嫁喜庆热闹的、夫妻感情幸福美满的,也有抒写婚姻不幸凄凉悲惨的;有反映传统婚姻观念的,亦有反映新社会婚姻观念新变化的。本文旨在探讨婚俗在传承中的变异,揭示新的婚姻习俗和新的风尚,从而透视中原民众在婚俗中寄托的情感和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时代精神。

民俗由于具有变异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异。中原曲词文学所反映婚俗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婚姻由父母包办、重礼轻爱转变为两情相悦、自由婚恋。另外就是一些落后的封建的婚俗观念在新的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发生变异。

中国古代婚姻主要形式为带有包办性质的聘娶婚,从择偶到成婚,由媒人与父母参预或做主,即古书所云“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汉代婚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规,“男不自专娶,妇不自专嫁,必由父母,须用媒妁”(《孔子家语·嫁娶》)。只有经过明媒正娶、循礼而嫁的婚姻,才是合理合法的。《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明确婚姻须得通过媒人介绍才能取得,否则会遭人耻笑。这种重视婚姻礼仪的价值观,造成婚姻中最本质的内容,即情感和性爱被忽视。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为当事人缔结的,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物。”

在此婚俗观念的主导下,青年男女在婚姻中毫无发言权,完全由父母说了算,只是一个被动的演员,“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罢!”’(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假如他们自作主张,那便是忤逆不孝。在这种婚姻制度下,男女双方只能听命于他人,无法决定自己的终身大事,因而导致了一幕幕婚姻悲剧。

大调曲《新妇怨》的唱词真实地道出了婚姻不如意心声,新媳妇回到娘家,埋怨父母贪图银钱,听信媒人的话,把她嫁给了一个可以当爹的老头子,内心满腹委屈和怨恨:

新媳妇回娘家,埋怨声二老爹妈。不该听信媒人话,二老做事太有差。

图银钱与孩儿寻个女婿岁数大,好一似奴的大大。他的儿比俺岁数大,张嘴向俺叫妈,活活地羞坏奴家。你女儿今年一十七岁,他媳妇倒有二十七八,孩子有俩仨。老杂毛,长那一嘴支叉胡,头上了几根白头发,天天黑了脏气发。枯干柴搂着奴的棉花瓜,实实地不愿与他同榻。

大调曲《躲灯》中貌美如花的二姑娘因其父母贪图男方家的钱财,把自己嫁给了一人极其丑陋、满身狐臭的男人,伤心欲绝,向母亲哭诉婚姻的不幸,甚至想到了投河悬梁,想摆脱这不幸的婚姻。但其母为了既得利益,并不支持自己的女儿,反而用恶语恐吓自己的女儿:

儿啦儿啦,你听为娘说端详。他家地多人又少,楼瓦雪片牛马成行。咱家穷,图人家小麦七八石,又图银子一百两。只因为咱没吃没穿难度日,这件婚事才承当你回去好好把那日子过,为娘我年年接你躲灯光。你若是不肯跟人把日子过,从今后再莫要见为娘。

在母亲这番言词的威逼之下,二姑娘满腹冤枉无处可诉,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有以死来摆脱这种日子:

回到婆家苦愁闷,捱捱捱,盼盼盼,这样的苦日子该有多长?面朝苍天眼含泪,没过三天悬了梁。

曲子的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表达对二姑娘的同情和对旧式婚姻的不满与抨击:

好一个聪明伶俐二姑娘,被媒红害得一命亡。这样事天南海北常常有,真可叹重男轻女妇女们遭殃。

作者的感慨透视出这样的婚姻悲剧并非是单个偶然存在的,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婚俗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清末民初是大变革时期,伴随着“西学东渐”和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的传播,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社会风气诸方面都出现新的变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相适应,婚姻家庭生活也体现出种种新意。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濒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救亡图存成为全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接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等先进思想的影响,对传统的伦常道德进行反思,冲击传统的三纲、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婚姻伦理观念,把妇女解放与挽救民族危机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至此,男女平等思想逐步深入到伦理、道德、婚姻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出现了不缠足会、女学堂等新事物,对国人触动很大。到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各项宣传活动,鼓励妇女挣脱封建枷锁的束缚,提出培养妇女独立人格,争取婚姻自由。大调曲子短篇现代曲目《李豁子离婚》正是这一新变化的真实写照:年轻貌美的孙玉莲,被父母包办,媒人欺骗,嫁给了丑陋无比的李豁子。孙玉莲虽在吃穿生活上得到李豁子的百般照顾,但精神上非常苦恼。听说孙中山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便亲自到县政府要求离婚。李豁子坚决不同意,最终,经过当时县官的调解,判决他们离婚。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倡导建立以爱情为主的婚姻关系:“男女婚姻关系,再不能是撇开双方本人的黑市交易和以物易物交换去代替人与人相爱的买卖行为。男女相互爱情,不再是结婚的附加,而真是结婚的基础了。恩格斯所说的男女互爱的婚姻和列宁所说的有爱情的自由婚姻,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之下,正应该是这种婚姻。”在政治力量的作用下,中原广大民众的观念和意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婚姻家庭行为表现出与传统时代差异的新的文化,倡导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家庭内不同代际、长幼成员也无尊卑之别。新的意识形态减少家长对子女行为的束缚,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婚姻不再是父母决定的,而是要以两个人互相了解、情投意合为基础。1963年8月袁清岑根据乔典运的小说《秋香的喜事》改编的《姑娘心里有主意》就是新时期的爱情故事:

东西两个队的保管员小李、小张争向生产队会计秋香求爱。秋香为了考验两个小伙子的品德,让弟弟去向他们要花生。小李假公济私给了花生,受到秋香的批评;小张坚持保管员的责任不给花生,得到了秋香的表扬,并和小张订婚。

中篇说唱《石妞招亲》中的石妞和大成的结合,更是反映了新时代的新风尚,他们的高尚品德谱写出爱的新曲。

石妞在新婚前一天,新郎冯福海为采草药救人而不幸摔下悬崖,以身殉职。石妞决定在冯家招个上门女婿一起侍奉二位老人,通过考验,大成和石妞相互倾心,走到了一起,共同承担起赡养两位老人的责任。

1977年7月曹宝泉创作并谱曲的槐书短篇现代曲目《爱田新歌》写下乡女知识青年常爱田冲破传统观念的重重阻力,与思想、学习、劳动都好的青年农民牛板结婚。爱田的母亲思想不通,从城里下乡看闺女,恰遇牛板赶着马车过来。牛板热情地请大娘上车,一路上的聊天,牛板给大娘以极好的印象。当大娘知道了这个小伙子,就是未见过面的女婿时,便改变了拉闺女回城另找对象的主意。

阎天民创作的三弦书现代曲目《书中缘》中的李小奇和金花姑娘就是完全建立在两情相悦、兴趣爱好相投的基础之上的真正的爱情:

李大娘的儿子李小奇高中毕业后成了读书迷,姑娘一个个都因为他痴迷于书而被气走,二十七岁尚未找到对象。李大娘急得哭着把儿子的书摞得满院都是,最后来了个金花姑娘,她是村里的女秀才,村文化室的编辑,也是个书迷,两个人因书而结缘,因书而心心相印,最终走到了一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我国提倡移风易俗,革除一些守旧、落后的婚姻习俗,比如反对大操大办的婚事,提倡勤俭节约文明的婚礼,破除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等等。这种新风尚亦反映到曲艺作品中,如《喜开箱》、《三姑娘点嫁妆》《新媳妇下地》、《拦花轿》等现代曲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喜开箱》和《三姑娘点嫁妆》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下的一代新人在结婚时嫁妆方面观念的改变。1973年兰建堂挣脱“三突出”、“高大全”的桎梏,写了河南坠子《喜开箱》,作品以美好的寓意,贴近人民生活的语言,博得群众的好评。志强和金芳二人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响应党晚婚的号召,立志把青春献给党,把婚事推了又推。二人结婚时“大喜的日子像平常”,“老头子起早套车拉水泵,志强又去工地上。眼看红日东升高三丈,还不见媳妇刘金芳。”金芳来以后有一个箱子是嫁妆,嫁妆里面没有通常的衣服等东西,只有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农业知识》、《水利知识》等书籍、量土方的圆盘尺、水利规划图。金芳的嫁妆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新中国百废待兴的新局面。后来他又创作了《三姑娘点嫁妆》:高老汉有一祖传的造酒秘方,根据古训“只传男不传女”。可是他小女儿出嫁的时候,非要秘方做嫁妆,高老汉以再添双缸波浪洗衣机,节能无霜电冰箱,日本进口大彩电,名牌车子新凤凰等嫁妆为条件,不愿意给女儿秘方。最终,在娶亲人的闹哄之下,高老汉没有办法只好把酿酒秘方传给女儿,条件是女儿净身离开家。他女儿小香的几句话很能代表新的婚俗观念:“好儿不争好家当,好女不图好嫁妆;只要手艺传给我,俺情愿单身净人离家乡。”三姑娘点嫁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婆家改变贫苦落后的面貌,“依靠技术闯一闯,组织群众学经商,集资兴办黄酒厂,脱贫致富奔小康,”反映了新时代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南阳作家袁清岑创作的现代曲目《拦花轿》是他根据自己在农村工作时经历的真人真事而创作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可喜新人形象,写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所具有的那种崇高品德和斗争精神。新娘陈桂芳面对着旧传统留下来的结婚要彩礼、办嫁妆、迎亲时坐花轿讲排场的陈规旧习,面对着保守的固执的二老双亲,她不仅和新郎一起,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而且在结婚当日当机立断,背上小包袱就去了婆家。在路上,拦住了迎新的花轿,还风趣地自报奋勇要当新娘:

拦住花轿开了腔:

“同志们!您往哪里去?”

夹毡的说:“陈家庄上抬姑娘。”

姑娘说:“陈家庄去抬哪一个?”

夹毡的说:“那姑娘名叫陈桂芳。”

姑娘说:“既是抬她,您别去啦,这个新娘我去当。”

大伙一听哄堂笑:

“这姑娘说话真莽撞,

别的事情可以替,

没见过替人当新娘!

想当新娘你找对象,

怎么能半路拣个新娘当!”

说得姑娘抿嘴笑,

捋捋辫子开了腔:

“您知道我是哪一个,

我就是那陈桂芳。

听说你们去抬我,

我半夜离了陈家庄,

特意前来拦花轿,

省得来回跑路累得慌。”

这样,真相大白,那些夹毡的、抬轿的、吹唢呐的、打旗的都七嘴八舌地夸奖起来,并且不自觉中受了教育:

这个说:“这真是新社会的新风尚,

新媳妇她跑来找新郎。”

那个说:“这就叫新事新办新风尚,

勤俭持家不铺张。”

有的说:“回家积极搞生产,

再不干抬轿这一行!”

陈桂芳拦花轿的做法,树立了勤俭办婚事的良好新风尚,对根深蒂固的旧有婚姻习俗有了极大的触动,鼓舞青年移风易俗,弘扬良风美俗,有利于形成新的婚俗观念。

周同宾1979年1月创作的三弦书短篇现代曲目《三考新郎》,为我们展现出另外一场别样的婚礼:赵家庄女机械队长赵桂芳“娶”新郎时,新郎的“嫁妆”是一捆书和一个工具箱。举行结婚典礼时,司仪二嫂要考新郎。二嫂先让新郎开拖拉机犁地,新郎手艺过硬;再让他开发电机,亦技术熟练;最后让他修柴油机,因不了解性能,找不出毛病。桂芳心疼新郎,背过身用手暗指油嘴,终于帮助新郎过了“关”。这种婚礼有别于传统的隆重的亲迎方式,同时改变了以往的女方嫁男方娶的惯常的婚姻形式,而是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此曲目反映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民生活的新变化、新的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

以上的叙述清晰地体现出习俗在旧传统中的变异。从中亦可透视政府制订的相关政策和宣传活动对于形成新思想新观念的强大作用。这种新意识、观念又促使人们对于旧有传统婚俗发生了改变,从而形成了行政力量对于民间婚俗的干预。当然这种干预是间接的,通过政府的提倡,渗透于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之中,从而转化为对新风尚的追求。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利用政府的力量去提倡文明节俭的婚礼、弘扬良风美俗有其借鉴意义。同时为我们充分利用中原曲词文学这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良好淳朴的民风民俗的形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独特的贡献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I239

A

1673-0046(2010)5-0193-02

2007河南社科规划课题《中原近现代曲词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07BWX005.]

猜你喜欢
曲词婚俗中原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20
沁园春·赞中原
黄河之声(2021年23期)2021-06-21 03:51:18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中华戏曲(2020年2期)2020-02-12 05:19:00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 05:41:40
戏曲曲词的抒情、叙述与代言三大功能
艺海(2018年4期)2018-06-06 16:26:58
My Favourite Animal
论元代【天净沙】曲词的特点及意义
御中原 画饼充饥
论元杂剧曲词的叙事性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
幸福(2016年9期)2016-12-01 03: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