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范的文化反思

2010-08-15 00:50刘洋许文霞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团体会计信息会计人员

刘洋 许文霞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会计信息失范的文化反思

刘洋 许文霞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

在会计理论中,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对文化的消极影响的研究却比较少。其实,一些消极的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处世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较大程度影响会计的信息质量。团体导向文化和道德约束文化是最主要的、也是被首次提出的两个不利影响因素,“关系哲学”和“中庸思想”的消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对这些负面影响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信息失范的一些问题。

文化;影响;会计人员;会计信息

一、绪论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会计舞弊、造假现象严重,特别是上市公司更是如此,给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造成很大危害,且日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但绝大部分都是从加强会计立法、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审计监督等方面着手,很少有人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实际上,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法律法规和制度,二是执行人的行为,而且后者起决定作用,即使国家的法律、制度再完善,如果会计人员和领导视而不见也是枉然。

一般而言,人的行为方式受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外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文化对这些因素的作用过程和结果有显著导向性。《辞海》里这样定义“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可见“文化”是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是人们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会计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同样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文化环境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发展”,[1]当然也深刻影响着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方式,并进而形成他们平时的行为哲学。最早研究文化对会计制度影响的是英国学者格雷(Gray),他以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层面”理论为基础将民族文化与会计制度联系起来,并提出了“职业化与法律管制、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及保密与透明”的四维会计价值观理论[1]。

但文化对会计的影响并不一定都能制度化和显性化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有些不符合社会大众公理(公平、公正)或利益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属传统文化经长期演化而成的消极文化),不宜制度化或显性化,但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在具体行事时却都心照不宣的悄然遵循着,从长期的历史现实来看,这些方面的影响有时还很严重、很广泛,比如人情关系、裙带关系、中庸思想、利益本位化、潜规则等等,无不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中每个人的活动。各个单位(本文提到的单位和团体仅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下同)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机构,必然受所在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其所有的会计活动既涉及其中的个人利益又关乎该组织本身的利益,其影响更甚,正是这些消极文化的影响致使会计信息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低质化倾向。

二、团体导向文化使单位利益本位化

根据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顾肃的观点,“东亚文化是团体导向的文化,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文化。”[2]中国社会无疑正是这种文化倾向的代表,而其它国家均是带有明显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忠君思想、强权思想、宗派思想和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强调个人依附并效忠于其家庭、家族、机构和国家,权力也往往集中在少数人、家族和政治势力手中[2],大事小事都由这些当权者说了算,其他人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只能服从和执行,属于高度集权的社会。这种文化的优点就是团队精神强,凝聚力较好[2],在一个单位里“一切行动听指挥”;缺点是团体利益至上[2],轻视个人利益和其他团体利益,个人的创造性、选择自由和政治民主权利始终被压制,社会政治文化、法治环境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2],所有成员不辨是非的无原则服从等等,可以说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在中国,每个单位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是社会文化的缩影。社会上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差不多都被移植进来,包括官场文化和政治制度模式,各单位的管理体制差不多是国家行政体制的复制品,其内部实际就是一个小范围的“官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明显,厂长、经理等领导者享有决策权和奖惩权,其他的人负责执行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尽管在形式上已经建立了和西方相似的制度,但在中国的这些单位里却缺少民主权利和自由,上下尊卑、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仍然是主流,这就是所谓常说的“橘生于淮则为枳”的道理。在此文化背景下,单位的领导者对重大的会计处理业务有决定权,会计人员只能唯领导之命是从,如果领导者在单位利益本位化思想的支配下无视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作出违法违纪的决定,会计人员也毫无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听之任之”,否则就会出现会计人员与领导关系紧张,被穿“小鞋”,甚至有被停职、解职的危险,现实中也的确不时发生这种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应验了一句谚语“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基于会计人员趋利避害的心理和现实利益关系考虑,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在强权面前几乎荡然无存,唯一只能寄希望于领导者的道德良心,而这些都很靠不住。失去监督的权力往往被滥用,部分领导者可以肆意而为,于是违纪违法、腐败等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除此之外,对于家族化(特别是企业)、裙带关系、人情关系倾向严重的单位,用人“任人唯亲”,会计存在更大的作弊、造假的空间,其信息更不可信。

从会计人员自身来看,地位普遍偏低,服从文化起主导作用,这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1.会计人员对领导唯唯诺诺,有令必从,缺乏主人翁意识,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更不能据理力争,即使领导要求提意见,那也仅仅是形式上的,敷衍了事,很难提出真知灼见,因为在领导面前你不能表现得比他更聪明,更有见识,否则就有可能“大祸临头”或被长期冷落。现实当中不乏例证:善于溜须拍马的人得到重用,正直不阿、有才干的人被冷落或赶走已是常有的事;2.管理、决策、奖惩透明度和公正性较差,领导习惯搞“一言堂”,时间一长则更加自负,听不得别人意见,会计人员会因此逐渐麻木,漠视其应享有的权利。尽管现在的会计人员都有参与决策的机制,法律法规也有这方面的规定,但绝大多数都只不过是走走过场,与实际的民主相差甚远;3.会计人员对整个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漠不关心,不愿建言献策。一方面认为这是领导该考虑的问题,不关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不必多言。

团体强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团体利益最大化,二是领导者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后者的实现是通过前者的实现达到,所以前者又是根本性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对外遵循团体利益高于一切原则,无论采取什么行动都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团体实现最高利益,甚至不惜违反道德、良心、法律法规,社会上这样的事例的确太多,如三鹿集团的毒奶粉等大量有毒食品事件、大量的假药事件、大量的有害广告事件、大量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事件等等,无不都是这一利益导向所致;对内实行员工利益最小化措施,尽其所能压制员工的利益诉求,尽管如此,员工和团体仍然是个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员工利益的实现离不开团体利益的实现,也无法摆脱团体的任何一致行动[3]。因此,会计人员在领导的授意下,即使是违纪违法,不管是出于主观上还是出于客观上,也不能不服从。当然这里并不排除少数正直、高尚、法律意识强,敢于碰硬的人,但这毕竟只是少数,不影响大环境。

三、道德约束文化使会计人员伪善现象严重和法制观念淡薄

在中国的思想领域中,作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有着更深远的影响。“诚与天道”是其基本原则[3],强调人的道德的自我约束。在儒家文化里,的确倡导人要诚信。《中庸》上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大学》里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这里所谓的“至善”就是指“极尽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只要放弃人欲而合于天理,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道德境界[3]。可见,儒家所说的“诚”就是人心与天道合一,天道天理就是人的本心本性[3]。儒家一贯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只要人能够“返身而诚”,就可以“求放心”,回复本性[3]。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需要作出明确的回答:1.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无“人欲”呢?人是社会中的人,有七情六欲,有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需求,要能做到放弃“人欲”的确是难上加难。特别是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更是如此。古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财产来源合理、合法、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是值得提倡的。会计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照样有自己的各种各样欲望,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只是其所从事的职业性质。会计人员天天和金钱打交道,存在较多的违法机率,如果修养不高,把持不住自己,确实很容易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2.自我约束一定可靠吗?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诚”的境界,没有具体的标准进行衡量,而只是其心理的感受和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一心理过程只有本人知道,外人无法证实。甚至连本人也不一定认识得到,因为一个人做了错事,对于他自己来说,可能认为是对的。所以,一个人内心是否在约束自己,依靠什么来约束,约束的程度有多大,效果是否达到等等都是个未知数。尽管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有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如何衡量一个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又如何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处罚等方面,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实践中基本上依靠本人自觉。3.“人之初”一定是“善”的吗?关于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法家就认为人性是“恶”的,还有“非善非恶”之论。这就说明儒家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仅仅是靠假设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体系,和现实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也不能完全肯定人性是“善”的。在西方的法理上,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来进行立法的。既然上述的问题都无法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儒家的道德约束观念就不可能彻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起一些教育作用而已,不必过分倚重。

程颐说:“吾学虽有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既然“天理”无法授受,那么一个人能否体贴到天理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就存在着极大的造假空间。中国人的一切造假,都源于这种灵魂的造假,也就是造出一个‘假诚’的灵魂来,这就是伪善[3]。对于这种‘伪善’,”儒家文化也设计出了一种控制和改变人心(洗脑)的道德体制,就是通过“诛心”来“触及灵魂”,或“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进而纯净人的心灵,达到道德淳厚,这就是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3]。“‘诛心’的目的是致诚,但恰好导致了虚伪;‘诛心’是逼着人去反省,但恰好导致了中国人缺乏真正的反省精神,一切检讨都是为了‘蒙混过关’”。[3]各单位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由于受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这种“伪善”现象或“虚伪”现象有可能比普通的老百姓更严重、更难以控制,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舞弊和会计造假情况发生了,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上述命题。

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国道德评判的熟人原则也很严重[3],人们常说的“熟人好办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会出现熟人好办事呢?正是因为在熟人之间,道德的评判标准会降低,在外人看来是不道德、不合法的事情,在熟人之间可能就是合乎道德的,比如一个单位处于团体利益考虑,上至领导下至会计人员共同集体造假,对社会上的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管理机关来说,他们的行为显然是不道德、不合法的,但对内部所有人员来说却被认为是道德的,因为这样做符合团体内所有人员的切身利益,每个身处其中的人不会因此有任何羞耻感和不安。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儒家的思想道德约束文化为主流的文化,法治进程非常缓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是标准的人治社会,这就造成法治思想不能深入人心,而道德的约束又很不可靠,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问题频发,会计行业也无法独善其身。一些会计人员专门针对会计的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尽其所能找出漏洞或变通的策略,规避管制,中饱私囊、偷逃税收、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的例子举不胜举,甚至有领导把这些人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加以重用,会计制度、准则形同虚设,而且制度、准则越稳定,这种现象就越严重,会计信息质量也就越差。

四、关系哲学使会计人员过分重视人情世故而丧失原则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个人情关系重的社会,“人情大似天”。“‘关系哲学’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荣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驾驭周边环境与人际关系的能力[4],人情关系被一些人演绎得炉火纯青。当一个人有事要办之前,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托熟人,否则就很不放心。正因为如此,社会上请客、送礼等所谓的感情投资现象成风,其目的大部分是为将来有事时对方能大开方便之门或多多照顾,使当事人行为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或之外,并已成为社会腐败现象之源。这一恶习进一步助长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形成恶性循环。

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如果过分看重人际关系,就会使人失去原则,因人办事,缺乏公平性,道德底线丢失,进而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大大下降。这是因为:1.人情、面子会演化为互相利用。“于人方便于己方便”,今天我给你办了事,放过了你,碍于人情,以后我再找你办事时,你也得照顾我一下,放过我一次;或者想到我将来肯定要有求于他,我现在先放过他,等我将来要找他办事时,他也抹不开面子照顾我一下。这样的互利交换、相互照顾的人情债似的交往方式,必然出现违法乱纪的后果。特别是有关费用的报销审批、款项支付和财产领用上更易出现这类问题。再者,职位可以作为人情关系的筹码。有了职位,就有了相应的权力。这个权力本来是为履行工作职责而赋予的,应该依法依规办事,但却被部分人作为获得人情资源价值的筹码,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人不屑一顾,高傲自大,态度恶劣,而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人热情有加,不顾原则,希望对方将来也能照顾照顾自己。因权而贵,因权而有利用价值,因权人情关系升值现象普遍。2.人情关系资源化。在关系文化里,会计人员的业绩和升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和领导、同事的人际关系,是否听领导的话,“而非其素质、工作质量所决定。在这样的关系下,容易形成情性文化,即会计人员重视人际关系、不注重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质量意识差、缺乏事业心、工作不积极。情性文化是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最基本因素之一。”[4]

五、中庸思想使会计人员消极对待工作

中国人处世态度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庸”。[5]“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夫唯不争,故无忧。”明哲保身的思想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只要自己不得罪别人,也就不怕别人得罪自己。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就是“礼”,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实行“礼”来达到“和”的目的。“这种‘和’绝不是信仰与追求上的团结的‘和’,而是基于保护个人利益之上的‘一团和气’。”[5]你不破坏我的个人利益,作为回报,我也不伤害你的个人利益。“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人人自危的心理。不管我怎么做,只要坚持原则得罪了人,自己就有一种危险感,害怕遭到打击报复。其次,人不可能永远不遇到难题和困难,”[5]自己将来也有求人的时候,如果自己坚持原则,做得太绝,等自己找人办事时也会很被动,还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为好。在此处世态度的支配下,“个人行为上采取‘无为’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讲究的是保护个人利益,对自己利益范围之外的东西‘不争’。‘无为’思想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而在现实中却演化成了睁只眼、闭只眼的消极处世态度。”[5]

会计人员是一个单位的“管家婆”,其中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监督,管好、用好单位的各项财产物资,使之不至“失窃”和损失,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以法律法规和制度为准绳,“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中庸”思想恰恰使会计人员原则性不强,习惯做“好好先生”,怕得罪人,不敢和违纪违法的行为做斗争;工作懈怠,应付了事;不能认真履行监督,对会计凭证审核马虎;对领导,只要有利于自己利益,顺从如羊羔,对同事,以办事方便、不“刁难”,换得一团和气。现实社会中,一些经济案件在东窗事发之后才一层层抽丝剥茧地被揭露,这绝非一朝一夕发生,实为会计人员“中庸”行为之所致[6]。

这里就我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的反思,绝非搞文化决定论,作为会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某些消极文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现象的确不容小视。为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弘扬积极文化,抑制消极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团体文化;遵循思想道德教育和会计法治建设并重的原则,尽快改变法治的落后局面,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高校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完善权力约束机制和民主制度建设等。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应该可以有效治理消极文化因素引起的会计信息失范问题。

[1]郑开焰.文化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影响分析[J].财贸研究,2007,(6):151.

[2]顾肃.对东亚金融危机的文化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1999,(3):112-113.

[3]邓晓芒.对有毒食品泛滥的文化反思[J].书屋,2008,(12):5-6.

[4]王莉萍.文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141.

[5]宋如.中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62.

[6]曹湘平.我国传统文化对会计人员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7,(2):21.

F233

:A

:1672-0547(2010)02-0044-03

2010-03-04

刘洋(1962-),男,安徽怀宁人,铜陵学院会计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实践和教学;

许文霞(1969-),女,安徽铜陵人,铜陵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

猜你喜欢
团体会计信息会计人员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人员信用档案建设酝酿启动
我国将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关于基层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探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浅谈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