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宇伟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应融入企业文化的培养
钱宇伟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高职教育是立足市场,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成才、成人、就业和创业,顺利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就高职素质教育如何融入企业文化教育进行了探讨。
高职;素质教育;企业文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结合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而在素质教育中,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的“零距离”作为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更要把企业文化的培养融入其中,以适应整个社会尤其是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企业文化”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产生的,它起源于美国,兴盛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废墟上恢复和发展工业,他们借助企业文化和制度这两个车轮迅猛地推动着企业的发展,短短的几十年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产品特别是汽车不断涌入美国,挤占市场,让一向自豪的美国人刮目相看。美国的学者和企业界精英在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后,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日本企业自有的企业文化。从此以后,企业文化就在欧美盛行并在世界传播开来。进入80年代后,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从垄断逐步走向市场竞争,“企业文化”才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1984年,海尔公司的领导人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业理念先行,为中国企业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剂。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
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
2005年3月,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这是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史上第一份由国务院部委颁布的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文件指出: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强发展、做强做大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冲击的世纪,企业能否培育自己的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将决定其在21世纪的生存能力,企业的文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那么,作为为21世纪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必须立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企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目标,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有的放矢,培养专业对口人才。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是保障企业技能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在,也是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性的具体体现。目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在感慨,说学生学习盲目、不够努力,好像总是长不大;用人单位的领导在感慨,说现在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团队合作之类的现代观念,与现代企业高素质员工相去甚远;学生毕业后也在感慨,说一毕业就茫然,找不到工作,就是找到工作之后也觉得自己是打工的,看不到前途,甚至不少人抱怨社会、抱怨企业,觉得企业不给自己机会,不让自己发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企业缺乏了解,学校也缺乏对企业运营机制的认识。说到底,就是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这种“无缝对接”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和素质。如果高职学生仅仅具备“做事”的能力,满足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将很难出色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同时也将深刻地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是高职院校办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才有利于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质量过硬、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并且能够弥补学生走向企业之后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而显示的种种弊病。
许多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都会提出“工作经历”的要求,这一方面是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在实践中发现,高职院校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完成从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融入企业文化的培养加快了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将有利于塑造健康向上的道德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对社会的认同感。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将高职生学习的场所空间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等,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把自身素质和企业对员工的素养要求有机结合,强化自我成才的意识和使命感,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也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社会心理的成熟,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提高他们作为未来“社会人”的成熟度,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所以说,企业文化教育是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社会角色的一种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如何让高职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之中,并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倡导者和建设者,平稳、快速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中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
1.企业价值观的教育。企业价值观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到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是企业和员工双方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高职教育中,应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及企业文化中处于何种地位、具有什么作用,作为企业的一员如何体现和贯彻企业价值观等等。
2.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一个人是否敬业、工作动机强不强与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个人成长有着直接关系,也是他得以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而这种敬业精神和热爱工作的职业素养不应该是到了企业之后才开始培养,而应该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灌输,这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围绕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开展素质教育,其内容要针对未来从事行业职业的特点,重点开展与未来职业紧密相关的法律教育,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的教育,执行力、权益意识等,培育突出职业特点的职业素养。
3.企业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创新教育。对企业文化的运作方式和运作机制等方面的了解,应该成为与高职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一样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和能力。这些了解应包括:企业文化如何导入企业的一切活动和过程,企业文化如何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外化为员工的行为,企业文化如何不断创新等等。
1.把企业文化教育和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不能仅仅把企业文化看作是学生到企业工作以后才去养成的,而应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把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企业文化素养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既作为连接高职学生一般性文化素质与科学知识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桥梁,也作为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和纽带。
2.在教育过程中充分挖掘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优秀文化。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与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规范、职业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在各实践环节中渗透企业文化教育,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尤其是抓住学生顶岗实习的契机,通过真刀真枪的顶岗实践体会和感受企业文化,利用不同企业的文化给学生带来的强烈体验,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学研”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使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企业,更容易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
3.以校企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校企合作的效能,加快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
⑴建立校企畅销合作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加深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过程和技能要求,并使学生逐步经过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实际训练,掌握必需的基本操作技术,获得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也为专业课教学和毕业生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把专业教师每年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作为对教师的普遍要求。
⑵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重点开发整合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课程,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将订单培养企业的文化内容分解在专业教学之中。
⑶定期邀请企业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文化调研,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与企业文化进行直接接触,使校园文化从传统的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素质汇报演出、科技节等校园活动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素质拓展团体训练、模拟职业面试、工学训练业绩竞赛、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订单学生成果汇报演出、高职生创业竞赛等具有企业化的社会的校园活动。这样,一方面可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可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蔡志恩,温天山.高职职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淀[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
G718.5
A
1673-0046(2010)5-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