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美凤
(无锡市锡山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 无锡 214191)
浅谈课堂点拨的艺术
许美凤
(无锡市锡山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 无锡 214191)
为了实现当前课改启发式教学模式和高效课堂的要求,论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多角度运用教学案例,详细讨论了课堂教学中的点拨环节,具体分析了点拨环节中的不同点源问题,进而探讨了具体的点拨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点拨时机的把握。
点拨与点评;寻找“点”源;遴选“点”招;把握“点”机
在当前课改启发式教学模式和高效课堂的要求下,老师的教学行为需要关注两种操作因子:一是课堂上的“点拨”,另一是课堂上的“点评”。这两者在解题和设问的时候是交替进行的,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作更深层次的讨论、交流与反思,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掌握课堂知识点。但是“点拨”与“点评”不尽相同,理论上讲,“点拨”与“点评”均属于教学艺术层面的内容,区别在于“点拨”发生在问题解决之前,主要是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之后仍然需要学生解决,老师起了引领启发的作用;后者却是发生在问题解决之后,主要是对解决问题时的关键环节、易误点以及思想方法性的东西作评论,以促使学生反思,引发学生共鸣,以期拓展学生思维。论文主要关注前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的问题。
那到底什么是“点拨”呢?笔者认为它是一种艺术,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斟酌,确切地理解,应该是两个字——“拨点”!它应该是在学生自主延伸知识链的过程中、剖析题意的过程中、激烈争论的过程中、试验操作的过程中等等,出现“卡壳”、“迟钝”、“偏执”等现象时,老师及时找出关键点,进行必要的提醒、暗示、反问、示例,帮助学生解决思路中的障碍,较为顺利地完成某一活动,以使其获得成功感。精准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老师恰当的“点拨”,不仅可以加快教师教学的进程,而且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点拨”?这是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同学科的技术要求和频次会不一样,动脑的学科频次会高些,但不论是什么学科,有几点应该相同的。
第一,寻找“点”源。点拨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拨在“点”上。所以寻找“点”源显得尤为重要。若没有预期的思考,不作详细的调查,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乱点一通,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降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受挫伤,甚至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笔者的做法是:
1.举例性点拨,我们凭借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期,从而确定要拨的“点”。比如:我们在讲机械效率的时候,发现学生往往搞不清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什么是额外功,导致这类题丢分很厉害,书上虽然有概念,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是笔者就采用举例的办法,让同学们分析人们用水桶打水的例子,根据书上的定义请同学判断在打水过程中,哪个功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学生通过定义的比较很快就能知道:对水做的功就是有用功,然后我们接着问,那到底什么是总功呢?一小部分的同学能知道,但是还有很多同学不是很清楚,这时老师就可以再次点一下:在打水过程中我们人的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但是打水的时候我们还得考虑桶和绳子的重力,所以我们对桶和绳子所做的功为额外功,通过这个例子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很清晰地理解什么是有用功、总功。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概念,笔者再举了一个例子:通过斜面把物体拉到卡车上,这也是一个很典型而且也很贴近生活的例子,经过一番思考,绝大部分学生对有用功和总功的理解已经没有问题了。
2.导语性点拨,以凸显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的教学环节 通过串联而形成教学思路,为明晰思路,我们在设计环节与环节间的导语时,应起到暗示作用,以引领学生的各种活动在自己预设的范围内,从而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3.应激性点拨,以保证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关注展示,关注讨论,关注班级不同层次的同学是否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是否能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发现要拨的“点”。
4.总结性点拨,笔者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以机械效率为例,通过打水的例子,很多同学对竖直方向上的有用功和总功会进行计算,但是对于水平方向通过滑轮拉物体计算有用功和总功这个问题,有部分学生一开始很难完全弄明白,所以一定要对比性地讲,最后再进行对比性的总结,这样就可以法发现规律并提升思维。某一活动完成后,一般会安排总结与反思的内容,学生展露可能不到位,老师必须做启发性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升思维、形成规律。
第二,遴选“点”招。课堂“点拨”还是很讲究艺术的,不同的点拨方法收效是不一样的。笔者常用的招数有:
1.“点”而不“拨”,只点关键,不给答案,逼着学生重新审视或审读相关内容,以促进知识或方法的内化。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课中,当学生在讨论实验仪器要不要使用天平时,大部分提前预习的同学都知道不要天平,而有少部分没有提前看书的认为要使用天平,于是笔者就请认为不要天平的甲同学和认为需要天平的乙同学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都理直气壮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当然他们的说法都没有错,于是笔者对乙同学说:你说的没有错,有天平当然很好,这样可以直接求解出动能的变化量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但是没有天平能不能也行呢?没有质量的具体数值行不行呢?那位乙同学经过我的一句暗示行的一点,终于乙同学会心地朝甲同学笑了笑。
2.“拨”而不“透”,拨拨、撩撩,就是不点破,让学生跳一跳再跳一跳,逼着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或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
3.干净利索、点破点透,决不留盲点。在讨论速度如何计算时,又有两个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认为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瞬时速度,也有同学认为不但可以用平均速度而且还可以用v=gt来表示,对于这个问题能被学生给提出笔者是很开心的,这个问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先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抗吧。他们争论了一会儿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转向笔者,笔者像是裁判一样。于是开始反问:什么情况下可以用v=gt?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自由落体运动。那么这铁锤的运动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吗?可以啊!一部分同学大声地说:从静止释放,只受重力作用。说得好!笔者大声表扬这些同学。确实是从静止释放,那么是不是只受重力呢?可以吧!还有为数不多的同学还在坚持着。我们说自由落体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任何在地面上的物体都做不到,因为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阻力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有的物体能看成自由落体,有的不能。那么我们这里的铁锤能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呢?很显然不能,这里不但存在空气阻力而且还存在着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这也就是我们这实验存在的必然误差的原因。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由于这误差的存在,那么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吗?同学们大声地说:肯定不等,因为有内能产生,而且重力势能减少量肯定大于动能增加量……经过这样的一点一拨,学生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几十个脑袋构成一个庞杂的思维场,变化莫测,老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出手时千万要封口,不要吃力不讨好。就拿高一的电学部分,同学们刚刚接触这部分时,对于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电场强度,很多学生听了讲解之后有点云里雾里,于是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生活中的实例讲解相结合,最后再用实验模拟,学生观察、思考,适当加点引导。另外,个体点拨、小组点拨、群体点拨要有机结合,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点拨、例题分析过程的点拨和学习方法使用的点拨也要有机结合。
总之,点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驾驭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若我们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点拨,那么我们的物理课堂就可以朝着容量大、高效率发展,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良好的提高。
G642
A
1673-0046(2010)12-0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