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结春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
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特点及现状调查研究
——以安徽部分高校为例
王结春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身体损伤特点及损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运动中损伤发生较为常见(83.5%),其中男女差别较为显著(p<0.01),部分同学存在多次腿部肌肉损伤,学生对运动损伤的知识掌握尚有不足,故教师应加强学生对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重视损伤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及尽量减少运动损伤。
篮球运动;损伤;部位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称为运动损伤。[1]随着《学校体质健康标准》在高校的实施,大学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部分高校篮球运动开展较为普遍,但由于其对学生的灵敏度、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要求较高,技术性、战术性强,且受训练水平、年限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故篮球运动损伤率较高。为了减少与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使学生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加强对易伤部位的预防,笔者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就篮球运动损伤的情况展开调查,以期探究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及其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普通高校开设篮球选修课提供依据。
1.1 研究对象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皖南医学院三所高校大学生共1200人。其中男同学720人,占60%;女同学480人,占40%,大三同学共650人,占54.17%,大四学生共450人,占45.83%。调查对象年龄为21±2.85岁,参加篮球运动的年限为1.7±1.1年。
1.2 研究方法
在查阅相关资料并咨询专家,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分调查原资料,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对所选取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120份,有效回收率为93.33%。在调查中采用自编量表进行测评,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的一般资料调查、损伤部位的调查、损伤程度的调查、损伤原因的调查等。经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审查,调查数据经过处理后使用SPSS13.0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1.3 运动损伤的判断标准
目前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还不成体系,标准不一[2]。有专家把运动损伤分为3种:轻度损伤为3d内不便于参加体育活动,中度损伤为7d至1个月不能参加体育活动,重度损伤为1个月以上不能参加体育活动[3]。此次调查采用上述标准进行统计。
2.1 运动损伤发生的情况
1120 名大学生中,有980人在篮球运动中有过不同程度的损伤,发生率为87.5%。在不同部位共发生损伤960人次,平均每人1.56次,有部分同学为多次损伤。
2.2 运动损伤部位分布情况
损伤部位以手指损伤发生率最高,占25.00%;其次为踝关节(17.86%)、膝关节(13.48%)、腰背部(7.95%)和手腕(10.27%)。手指、踝关节和膝关节是损伤发生率较高的部位。手指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关节力量弱、球手接触多、球速快,踝、膝关节损伤的原因主要与其关节的解剖生理弱点(保护结构较少、杠杆作用长、负重大)和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关系密切。见表1:
表1 1120名大学生的损伤部位构成表
2.3 运动损伤类型分布情况
篮球运动损伤的类型以关节扭伤最多,占38.13%;其次为软组织挫伤(18.12%)、肌肉拉伤(17.5%)和皮肤擦伤(11.96%)。见表2:
表2 1120名大学生的损伤类型构成表
2.4 损伤的程度
表3 1120名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程度(人次)
调查发现,在篮球运动的损伤中,中等程度占多数,损伤情况严重者占少数。这是由于大运动量训练会导致骨骼肌延迟性肌肉损伤,引起运动能力下降[4]。通过走访得知,损伤严重的多数是旧伤尚未完全痊愈,又进行大强度的体育锻炼引起。
2.5 肌肉损伤产生的原因
从调查中发现引起肌肉损伤的原因很多。篮球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为场地不良,占18.57%;其次为准备活动不当(23.39%)、违反规则和技术动作不正确(15.45%和26.52%)等。另外,气候、服装、鞋子和学生佩带的首饰、眼镜等对篮球运动损伤也有一定的影响。见表4:
表41120 名大学生损伤原因的构成表
2.6 学生对运动损伤的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发现,学生对运动损伤的知识掌握不是十分理想。尽管学生多少都受过运动损伤知识教育,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运动损伤的含义,而且即使知道肌肉损伤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的情况下,仍有许多同学会不进行准备活动就参与篮球运动,在身体十分疲劳的情况之下,仍有许多同学继续运动,没有真正认识到身体疲劳和未充分进行准备活动是肌肉损伤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肌肉急性损伤时如何正确处理,这也是导致肌肉损伤恢复较慢和再次发生损伤的原因。部分学生在一年中出现多次肌肉损伤,受伤者对受伤程度不够重视,对受伤的知识掌握的少,不懂得最简单的自己医治等等,则进一步加重肌肉损伤的程度。见表5:
表5 运动损伤知识掌握情况一览表
3.1 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总发生率为80.88%;课外损伤占79.20%,课内损伤占20.80%,课外损伤是课内损伤的4倍。运动损伤的多发部位依次为手指、踝关节、膝关节、腰背部、大腿、腕部和手臂等。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依次为场地不良、准备活动不当、违反比赛规则、技术动作错误或不合理、身体素质差等。
3.1.1 场地不良(不平、过硬)
由于场地不平或落地时踩在别人的脚上,或在空中受碰撞而落地不稳等是造成踝关节的扭伤的最主要原因。跑跳技术动作不正确,在动作中缺乏应有的放松,脚掌落地时不会缓冲,使下肢受到较大的反冲力;场地过硬,活动不充分,气温过低,使肌肉没有充分活动开或较僵硬等也容易造成伤病是造成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的最主要原因。
3.1.2 准备活动不适当
调查资料表明,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适当,是造成受伤的重要原因。(1)不做准备活动:在神经系统和身体各器官系统没有被动员起来的情况下就进行训练,由于肌肉,韧带没有活动开,协调性差,因而很容易发生肌肉损伤;(2)准备活动不充分:神经和其他器官系统的兴奋性尚未达到适宜水平就开始训练;(3)准备活动与训练内容脱节:训练中主要用力部位没有活动到活动开;(4)准备活动的量过大:身体在进入正式训练前已感疲劳,正式训练时身体技能不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5)准备活动距正式训练时间过长:开始训练是准备活动引起的生理反应已减弱或消失。
3.1.3 技术动作不正确
从调查中发现,损伤中因技术动作不正确,造成的运动损伤占第一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重视基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正确的专项技术动作。
3.1.4 机体状态不佳
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带伤或伤病初愈及身体疲劳时,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下降,此时参加训练很容易因肌力较弱,反应迟钝身体协调性差而受伤。
3.1.5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运动量安排不合理,非但不能迅速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反而常会导致肌肉损伤的发生。其原因:肌肉在大强度运动时,分解产物特别是乳酸大量的积聚在肌肉内,这不仅能使肌肉收缩力量降低,肌肉弛缓速度减慢,而且也会影响肌肉的伸展性。这些因素又常常使对抗肌群产生不协调,减低关节运动的幅度丧失完整动作所必须的灵活性和速度。以致造成“失手”和摔倒而发生各种性质的损伤。
3.1.6 肌肉损伤的知识不能充分应用的实践中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但他们并没有充分运用的实践中去,例如,有76.39%的学生知道损伤发生的原因,但有84.72%的男生和93.75%的女生仍会在疲劳的状态下仍然进行篮球运动。这说明我们应该把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预防运动损伤。
3.2 肌肉损伤的预防
3.2.1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肌肉损伤的发生。准备活动不但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的生理惰性而且能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弹性,同时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增加韧带的弹性使关节腔内和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关节的损伤。
3.2.2 注意运动间歇的放松
在运动时,为了快速消除肌肉疲劳,防止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的运动损伤,每次练习间隙应采取积极性放松的方法。注意防止局部负担过重。锻炼时负担过于集中于某块肌肉会造成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肌肉损伤。运动中肌肉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较为多见,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这样可以减少或防止运动损伤。
3.2.3 做好放松和整理活动
训练后必须做一些伸展放松练习,以加速运动部位的恢复。如按摩放松:按摩可以改善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提高肌肉的收缩力,改善关节的灵活性[3]。受伤的肌肉采用定量按摩可以促进损伤部位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松解组织粘连减轻增生,促进受伤肌肉形态结构的恢复[5]。注意身体的警号;疲乏焦虑有时断时续的肌肉酸胀疼痛等是身体发生的警号,若置之不理则小伤后酿成大伤。肌肉损伤一般恢复较慢,若处理不当,轻则造成慢性损伤重则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3.2.4 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
运动中肌肉,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较为多见。循序渐进的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积极手段。例如,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增强股四头肌的力量可以防止膝关节的损伤等。
4.1 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准备活动
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中要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使学生充分了解肌肉损伤的常见的原因,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注意预防多次肌肉损伤的出现。场地不良是造成学生伤害的主要原因,学校要加强对运动场地建设的投入、管理和维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在无人组织的课外篮球活动时,准备活动的量、内容和时间都应符合篮球运动的要求。
4.2 规范技术动作,注意全面发展
加强技术动作学习,规范技术动作,减少技术性损伤的发生。注意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手指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腰背部和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课内安排好身体欠佳的学生,课外学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避免负荷过大尤其是局部负荷过大造成损伤,这是有效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6]
4.3 限定班级人数,损伤善后处理
课堂教学以20—25人为宜,课外活动要有组织,把课外活动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中。教会学生处理急性肌肉损伤的方法,因其手法简单、疗程短、恢复快,可减少学生的痛苦。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把运动损伤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1]姚鸿恩,郑隆榆,黄权怀.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0-161.
[2]李银芳,安兵.我国健美操运动的损伤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0(4):50-52.
[3]钱初华,姚建平.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损伤的综合性防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1):54-56.
[4]田慧林,赵斌,刘玉倩等.定量按摩对肌肉损伤修复作用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29(2):213-215.
[5]田野,马鹏鹏,郭时杰等.连续运动后延记性肌肉损伤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2):138~142.
[6]姚鸿恩,郑隆榆,黄叔怀等.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2-169.
G841
:A
:1672-0547(2010)02-0118-03
2010-02-10
王结春(1975-),男,安徽潜山人,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
安徽师范大学校级课题《芜湖市学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现状分析》研究成果(编号:2008xqn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