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相通性

2010-08-15 00:49王玉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羌笛落花意象

王玉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浅析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相通性

王玉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400)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因审美传统的影响,古典诗词的意象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谓登高凭远则思念亲人,伤春悲秋乃因“情”“愁”。

意象;相通

我国从《周易》开始最早突出了“象”的范畴,并且提出“立象以尽意”、“观物以取象”的命题。“意象”这一审美概念即滥觞于此。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易期在他的《诗的意象》中也这样的阐述,意象“就是一幅以词语表现的画”。

关于意象和诗的关系,诗人郑敏也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像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像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郑敏《英美诗歌研究》)这话也指出了意象即是诗歌的基本成分这一事实,一首诗也就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意象系统。可以这样说,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的感情印记。诗歌意象虽从外表看呈现直观形象性,但它本质上是为负载诗人思想情感而存在的。正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伤心”一词就披上了抒情主人公的主观色彩。闺中独处的思妇盼心上人归来而不得,故而伤心,也因此其眼中的绿色有了伤心的色彩。再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菊上笼烟,兰草带露,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思妇的眼中,烟变成了愁烟,而露却成了眼泪。再比如写“雨”,不是光说天气阴霾,而常是表达某种愁绪,如“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写“夕阳”不是仅为说明天要晚了,而是暗示一种伤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古代文人诗词中的意象,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大致由以下原因造成:其一,文化传统的约定俗成。其二,经典的前后继承。前人写出经典语句,被后人所借用或者化用。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即是化用了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意象。再如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也是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意境。

文章着重谈一下由于文化传统的约定俗成造成的意象的相通性。如所谓“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一、怀远类意象

(一)望月怀远

用如今通俗的说法叫“明月千里寄相思”,而在古典诗词中涉及到游子思妇内容的,作者经常要用到月亮的意象。杜甫的《月夜》开篇即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自己出门在外,在明月当空的月夜里思念亲人,却从妻子的角度去写妻子思念自己难以入眠而闺中望月。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落月的角度把月亮的意象与游子的思绪连接起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写月夜的凄清来渲染游子的愁绪。戴叔伦的《调笑令》:“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通过明月的形象表现了将士离家万里的愁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以及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渴盼团圆的思乡心绪以及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然泪下等,都在月夜愁绪的意象中尽情展现。

(二)凭栏远眺

凭栏远眺的意象在古诗词中也是屡见不鲜,与此意象有关的往往是女子形象,思念远方游人,于是登高远眺。如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李煜的《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则以莫凭栏告诫自己国已破家已亡,凭栏远眺徒增烦恼。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凭栏怀人的主题,少妇本来心中无忧,上楼凭栏则触发了怀人的思绪。

(三)羌笛声声

羌笛历来是边塞诗词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也因此,边塞诗词中羌笛的形象往往与征人思乡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愁绪类意象

(一)植物意象

1.梧桐

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叶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见的手法。如李后主《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引起下文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丝。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以及陆游的“秋风昨夜来,声满梧桐树。故人渺天末,此夕谁与度?”等这些梧桐意象的描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化,它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

2.秋树

秋树的形象也容易引起人暮年的美感联想。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举过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三位不同的诗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秋树和老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的“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居易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3.芳草

以芳草喻离情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写法。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杜牧《池州送前进士蒯希逸》:“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斜阳”;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都是以芳草写离情,草愈青,人愈愁。如同前文所提明月一样,月色恼人,草色也恼人。

4.落花

落花,古人常称之为“落红”、“残红”,这更为落花添上了衰败凄凉的含义,所以古人见落花而下泪,见落花而生愁。张先的《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以落红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闺中少妇因花有泪,因泪问花,花不但不语,反而飞过秋千去。人愈伤心,花愈恼人,难怪少妇要迁怒于落红了。相比于前人以落花写愁情,龚自珍则另辟蹊径,从正面积极歌颂落花借以抒情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二)动物意象

1.燕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也因此使得许多游子思妇或者失意文人喜欢借双燕来抒情。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揭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再如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蝶恋花》:“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闺中独处的女子见燕子双飞而产生的空房独守、青春虚度的感伤,词人对燕子形象的把握无不准确到位。

2.蝉

蝉,在古人眼里是高洁的象征。因为人们认为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常以蝉来比喻自己品行的高洁。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等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柳永《雨霖铃》开篇即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萧瑟凄凉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三国曹植的“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三)流水的意象

《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本是禅宗用语,现代人却常用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来比喻爱情中的一厢情愿。古典诗词中水流的意象则通常寓意愁:离愁、闲愁、情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写女子无法得到心上人的感情的情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将李后主那种失却家园的悲痛、沦为阶下囚的耻辱全在流水的形象中揭示出来。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把愈来愈浓的离愁比作迢迢不断的春水,贴切而传神。

三、边塞风光类意象

边塞诗词中关于边塞风光的描写也有相通之处。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范仲淹的“四面变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岑参的“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以及“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瀚海阑干百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等等对边塞风貌的描写,虽然所选意象不同,但都表现出了边塞异于中原的苍茫、壮阔、萧瑟、荒凉。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 1—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李秉忠.唐宋词论稿[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4.

I207

A

1673-0046(2010)11-0206-02

猜你喜欢
羌笛落花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羌笛悠悠
羌笛为武汉吹响
意象、形神
归来落花拂罗衣
过不去的过去终于过去了
落花人独立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