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明张月萍 张德兰
(江苏省江都市统计局/1局长,江苏 江都 225200)
江苏江都市与张家港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徐 明1张月萍 张德兰
(江苏省江都市统计局/1局长,江苏 江都 225200)
改革开放之初,江都与张家港经济水平相当。经过30多年的锤炼,两地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长内在因素、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方面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张家港从苏南板块脱颖而出,成为“苏南模式”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江都与之差距悄悄拉大。新的历史时期,江都要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城市品位、提高经济外向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工业和拓展商贸优势,以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
差距;比较;思路
江都与张家港同属长江沿岸线的重要城市。江都,位于江苏省中部,是长江中下游一座新兴的滨江园林生态城市,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素有“江淮明珠”之美誉,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下辖13个镇263个村(社区)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交通发达,“公铁空联运,江河湖贯通”的立体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水利枢纽和电力枢纽。近年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经济稳步增长。
张家港市,位于江苏东部,地处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长江三角洲腹地的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1962年,由常熟、江阴两县各划出部分边远乡镇合并而成,原名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命名。全市总面积999平方公里,在“一城四片区”框架下辖8个镇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79个行政村,户籍人口89.8万,加上外来人口共140余万人。张家港因“以港兴市、以市促港”而闻名。并于2005年首批建成江苏省全面小康达标县(市)。
(一)经济总量比较
从两市GDP发展轨迹来看,1978年,两市GDP基本相当,张家港为3.2亿元,江都为3.1亿元。1992年对张家港来说是个分水岭,1992年4月,张家港自提出“工业、外贸、城建超周边先进县市,样样工作争第一”的奋斗目标后,经济开始发力,步伐明显加快,连年登上新台阶。1993年GDP突破100亿元,1995年接近200亿元,2001年、2003年、2004年分别突破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近几年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破700亿元,2007年破1000亿元大关,2008年达1250.3亿元。而江都与之距离也从10亿、100亿,逐渐增扩到900亿元。江都经济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与张家港相比,形势不容乐观,要实现争先进位过长江,未来必须以跨越式发展,做大经济总量。
(二)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分析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靠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消费。因此,我们对比两地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主要从这三方面来考虑。
1.投资。从投资发展轨迹来看,1995年之前,两市差距较小;1995-2001年,张家港投资总量虽有大幅增加,但一直徘徊不前,略显后劲不足,1995年张家港超江都52.7亿元,2001年超44.7亿元;但2001年之后,张家港开始大幅超过江都,表明张家港经济发力后,经济增长的后劲越来越强。
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两市居民消费情况看,1992年之前,江都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张家港,从1992年起,张家港赶上并超过江都市,到2008年底,张家港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江都为96.9亿元,两市相差70.1亿元。
3.外贸出口。张家港自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后,进出口总额急骤上升。1978年,张家港进出口总额仅为5300万美元,2008年末,达215亿美元,年均增22.2%。江都自1984年诞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后,“三资”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199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5万美元,2008年为9.2亿美元,年均增38.7%。江都虽然在出口总量上与张家港无法相比,但从年均增速看则毫不逊色。
(三)产业结构比较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
1.一产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张家港一产比重在1991年之前为二位数,1992年起降至一位数。具体而言,1978年达46%,1992年降至9%,2008年仅占1%。
2.两市都以二产为主。2008年,张家港的二产比重占63%,高出江都2个百分点,说明张家港经济发展对工业的依赖性更强一些,经济规模的扩大同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非常大。
3.与江都相比,张家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2008年,其三产比重占36%,比江都高5个百分点,可见张家港三产结构要优于江都。
(四)收入分配的比较
1.人均GDP。经济比较不能离开平均水平看规模和速度,平均水平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情况及其差距。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曾运用多国模型对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均GDP在1200—24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在2400—48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人均GDP在4800—9000美元之间,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1998年标准)。按2008年末汇率(1∶6.94)计算,2008年,张家港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达到20230美元,已开始向发达经济迈进;江都为4558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
2.财政收入。江都财政收入与张家港的差距早在1978年就已存在,但当时差距很小。30年来,虽然江都也在向前发展,但张家港的步伐更快,江都与其差距由1978年的0.07亿元扩大至2008年的212.7亿元,尤其是2000年后,差距逐年扩大,2000-2002年差距逐年扩10亿,2003-2006年逐年扩20亿,2007-2008年逐年扩50亿元。
3.居民收入。2008年,张家港的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4859元和11785元,江都分别为15601元和7937元,分别是张家港的63%和67%,与张家港2004年水平相当。从年均增速来看,张家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分别为13.8%和15%,江都分别为17.7%和16.4%,分别高过张家港3.4个和1.4个百分点,这说明江都收入水平虽不如张家港,但是增长速度却不逊色。
张家港是“苏南模式”的创造者和创新者。改革开放以来,该市全面接轨大上海,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形成了工业为主、民营为主、规模企业为主的经济特点。
1.规模经济。张家港市通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梯次结构合理的规模企业群。2008年,全市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263家,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沙钢集团进入世界《财富》500强。全市拥有保税科技等12家上市企业,居苏州市第一。
2.民营经济。张家港市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支持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全民创业。2008年末,全市累计建办私营企业16628家,个体工商户3.8万户,个私注册资本368亿元,民营经济对全市GDP和税收的贡献份额,都占全市总量的70%左右。
3.外向经济。张家港市全力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2008年末,外资企业达1412家,注册外资80.9亿美元,到账外资55.4亿美元,有近50家跨国公司投资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0余家。2008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其中出口102亿美元。境外投资额连续三年位居江苏省县(市)首位。
4.区港联动。岸线和港口是张家港市最大的资源,它拥有60多公里长江岸线,其中33公里是建港条件优越的深水岸线;张家港口岸是长江内河流域最早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张家港市全面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不动摇,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实现了港口经济和城市发展的互动互进,目前沿江区域已经聚集了张家港市70%的经济总量,成为江苏省沿江开发的示范区和先导区,成为全国木材、钢材粮油、化工品等货物的重要中转港。2006年成为全国县域口岸中,首个吞吐量超亿吨的港口,2008年,张家港口岸货物吞吐量达到1.27亿吨,集装箱运量81.4万箱,外贸货运量3137万吨。
1.抓住国家拉动内需一揽子政策的机遇,提升江都产业层次。对接国家、省产业振兴规划,重点抓好车船动力和控制系统、特钢生产加工、环保机械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引进一批延伸类、配套类项目;积极引导优势企业与中海、中交、中远、中材国际、中信泰富等大企业、大集团实施战略合作。扶持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引进龙头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智能电网产业以金鑫阿海珐、金思源电气为龙头,推进与华北电力大学、国电南自等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的联盟合作,力争创建省级智能电网产业基地;新医药产业以春晖药业、扬州三药、中惠集团为依托,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划建设新医药产业园。
2.依托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江都城市品位。近年来,江都城市道路的拓宽、交通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仙城品位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但是,城市品位的实质是以城市历史文化精髓所涵养出的城市气质和市民素质的综合,通过城市建筑风格、城市公共园地风貌、城市旅游购物环境等表现出来。江都城市品位提升的方向,除了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建筑风格、公共园地风貌、城市旅游购物环境等方面贯注仙城文化内涵,把江都的城市特色进一步提升。
3.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江都的经济外向度。一是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吸引外商到江都投资;二是继续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力争招商引资力度有新突破,不断扩大江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三是增强江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对外贸易市场,完善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份额,使外贸出口真正成为拉动江都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形成内需、外需竞相发展的格局。
(一)重点领域。着眼于江都经济的长远发展,对照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大经济增长极。以“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为突破口,在“重点领域”的产业选择上,深入研判、大胆设想,集中优势发展二大产业,逐步形成江都产业发展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一是重点发展工业。从苏南县市的崛起发展中,我们发现,谁在工业发展中处于领先,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江都要崛起,首先工业要崛起。通过与张家港的比较表明,江都工业增加值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占比低于张家港市11个百分点,可以说江都与苏南的差距在工业,要实现争先进位过长江,江都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因此,江都要寻求加快工业发展的新战略支点,在未来五年发展中,要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一要充分发挥我市港口优势,重点发展临港工业,尤其是钢铁、汽车、船舶三大千亿产业群工业,充分发挥大型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发展下游产品。二要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临港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因地制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钢铁、医药、电子、机械等行业,发展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三要积极发展园区经济。制定产业园区的布局规划和区域环境规划,切实保护好耕地、岸线和水资源,促进园区经济快速、持续、有序发展。四要构建临港经济区。发展临港工业、临港旅游,做足临港大文章。五要加快建设一批工业重点项目。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支持上马一批带动作用大的大工业项目,做到规划一批、招商一批、建设一批、见效一批,切实增强发展后劲。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龙头,形成“工业引擎带动型”的加快崛起态势,将江都建设成为沿江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地位的新型工业基地,成为新上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乃至沿江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辐射中心。
二是重点拓展商贸优势。围绕“优先发展,打造特色,拓展总量”的要求,打破区域界限,积极开拓市外市场,着力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使江都成为服务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圈等区域交界的枢纽、连接沿江地区的通道、开辟国际贸易的桥梁,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一是打造5个百亿产业群。打造百亿城市商圈,提升“两纵两横”专业街;打造百亿沿江物流区,依托江都港、苏中江都机场,着力扩大港口吞吐量,做大做强中远、海昌等大型企业;打造百亿328国道市场带,培育五金城、阿波罗、万德隆、家得福、装饰建材等重点市场;打造百亿钢材市场集聚区,重点打造保盛钢材、邵伯钢材等市场;打造百亿东部鞋都,借助江苏皮革检测中心落户、国家优质皮革生产基地立项,改造苏中商贸城,建设皮革城。二是推动商贸业的联动发展。重点发展城市主商圈,联动发展北城区、南新区商圈。主商圈以江都商城、皇剑购物为中心,强化核心商业区的领导地位;北城区商圈注重“高、精、专”,高标准建设五星级大酒店,努力打造“高品质商业、高品位商务”的“双高”商务区;南新区商圈着力发展专业市场,重点培育皮革城、花木城、钢材城、五金城、农贸城。三是打造物流品牌。重点推进沿江港口、砖桥道口两大物流区和火车站工业品、商贸城皮革、小纪农产品、阿波罗花木、城镇日用商品、江都机场六大物流集散地。四是改进商贸业的交易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商贸业网上交易的比重,鼓励江都企业建设有实际交易功能的网站,发展安全支付的模式,扩大商业交易空间。
(二)重点区域。要实现跨越发展,发展工业和商贸业,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而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在产业空间布局上,选取一些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强、科技水平较高的区域进行优先发展,力求在“重点区域”上取得突破,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从产业空间布局上,笔者以为,当前我们应紧紧抓住“沿江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发展机遇期,立足沿江,将沿江地区定位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
(责任编辑:倪进)
10.3969/j.issn.1674-8905.2010.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