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0-08-15 00:44刘春芳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刘春芳

(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人文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各界的关注。很多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了“教育鉴赏”、“大学语文”等课程,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不仅制定了加强人文教育的计划,有些甚至还迅速采取措施,以强化人文师资的配置。但从多数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人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有些人一方面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表现出浮浅的崇拜和赞美,另一方面对支撑于科学研究背后的科学精神表现出相当的隔膜和冷漠;一方面大声疾呼要重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却在教育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规范”。总之,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处境虽然有所改观,但从深层上看仍不免尴尬和无奈。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就当前大学人文教育问题进行一些尝试性探讨。

一、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

(一)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一词本源于《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及以人为主体的伦理规范和礼法制度。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即对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从较广泛意义上归纳,人文精神以对人的关注为根本规定性。人文精神关心人的多层次需要,但以引导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为追求;它以解放人的个性和自由为己任,但以人类共同利益为最高准则;它尊重人类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总体上看,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怀人所处的环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应、相通,如果说科学精神是求真求是的精神,解说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那么人文精神则是求善求美的精神,解决的是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是一个价值伦理体系问题。

一般而言,人文教育即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灵魂与生命,也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宏观上讲,人文教育的使命正是培养人文精神。从微观上讲,人文教育即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和涵化让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其旨在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使人不仅能获得人文知识,更能认识到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换句话说,人文教育是全面培植人性的教育。这里所谓“全面培植人性”是说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使人既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又具备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品质和力量。人文教育以人类对人世的探求活动及其成果在精神上的沉积和升华为内容,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就整个教育而言,教育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系统的知识可分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引导人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其对人文素养的作用不言而喻。从人文教育的角度而言,学习社会科学重要的是要认识和遵循各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解人是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实践主体,既讲人的能动性,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又讲人的受动性,自觉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其发展和进步,始终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从事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上,包括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活动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精神文明,也具有人文性。

(二)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社会问题也猛烈上升的今天,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明显。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指出:“现代大学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强调:“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这些中外名家的论述都明确指出了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1.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关涉国家与民族大局

一个国家的国力,关键是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则是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认同。国家与民族间的不同,首先是人文文化的差异,为本国本民族所认同的、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维系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最终会丧失自己的民族,而只作为一个种族存在。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是世界上惟一未被消灭且历史从未中断的民族,深刻的人文文化与精神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科技与物质文化的发展当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是充分条件。科技的发展是福是祸并不取决于科技本身,而取决于掌握科技的人的思想、精神以及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及其教育。

2.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1)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合理的价值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他的未完成性。人作为具有未完成性的动物,依靠文化踏上为人的道路,文化是作为人的未完成性的补偿而出现的,人的行为、心智、情感等无一不是文化的产物。人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而动物的生命存在则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人文学科探讨人的本质,就在于揭示和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帮助人们建立一个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问题,在经济学自身的范围内,是难以说明的,诸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问题,只有通过人文学科的探讨,才能对这些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说明,并逐步帮助人们建立起合理的价值体系。离开了人文教育,其它学科的教育是难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的。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能力的增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固有的生存方式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强势地位,这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的调整。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进行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

(3)人文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真正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构成了人的文化世界,二者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使人能够真正安身立命的,还在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才是人的文化生命之家。在精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人文教育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具有人文色彩的世界,它关涉人的终极关怀。所以只有人文教育才能为安顿人的精神提供一个真实的家。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受教育者找寻和建立起精神世界的家园。这种任务和作用,用中国哲学家的话说就是使人安身立命。

3.科技力量的发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导领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以信息革命、网络革命、数字革命为主要动力的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然而,科技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情淡漠等全球化发展的困境。而这一系列困境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困境和人类价值的迷失,是忽视人的精神建构和文化创造所造成的。文化陷入困境,人的价值迷失,这与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人文教育而导致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是分不开的。科技力量是一把“双刃剑”,要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发挥人文精神的规范和导引作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该是同步的,二者互相促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表示,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很多是受到了音乐艺术的启发。

二、现实的困境: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大学生即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有着特殊意义。但是,近年来,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有学者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在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换句话说,我们还非常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种种变化,大学生人文精神明显缺失。

(一)知识结构单一,文化素养较低

不可否认,不少大学生爱好广泛,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充实,但也确有一部分学生文史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欠缺,文化底蕴浅薄。知识结构的单一,主要表现为大多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过窄的专业上,学习以获取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为目的,普遍缺乏必备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素养,缺乏对自己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精华的基本了解,缺乏较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

(二)实用主义、功利思想蔓延,缺乏社会责任感

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往往看中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看重现实追求而忽视理想追求。这些也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的思想表现出务实化、个人化和功利化的总趋势。许多大学生把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道德水准不高,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它确保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睦,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秩序井然和稳定发展的忠诚卫士,但一些大学生文明素质不高,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淡薄。有些学生平时生活中对个人卫生非常讲究,而对宿舍卫生的脏乱熟视无睹,不爱护公物、言谈举止不注意修养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情况反映出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欠缺,同时也折射出当今大学人文教育的不力。

三、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建构

高校人文教育的不力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高是一种隐性的、巨大的危机。当大学生涉足社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主体时,危机将浮出水面。由于缺少人文反思,科技滥用,社会危机加剧,生存空间将丧失;由于人文精神的匮乏乃至枯竭,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将逐渐消失,中华民族将面临涣散的厄运……鉴于此,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就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给人文学科以恰当定位,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为首要目标

要矫正和完善大学的人文教育,首先应从理论上弄清楚人文学科的定位,弄清楚人文学科的特殊运思方式和管理方式,它不是通过吸引几个顶尖人才、开设几门显在的学科就可以解决的。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学科之间,在纯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大学的管理者在思想上要认清大学的性质、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大学是传播和创造文化的重要阵地,而所有文化都以体现人的普通价值、社会正义和美好理想的人文精神为灵魂,就是说都是“以人为本”的。大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级文化机构,而且还是道义的担负者、理想的发源地和心灵的守护神,具有其他组织机构所没有的崇高、超脱和神圣的地位,她对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我们应当对大学的办学思路与目标作深刻反省,不能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迷失自己,不能只顾追求规模、排名而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事实上,大学的声誉、质量和贡献最终要建立在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建立在真正知识分子的培养上。

(二)铸就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师资力量

未来社会评价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程度的尺度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的指标与数字”,“民族精神振奋、国民人格完善、精神文明的高扬、民主的健全”也被作为评价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得多与少、快与慢,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和教师的劳动。人文精神是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活在人的精神、品格和实践中的东西,比如道德素质不是道德知识的理论认识,而是通过具体个人的道德实践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有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以后,对学校里印象最深的便是各具人格魅力、人文特点的任课教师。健康向上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因而自觉予以培养与模仿。教师的人品、学问、气质、胸襟以及创造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大学人文教育需要铸就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教师队伍。人文精神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动力和灵魂,只有对人文精神的自觉和追求,教育、教学才能富有生机,富有创造性,才能完成帮助学生塑造精神家园的人文教育使命。为此,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因为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来。

(三)注重大学人文教育的课程建设

大学人文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就是因为它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更是一门精神修养课程,其主要责任是向学生传播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帮助他们认识和评价这些成果对人生、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它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大学生对人类文明成果有所了解,具备相关知识、对之产生敬意,并有所启迪、受到感染。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人文学科可以定位在偏重精神修养和传播人文实用知识方面,而不以学术专深为目标,它的学术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自身方面。关于学科建设和课程的制度化,按照华勒斯坦的说法,通常要通过三种方法来实现:一是大学以这些学科名称设立学系,二是建立国家的学者机构,三是图书馆开始以这些学科作为图书分类的系统。当然,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离这个目标还非常遥远,但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并最终推动大学人文学科和课程的制度化建设。在目前情况下,可以先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适当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二是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三是在各专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倡导、渗透人文精神;四是建立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五是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等等。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大学人文教育课程建设逐步走向健全、完善。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作为人的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在人全面的素质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人文精神是文化的灵魂,是知识分子的灵魂,同样也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灵魂。美国耶鲁大学选课计划的目标是:“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这两句话,以对比的方式鲜明地反映了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为了职业”,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是物理的生命的延续,是把人培养成能够掌握一定技术、技巧,并依靠技术技巧得以生存的生物体,但疏忽了人的灵魂、人的精神寄托以及价值取向;而“为了生活”,关注的是生命个体的物质和精神,是生命体的包括生存技能在内的综合素养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让人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耶鲁大学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不仅有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有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有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耶鲁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今中国大学,尤其是处在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大学借鉴。

[1]国家教委高教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自由与科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3]唐华生.弘扬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J].北华大学学报,2003,(12).

[4]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素质教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5]刘复俊,等.素质教育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6]王尧,等.冯骥才、周立民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7]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8]李国林.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社会需求探析 [J].教育与职业,2006,(2).

[9]朱熹.大学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