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语言僵化现象的阐释

2010-08-15 00:49:04史会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二语外语

史会娟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二语习得中语言僵化现象的阐释

史会娟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晋城 048000)

僵化现象是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之后便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它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理论和实践重要性的真正的心理现象。二语习得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弄明白习得了什么、没有习得什么以及产生第二语言的机制。因此,论文将把目光聚焦于僵化现象,介绍它的背景、定义以及内部机制,并且讲述如何避免僵化现象。

僵化现象;中介语;习得

中介语的僵化现象对于二语习得来说是非常常见的,它在外语习得理论中也是个热门话题。因此,在二语习得领域里,对僵化现象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广泛关注。身处外语领域的国内研究者花了好多年的时间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发现:在中国,外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基本上遵循一个形式,即在中学阶段,学习者积累外语知识,如音标、语法、术语表等,并且这个过程很稳定也很有规律,他们的外语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在大学里,通过前两年的学习得到很大的提高之后,他们的外语学习逐步迈进了稳定期。此阶段过后,他们的外语能力就会保持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所谓的僵化现象就出现了。它包括暂时的僵化和永久的僵化。至于大学里的外语学习者,他们的语言僵化现象大多数是暂时的。语言僵化现象是由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引起的。与一些外部原因相比,如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和教科书等,笔者认为内部原因,如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认知方法和认知情感等更会影响语言的僵化现象。中国学生是在一个非本族语内容的语境中学习外语的,最影响语言僵化现象的是学习者的内部机制。

一、语言僵化现象的背景和定义

1.语言僵化现象的背景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成年人是否可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类似本族语人的语言能力;这对于那些在相对小的年龄开始学习的孩子来说是否是一个可以肯定的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二语习得都不是那么顺理成章的,如果我们过了7-10岁这个年龄段,对二语的习得过程就会变得特别慢、特别吃力,甚至对于那些很有天赋的二语习得者来说也是如此,从而导致我们缺乏类似学习母语时的效率,而使我们的第二外语水平停滞不前。这与我们学习母语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由于缺乏效率而使语言水平停滞不前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谈论的语言僵化现象。它是二语习得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2.语言僵化现象的定义

语言僵化现象是一种机制,是语言学上的术语,是一种学习者处于中介语的学习呈停滞不前状态的过程,从而阻止了中介语的发展。问题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可以期望能够完全像讲母语那样讲第二语言。它被理解为是一个人在目标语中无法拥有像使用母语那样的语言使用能力。当语言僵化现象发生时,如果学习者已经达到了一种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中介语的某个特征x被认为是和目标语有着同样的形式,那么正确形式的语言僵化现象就发生了。然而,如果学习者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某个特征y仍然和目标语不能保持同样的形式,那么语言僵化现象将会变成一种错误。

任何一种中介语的中心特征就是这种语言僵化了、不发展了。也就是说,这种语言在与目标语缺乏完全等同的某个点上停止发展了。

在认知层面上,语言僵化现象包括认知过程和能够产出永久稳定的第一语言形式的最深层的机制。在经验层面上,语言僵化现象包括稳定的中介语形式,这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学习者做什么一直保留在学习者的言语和写作中。

二、语言僵化现象的内部机制

自从Selinker发展了中介语概念之后,语言僵化现象就成了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的一个热点话题。注意一下国内外语言学家的研究我们就会明白,语言僵化现象形成的内部机制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即生理学、心理学、文化不同、认知和回馈。

1.语言习得的临界假设

Lennerberg和Lamendella是“年龄”理论的主要代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争论不同的年龄和外部环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能力,这就形成了语言习得的临界期。根据Lennerberg的临界假设,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是青春期之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单向功能使自然语言习得消失。这种假设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狼孩的故事。当过了幼年期之后,语言学习者的位于左脑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视觉神经系统将会受到限制,这就会使第二语言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引起中介语的语言僵化现象。

2.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Selinker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原因。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有不同的心理学基础。Ellis又进一步指出中介语是生成认知的、动力的、系统的“心理语法”过程。这表明语言练习的结果是由潜在的认知机制引起的。人类的语言习得能力是很自然的。这不是只对某一种特定语言而言。当某种语言的语言系统被完全内在化了之后,思维方式就会相应地固定下来。第二语言习得和母语习得的心理基础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习得机制是不同的。例如,当学习者不能用第二语言正确地表达他们的意义时,他们就会更好地利用辅助的办法(如手势)来继续他们的交流;再比如,“简化”是一种被中国的学习者广泛使用的学习和交际策略:学习者使用一个动词来代替动词词组,用一些代词代替冠词,用简单的句子代替复杂的句子等等。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为了顺利地交流经常采用这些策略。有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些策略的缺点,但这些缺点并不会影响他们的理解,所以学习者还是很喜欢过后仍然采用这些策略。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就会导致语言的僵化现象。

3.文化不同

Schumann对美国移民进行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习得经常会受到学习者周围的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环境的不同使二语习得者有一种社会心理距离。这种距离越大,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方面取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小。根据这种理论,二语学习者接受目标语文化的程度,即二语习得者适应社会观念和心理观念的程度会决定他们是否能够取得成功。Schoumann认为虽然洋泾浜语与僵化了的中介语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的原因是相似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社会距离限制了语言的使用,从而引起了第二语言的僵化现象。

4.肯定和否定反馈模式

Ellis同意交际会使信息和感情转移。反馈可能会对交际社团有着肯定、中性或是否定的效应。不同的反映将会对二语习得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肯定、中性或是否定的增进作用。这是语言僵化现象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换句话说,这就是“交际压力”,这在口语交际社团中的外语学习者中尤其常见。因为说话者在交际中一般处于非常紧张或是非常放松的状态,所以在演讲中他们经常会犯许多的错误。结果,他们经常会返回到“降级”状态,这正是语言僵化现象的一种表现。

5.认知过程的障碍

从第二语言输入的特征来看,Krashen指出许多因素都会导致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形成,如目标语输入的小数量和低质量,缺乏对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考虑从而降低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过多地强调目标语的输入而忽视语言输出技能的训练等等。

三、避免中介语僵化现象

我们上面分析了能够引起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内部机制,在本人看来,中介语的僵化现象是由很大程度的不恰当教学和学习引起的。因此,如何在教学和学习中尽可能地解决目前的僵化现象,使中介语更加接近目标语是每一位外语教师的一项不可避免的工作。这里,本人就从下面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提高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质量。输入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输出的话,输入也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知识的内在化。因此,在保证学习者正常的与目标语的接触之后,外语教师还应该提高目标语输入的质量,即兴趣、变体、难点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目标语的质量,而且还能让学生通过运用一些交际技巧和策略使用常用的熟悉的表达和语法结构。因此,老师应该提前做详细的研究,精确地评估学生对第二语言的熟悉程度,知道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且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而且可以被学生接受的练习和任务,从而客观地从某种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语言僵化现象。

第二,使用认知反馈和情感反馈。在Ellis看来,避免语言僵化现象最好的选择就是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肯定的情感反馈能鼓励学习者不断地使用语言,而否定的认知反馈会指出学习者应该做一些必要的改变和适应。从而不对的或是有问题的表达就会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进而促使学习者提高他们的单词量及使用水平。根据这种理论(反馈理论),为了避免语言的僵化现象,老师必须掌握二语习得中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控制教学和教学反馈,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让学生继续有勇气学习第二语言,并能够在语言形式方面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三,注意学习目标语的文化。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交给学生正确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对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有正确的态度从而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更加注意地学习目标语文化。在本人看来,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可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离开文化和情景内容而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毫无疑问是不会激起学生的综合动机的,而那种把目标语文化纳入教学的教学将会使学生渴求获取与目标语文化相关的更多的知识。同时,老师还应该强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比,把文化间的不同有意识地纳入到语言知识的教学当中,并在两种语言之间重复地进行对比。比如,某个人要去看望病人,就对“请喝大量的水”和“我希望您早日康复”进行对比;再如,假如两人在某个地方偶然相遇了,就对“您好,吃了吗”和“您好,今天天气不错呀”进行对比;又如,某人看见一位年老者从汽车里出来,就对“小心”和“您好吗”进行对比。只有通过反复的对比,在对比中学习,在学习中对比,学生才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度,才能精确地完成学习第二语言的目标。

最后,用积极的和正确的自我重新认识能力塑造学生。实验表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越高,他们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成就就会越大。为了打破语言僵化现象从而使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者必须改进他们自己的标准而且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H31

A

1673-0046(2010)10-0186-02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二语外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26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大山教你学外语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