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川,张立刚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与创新
张海川,张立刚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一所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如何,直接反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程度及办学水平。尤其独立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更具有重要影响。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作用;创新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独立学院最初创立和组建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是由公立高校抽调的人员负责,很大程度上直接移植了母体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但是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在培养的目标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独立学院不能照搬母体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依托山西大学母体办学,在成立之初虽然在办学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进行了创新,但是也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院的发展,我们发现独立学院必须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认真研究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学院的发展乃至生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办学,与母体能够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这个以本地院校为母体的独立学院,办学层次、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与母体基本保持同步。但学院的生源与母体生源却有着一些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入学分数上。独立学院招收的主要是高考成绩低于第一、二批本科的第三批本科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相对差,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母体高校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虽然大多数学生十分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学习认真努力,积极参加学院的科技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整体来看,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比如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自主性、纪律性和自觉性不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而独立学院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能机械地照搬在别人看来是成功的高校教学模式。学生必须表现出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构建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独立学院需要研究乃至急需实践的方向,而独立学院第二课堂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堂,亦称第二渠道,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扩视野,发展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
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第二课堂以育人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系列开放性活动,备受广大同学的欢迎和喜爱。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共同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系统,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可见,大学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基础和专业知识教育,还包括品德、人文、管理、身心等素质教育,这是贯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目前,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第二课堂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现代“人才学”、“创造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某一个学科或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除了他本人的天才条件(智力、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品格)以及外部条件(机遇等)以外,一个主要的因素,即是他本人能否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而要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单靠现行的教育体制所设置的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要想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独立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克服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基础薄弱、视野狭窄的缺陷。而开展知识性大学第二课堂,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在此类的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可以广泛接触各类学科知识。例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开展知识性第二课堂活动中,先后为学生开设过建模、西方经济学、中国古典文学、管理学、篆刻、音乐鉴赏、书法绘画艺术等知识讲座与选修课,进一步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使同学们掌握较多自己感兴趣以及邻近的学科知识,为以后迈入社会、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第二课堂是完善精英人才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
社会上对精英人才的定义有多种,但对于精英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还是基本相同的,如精英人才都不可缺少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等基本的能力素质。
要培养精英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领导能力、学习能力、开阔的视野等能力和素质。第二课堂为学生学习组织管理才能、锻炼领导沟通能力、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等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舞台。学生通过组织或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相互沟通学习,能够完善精英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为成为“精英人才”提供知识、能力和素质作准备。
以培养出众多美国总统而闻名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指出,该校领袖培养的秘诀是“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耶鲁大学的200多个课外学生团体也成为培养未来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领导者的实验室。
3.第二课堂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历届师生的创造和传承,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和内在驱动力。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虽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却往往深久而长远。可见,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流大学的创建离不开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北京大学曾提出的大学文化的“空气育人”理念,著名哲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提出的“泡菜理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柯俊教授提出的“陶冶理论”,都是强调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高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丰富校园的文化内涵,提高校园的文化水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学生对学校、学生对老师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国伯克利大学前校长天长聚曾经说过,未来的大学,必须非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往往比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换言之,大学时光,最重要的是形成一种人文精神,让学生逐渐达到人格的成熟,并进而摸索出个人发展的道路,而这些正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应该传授和熏陶给学生的,在这方面,第二课堂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将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应当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内容创新
1.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必须提前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调研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并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了在校期间“两课”的教学,较大地提高了“两课”的教学实效,较好地解决了“两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不能很好联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学懂理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还可以克服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是以拓宽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兼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让大学生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高校育人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和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职能的有效载体,受到了广泛持久的关注。并且,以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平台的创新教育研究引起了国内高等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动手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课外生活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广场、艺术作品展以及体育竞赛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大学生的知识层面,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高文字、语言、社会交往能力,也可以强健体魄,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培养艺术兴趣,提高艺术的欣赏水平,丰富生活情趣,陶冶情操。
(二)形式创新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了好的内容,还必须有好的形式与之相适应,我们认为第二课堂在形式上也必须创新,这种创新主要包括:
1.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作用
投入犹如农民种田,施一份肥,就有一份收获的希望,学校应加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和引导,统筹安排每学期的活动内容,组织高层次学术活动,并及时落实活动经费;对有重大影响的社团,对活动质量高、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或创造发展的兴趣小组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凡有利于学生健康、求知成才的校内活动场所,都应以俱乐部、服务部、咨询指导中心等形式向学生开放,发挥育人作用。
2.加大开展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对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多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反响,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3.加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覆盖面
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科研性、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中,教师往往都喜欢选择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来指导,这样就导致学生参与科研、专业竞赛的活动的严重不均衡,高年级和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占据了大多数学生科研项目和专业技能竞赛。所以,如何在制度和经费上给予保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切实有效、覆盖面较广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4.充分发挥团学联合会的作用
团学联合会是重要的学生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团学联合会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中必须有明确的地位:即要融教育内容于活动中,融教育内容于管理服务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第二课堂的自我素质教育。
5.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才华智慧的广阔舞台。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是关系到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大事。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在社团中,大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
[1]陆爱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大允.基于优化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3]潘龙萍.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第二课堂拓展与深化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9).
[4]王长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G64
A
1673-0046(2010)12-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