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达,赵幼立,皮坤乾,王朝军
( 1.铜仁学院 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地区政协,贵州 铜仁 554300 )
铜仁土家族的服饰与审美观
高应达1,赵幼立2,皮坤乾1,王朝军1
( 1.铜仁学院 法律与政史系,贵州 铜仁 554300;2.铜仁地区政协,贵州 铜仁 554300 )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铜仁土家族的服饰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研究,阐释了铜仁土家族服饰在实用性和装饰性之外,还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 服饰; 审美观; 文化
服饰,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这个民族特征的外在表现,而且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精神与追求。
铜仁土家族在其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以一个开放的心胸和大山一样的精神,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不断吸收周边各族的文化为已所用,在武陵山脉的大山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和审美观。
1.成年男装
由于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土家族男装分为交往生活装和劳动生活装。
在历史演进以及社会交往过程中,土家族由于受先进的汉文化影响,故早在元明时期,就有趋同于汉装的特色。如嘉靖《思南府志》记,思南境内各族“渐被华风”、特别是归地的汉民“服食体制,与中州同”[1],故而《思南府志》说,土家族民众“在官应役者,为汉语。今人交接之间,言语俱类中州,素所服习。垂髫之俗,悍劲之性,靡然变易矣。”[1]但是这种社会交往性的服装,相对于生活于大山之中的铜仁土家族来说,由于真正与外界的交往少,也往往只是读书人和生意人穿戴,从记载来看,着交往装的即指那些与官府打交道的土家人。
铜仁土家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装,大致可体现为三大类:一类是布类制作的简易生活装,一类是利用自然材料制作的生活便装,一类是取自于动物和家畜的皮制便装。
布类便装,以立领对襟衣、点嘟猫(蜻蜓)布扣为主,多为自制土粗棉布制成。早在明初甚或更早,铜仁土家族地区就“因地产棉花,种之获利,土人且效其所为”,纷纷种植棉花,致使许多土家族民众“弃菽、粟而艺棉”[2]。土家族人民发明了土法纺织和印染事业。他们用一种天然植物——蓝靛(学名:Indigo Naturalis),把土制棉布染成蓝色,土家人称之为“蓝干布”。这种布制成的服装吸汗、透气都很好,而且坚固耐磨,特别适合于干粗重的农活。这种服装土家人称为“汗裼”、“汗褡儿”。下装则表现为裤腰较大,多在四尺以上,穿着时以抄腰束紧;抄腰部分常为土制棉布之本色,不染色,有的还加一腰带以束其下装;为满足下田上挽之需,裤脚宽大,常在二尺以上。明清以后,有钱人家已有以丝织品为原料制作的衣物,其形式与棉制品相类同。
男子头上常包白折帕,帕长以不超过六尺,折宽以不超过六寸为宜,缠绕于头上。自明代起,土家族逐渐放弃了“垂髫之俗”,故男子包帕子时没有女性那样规则,形成的是缠绕帕。铜仁土家族一年四季皆包头帕,男性的头帕除了趋寒避暑的功能外,还可根据需要用于擦汗,包裹东西、扛抬重物时垫肩等。
铜仁土家族男子在生活中还有一种着装,即着青布长围腰。这种着装一般在手工业活动中,如木工、石工等,最为常见,其功能主要一为利索,不使服装扫来扫去;二为保护衣裤,不致脏损。
然而,由于种植棉花会占用大量生产用地,导致粮食的匮乏,从而引发社会骚乱,因此,在明清及以前,着布装对于铜仁土家族来说,在男性中是比较少的,女性为多。明代就曾发生过因土家族民众放弃种粮而改种棉,致使土家族社会出现了“生之寡,食之众,饥馑存臻”[2]的历史现象。土家人为了保障生存之需,创造性地发明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稻秧衣。
稻秧衣是用生长于武陵山中的一种野生草,德江土家人名其为“蓑衣草”,沿河土家人名其为“稻秧草”,经晒干、捶打、绞绳和编织而成①。这种稻秧衣虽然经纬粗而孔大,有衣无袖,但由于其随处可自采而编织成衣,成为了铜仁土家人的常年所穿之衣服。这在道光《思南府志》记为“农袚襫(bò shì)而土瘠”[3]。袚襫,《词源》释为“蓑衣”,本研究认为应为稻秧衣。其志又转录《旧志》说,“民无衣帛,冬不加绵”,也说明铜仁土家族人民常年是少穿棉帛之类的服装。故而“农袚襫”正是铜仁土家人常年所穿之衣服为稻秧衣的历史记载。而道光以后,铜仁土家人才渐渐出现“城市乡村,率多素布”[3] 的现象。
过去,铜仁土家族成年人和小孩常年跣足,俗称“光脚板”,只在老人、与外人交往或出远门或扛抬重物时才穿鞋。即使现在,铜仁土家人也喜“光脚板”,特别是夏季和下田。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土家人所着之鞋一般为布鞋和草鞋两类。
土家人所穿的布鞋,皆为女性自制。布鞋的制作工序为捡笋壳、制式样、铺棕丝、粘浆壳、纳鞋底、上鞋帮等。捡笋壳是把竹笋上剥落的皮捡回、去毛和铺平等,目的是防止鞋底渗水和增加鞋底的硬度;制式样,由于土家人从不做相同的鞋样,只依据具体的对象采集脚样而制作鞋底的式样,故而土家女性在制作鞋子时,必定要采集脚样后方用笋壳剪出鞋的式样;铺棕丝是指在做出的式样两面皆铺出棕树之皮,以增加鞋底的耐磨性;粘浆壳是指把零碎的布条或布片用浆糊粘接成一整块的布面,有效地利用制作衣服所不能用的碎料;纳鞋底是指先把浆壳粘在用棕丝和笋壳制作的鞋底式样两面,四至八层不等,然后再在底面粘上二至四层完整的布面,上面粘上一至二层布面,凉干后,用麻线一针一针地把鞋底板纳结实;上鞋帮,先是用布壳剪出鞋面,再在里外加上一层布面缝制好后,缝制在鞋底上,俗称“上鞋”,这样,一双土家布鞋就算完成了。
这种布鞋尽管材料多为做衣之弃料边角,过去由于难以寻览,且耗时又费力,故而相对价值昂贵,一般在家中只有年老和年长之人、与外人交往或出远门时才会穿在脚上。平常和生产劳动中,土家人除跣足外,所穿的则多为糯谷草鞋、麻耳草鞋、布耳草鞋和竹草鞋。
这几种草鞋皆以铜仁土家族地区常见的棕绳为经,以糯谷草或竹青为纬。其耳如用麻绳所制,则称麻耳草鞋;用布条所制,则称布耳草鞋。草鞋或竹草鞋多在扛抬重物和做重活时所穿。由于其材料多取自于当地,无需另外花费,故绝大多数土家男性皆会编制草鞋,也有一年四季皆穿这种草鞋的土家人。
皮制服装较为精致,常为有钱人家所穿,且多与金银珠宝相配。
2.成年女装
铜仁土家女性服装,一般为大满襟牌子衣服(又名对襟儿)。这种女衣皆缝制为小立领,又称韭菜领,领子里常加布壳,以保持领子挺括、直立。为减少扣拢时的不舒服感,领子多为圆边,且特别要量体裁衣。牌子衣往右抄,胸前内衣面上常缝制布袋,以盛常用小物件,如钱币、饰物等;女性有时为表现自己的才艺,外衣于颈部左领子相接处始,沿前项下至右胸部,再至右腋下,皆缝制花草边,直至下摆。上衣较宽大,略为收腰;下摆通常要覆过臀部。衣袖也较宽大,便于上挽。土家女性特喜在袖口、裤脚口另接一段亲手绣制的各种花草图案的袖口、裤脚口,这不仅能展示女性自己的才艺,同时又显美观,而且旧了或坏了可以更换。下装也同男装一样,宽大、白腰。
在日常生活中,铜仁土家女性的头部多包白帕,也可为花帕。但头帕的包法与男性不同,不能包缠绕式。先要将六尺长的头帕用米汤浆洗晾干,以增加硬度与平整度。在包上头之时,要将帕子折叠规则、整齐。未婚女子包帕子时,发辫下垂或将发辫盘于头顶,并留出长鬓角;已婚女子于后脑勺处盘高巴转,然后用网缬罩在高巴转上,再横插银质的簪子,竖插银质的“别别”(土家语言,笔者注),不留鬓角。老年妇女,则以包青丝帕居多。
铜仁土家女性多在胸前衣外加一略长于衣摆(也可齐衣下摆)的短围腰;也可以是上齐衣领、下抵膝下的长围腰。女性围腰以蓝布为主,间有花布。土家女性围腰,不仅仅是实用,即在劳动中保护衣服不受损坏和染上不易洗去的污渍,更多是展现女性自身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物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土家女性围腰,其主人要精心在上面绣上自己喜爱的花草、鸳鸯鸟等色彩斑斓的图案,并要配以银环带子(土家人称“花草腰带”或“围腰带”)。
铜仁土家人成年女性皆着鞋。故在许多地方,称已婚妇女为“穿鞋的”。其鞋的制作与男式布鞋制作工序基本一样,不同的是女式布鞋前端微尖,在鞋帮上有刺或挑的花朵或花枝。
为增加布鞋的使用时间,即让鞋底里面的面子布不受损坏,土家女性常制作鞋垫,俗称“鞋(读为hái)底板”。鞋底板一般要绣上“花样”,如卐字格、福字或一些较易完成而又代表吉祥美好的花草等图案;如果鞋底板是为心仪之异性朋友所做,则其“花样”较为复杂,如百“福”、牡丹、桃花、芍药等吉祥之簇花图案,再复杂就是仙鸟、神兽,以及各类神仙图案;如是为未婚夫制作,则多为鸳鸯、双鱼图、八哥、并蒂莲、双喜等图案;如果为家人所做则多为福禄寿喜。而且这些图案制作,皆为制作鞋垫的女性凭心中的想象和设计,用心制成,尽管从表面来看,似乎相同,但仔细观察却没有相同的第二件作品。特别是未婚的姑娘,更是在这上面无不尽展其聪明与才艺。土家老人以自家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为荣;丈夫则以有这样的妻子为美;少年则以有这样的姐妹为乐;未婚青年则以有这样一位异性朋友为高。所以土家布鞋的鞋垫,与土家女性围腰一起,集中反映了土家人日常衣饰的重要特征。这日常衣饰中的一隐一显现象,也反映了土家族人的追求与精神。
1.童装
土家族儿童的服装,分为三大阶段:初生至三四岁为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土家族儿童的服装往往是土家人最重视的;第二阶段,是三四岁至七八九岁不等,根据家庭条件而定,是童装第一阶段向成年服装过渡的时期,七八九岁至十四岁,基本也类似于成年服装。由于土家族人对下一代的成长特别关心和重视,儿童服饰的好坏是土家人不能轻视的,故而出现“大人穿得差一点可以,但无论如何不能让小孩穿得太差,一般过年都要给小孩缝置新衣服”的集体意识。即使现在每逢过年,尽管孩子有较多的衣服,铜仁土家族人亦要为其购置新衣服,或送至亲、好友家的小孩新衣服。由于第一阶段的童装更能体现铜仁土家族人民的追求与文化精神,故本文主要介绍这个阶段的童装特点。
铜仁土家族传统的童装分为帽子、衣裳和鞋三部分。在这三部分中,帽子最为受土家族人的重视。儿童帽子通常称为虎头佛帽,亦有称为狗尾帽的。在小孩未出生前几个月,小孩的外婆就开始为其缝制帽子。
童帽常为圆形,分帽沿、帽身、帽顶,有前后之别。前部帽沿从眉心至两耳,皆饰以银质佛像,而眉心则为观音坐像,以十三尊坐佛为数。佛像两侧则各以两银链悬以各种小件银饰品;也有悬珍珠串为饰的;也有悬以彩色丝线绒球为饰的;也有挂以五角彩色包,五角包各个角再悬挂五色小穗为饰的。后部帽沿则先饰以黄色丝穗,再悬以银链、铜链或者珍珠链的银质铃铛,以五、七、九为数。帽身以黑质底布,四周绣彩色云纹、卷浪纹或富贵形花蕊纹对称图案。帽身前部常有富贵双全的银质花片一个,位于观音像的上方。帽顶部一般为黑质绒布构成,顶部正中常饰以各色丝绒构成的绒球。女童帽的差异,就在于后面的悬挂铃铛为双数,以四、六、八为数,有的还要佩带银质长命挂锁。这种童帽目的不是显富,主要是佑子成人。当小孩出生报喜后,小孩外婆就要把早先准备好的婴儿服和童帽,连同各类礼物挑至外孙家,并亲手把童帽给外孙戴上,同时还要给外孙祝福。童帽一般较大,因有的要戴到两三岁之故。
在小孩幼小时期,其服装以彩色为主,多以蓝花布或花布棉袄为主。土家童装,一般为无扣衣、岔岔裤(开裆裤);帽子为布质收顶帽或顶子帽。小女孩可穿裙子。童鞋则以软底花布鞋为主,在鞋前部和后跟多饰以银铃铛。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式童装色调趋于单一,而女式服装则以自染的花布为主。女孩在十岁以后,开始在服装上类成人而着花草(“花草”,铜仁土家人对银饰品的称谓——笔者注)。
2.老人装
铜仁土家族老人装分两类:一是生活装,一是老衣。老人生活装在服色上偏重于青色(黑色),其他与成人生活装相类,常由儿女为其制作。老衣则不同,一般是自己为自己准备在死后穿的服装。铜仁土家族老人特别重视老衣的制作。土家人在步入老年后,就开始准备自己死后所穿的老衣。有的在四十多岁就开始准备。作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沿河黄土肖家坝,就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土家老太,她四十岁时(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作老衣。现四十多年过去了,她每年都要把这一套老衣拿出来晾晒,以保持其干净整洁。其儿孙皆愿为她重做一套老衣,可就是不见她开口。可见土家人对老衣的重视。
铜仁土家人老衣包括:青丝帕一条(六尺长)、青色或蓝色对襟长衫和裤子两套、自制棉袜一双、自制老鞋一双。老衣无扣,纯色。男式老鞋圆头、白底、青或蓝色鞋面;女式老鞋尖头、白底、红花面、青口,鞋面上还可以绣上自己喜爱的花鸟兽草。这种老鞋,制作时针脚稀疏宽大,皆无鞋带,只于后跟处缝一提拌儿;鞋底也不加笋壳和浆壳,以保持其松软。土家人的老衣非常俭朴,这是源于土家人认为人死入土是不能带金属类物品随葬,否则以为大不吉,就连棺材也不用钉子,因而土家人只有盖棺之说,没有钉棺之说。所以,土家人生前的金银饰物皆留传给下一代。在今天流行穿皮鞋的时代,土家人依然只穿布鞋入敛。
铜仁土家族人在成婚和接见贵宾时要着盛装。在端午看龙舟、七月十五女儿会等重要节日常着盛装,其他节日时间,如过年、赶集、会友、走亲也着能表现财富和才艺的浓装。
土家族盛装,有男女之别,其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一般是当家中的小孩行成人礼后,便要为其准备一套土家盛装。从准备布料,到请绣娘和银匠到家制作,常需时半年,甚至一年方能完成。
一套完整的土家族女式盛装,包括头饰、耳饰、项链、手饰、上衣下裳及各种银饰、围腰、鞋饰。
土家人的盛装中的头饰称为插花草,是把一枝枝做好的银质花草插在白色的包头帕上。如满头花的插法是:先在发髻上斜插各式花草,与长长的发簪交相辉映,以盖满所有头发为好;然后在包头帕与发际之间竖插一圈花草,前额至两耳以花草为主,两耳之后,则插以花草和有铃铛的饰品(土家人称“响铃”)。也有只插两耳至额前的,脑后不插,这种插法要特别注意花草与白帕子的流线型美感,即额前的花较长,向两边依次插较短的花,使其不至突兀。
耳饰有银质的耳环、耳圈、耳坠、耳花等。项链皆为银质,多在胸前挂上一些如花草类物件,也有挂长命锁的。
铜仁土家人盛装中的手饰称“满天星”,其饰法为:十个指头皆要戴上戒指,土家人称之“圜圜儿”;两手戴手镯,称“圈子”;手镯配有小铃铛,常为九个,多则为十三个。
铜仁土家人盛装中的衣服与围腰,其式样与生活装并无太大区别,依然在相同的部位绣上各式各样的花草,不同的是沿衣扣边镶一圈银质“米粒花”;衣扣由布扣改为银质“花扣”;布的底色可染为红色青边;在袖口与袖子接连处饰有“花臂”,花臂上有五或七个银质铃铛。
盛装的裤子式样仍然是大裆、白腰、大裤脚。与生活装不同的是裤脚为三段:在膝盖处有一圈银质“米粒花”,并在腿前挂有五个或七个银质小铃铛或“瓜瓜米”(太阳花子粒);膝下裤脚与绣有各种式样的花草的裤脚口相接处也有一圈银质“米粒花”,并挂一圈(十三个)银质小铃铛或“瓜瓜米”。
盛装中的鞋饰,其式样与平常鞋无异,不同的是在鞋的前端镶有银质花草;在鞋口前端的花草上挂有五个银质小铃铛,后跟上也有三或五个小铃铛。
除此之外,铜仁土家人的盛装还有挂于右胸前第一个衣扣上的“花牌”。花牌也用银打造,以一根银链挂一个花牌,花牌下挂各式小物件,如铃铛、“瓜瓜米”、针夹、剪刀、牙签、装饰性钥匙等,有二台花牌、三台花牌和五台花牌之分。二台即有两个花牌,也就是在第一个花牌之下再挂一个花牌。三台、五台类推。有的在第二个衣扣上还要挂一个,以显其富。
相对女子来说,铜仁土家族男子盛装要简单得多,头上银饰仅为银簪,手上和腿上、鞋上皆没有铃铛和悬坠物件,而且衣服底色只用青色和蓝色;女子衣服不用皮革,而男子追求以羊皮为衣。除这些以外其他饰件基本与女子相同。
铜仁土家族浓装,其式样与盛装无别,只是在制作上有差异。浓装的银饰多是到市集上或银匠铺里根据自己的喜爱购置;衣服的制作和服装上的绣饰是土家女子自己千针万线慢慢缝制而成。在外人来看,盛装和浓装并无差异。然而铜仁土家族盛装,反映的是土家民族的追求和精神,更是涉及儿女们的婚事和一生的幸福;在明清时期,土司朝贡必着盛装;家族中有重大事件,如祭祀和参与国家的征战必着盛装。因此,盛装要请专门的绣娘和银匠到家,依人定做。铜仁土家族浓装则更注重个人的精神和追求,相对来说要随意一些,大多数土家族人都愿在一生中亲手为自己做一套漂亮的服装。
铜仁土家族服饰特点中还在一个值得一提,那就是在传统过年时,成了家的土家人男女必须为老人和小孩制作新衣服。其特征自然是“新”,其色彩老人的服装以青色或蓝色为主,小孩则以色彩鲜艳为主。
民族服饰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追求与精神。铜仁土家族服饰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承载着该民族历史悠久、绚烂多彩、开放豁达、积淀丰厚的民族文化,更体现了铜仁土家人在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进程中,对人生幸福和未来的追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长期生活在深山峡谷、溪河密布、林海莽莽、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土家原始先民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在对周围环境作出探索和思考时,认为自然有一个“原生宇宙”和“再生宇宙”。在原生宇宙中,天地各别,同时也存在天神、人和动植物,他们共同构成了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是有生命的自然实体,天地也是有生命的自然实体。原生宇宙由于天地靠得太近,结构不合理,也就导致了最终天地毁而人灭。于是天神再造天地,体现了合理结构,使人类的繁衍有了适宜条件。这种认识使土家人认为,天地的存在是因为合理而存在,否则就要毁灭,人类在这合理的天地结构中才能生存,就必须顺从天意,因天、地、人三者同属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天地的协调才不会有灾祸发生[4]。因而土家人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崇尚自然,崇拜自然界中的一切。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土家人认为祖先故去,仅仅是身体的消逝,他的灵魂重归于自然,如白虎、鹰、蛇。特别是土家人传说中的始祖廪君化为白虎,使白虎成为了土家族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对象。土家人常把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健康长寿的愿望,寄希望于“天地神灵”、“祖先神灵”。如在铜仁土家民间至今流行这样的一种风俗,五月端午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扯百草来煎“百草汤”洗澡浴身,以健身除病,洒雄黄大蒜水以防疫;还说这天从山坡上采集带露水的百草、蛇虫蚂蚁都可治病[5],皆是效法自然、崇尚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家哲学观念。
铜仁土家人服饰中的审美观也大量承载了土家人的这种哲学观念。土家人衣服、围腰、童帽上所选择的各式花草图案,绝大多数取自身边的自然物种,如桐子花、芍药花、金蒜花和梅花,以及各种不知名的花和不知名的草,皆可成为土家人衣饰上的花草。特别是桐子花,是铜仁土家人传统服饰的主要饰花,其原因是这种植物不但是铜仁土家族聚居区大量自生而又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在明清时期是铜仁土家土司朝贡的重要贡品,而且也是春天时铜仁土家山区大面积开放的春花。桐子花有粉红、淡红、粉白几种,香味浓烈,也是自然挂饰的最佳花种。芍药花,土家人名其为红苕花,芍药(学名:Paeonia lactiflora)现在被列为中国六大名花之一,不仅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有相当重要的药用价值。芍药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艳丽,故占得形容美好容貌的“婥约”之谐音,名为“芍药”。芍药不仅是名花,而且可以入药。贵州四川是芍药的原产地之一,山中野生芍药随处可见,铜仁土家人早也把其作为重要的观赏花卉和治病的良药。芍药有“补血补气,赶气止痛”之效,并成为土家人“治疗传染性肝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气不和,胸肋育,痛经等”[6]主药之一。芍药周身都是宝,其种子可榨油以制肥皂和掺合油漆以作涂料;其根和叶可用作土农药,以杀大豆蚜虫和防治小麦秆锈病等,因而得到土家人的崇尚。同时,早在《诗经·郑风》篇就有:“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之说,在铜仁土家族的历史上也有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之俗,用以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石蒜花(学名:Lycoris radiata)土家人名其为金蒜花,其花色为黄色或红黄色,由于这种花不择土地的肥瘠,而花柄独立修长,表现出特立又高雅的精神而深受土家人喜爱。梅花傲雪,铜仁土家人名其为狗脚印花,是土家人君子的象征。这四种花同时还表达了土家人对一年四季变化特征的认识与寄托。因而在土家人的衣饰花型中最为常见。
但土家人在衣饰和银饰中所绘制的花草图案,不求形似而求意合,是铜仁土家服饰最大特点。如童帽中的虎头帽上的“佛”像,土家人称其为“佛豆豆”,甚或称“银豆豆”,或干脆称为“豆豆”;银匠制作时称为“修佛”,不称“打”和“造”。如你要仔细观察其形状特征,则都不是汉地所传的佛像。如观音像,造型上远看似佛,近看却有浓浓的胡须。而且每尊佛像都有一个大大而凸起的肚脐眼。总之,这像似佛似仙又似怪,但人们却都称其为佛;其原因有二,一是“佛”与“虎”音同,表达了土家人对白虎的崇拜。在古代的虎头帽上常要绣制代表虎的王字纹,现在却少见,故土家人心中用“佛”代“虎”,传承着土家人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增加了童帽的美观。再如土家人所配戴的“花牌”,在小小的花牌上,不仅有各式各样的花草图案,而且还有仙鸟仙兽,复杂而又细致。远看时,花鸟兽活灵活现,立体层次感极强,其盛花如刚开,其花蕾欲吐放,其鸟似飞翔,其兽似花草中漫游。而近看却不名其花草,也难说其鸟兽,似像而非,似非而像。你如果要请土家人说出具体的名称,他会告诉你,这花呀、草呀、鸟呀、兽呀,山中随处可见,皆源于自然,都是土家人心中源于自然而发的想象。
铜仁土家族服饰中体现了土家人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就图腾崇拜来看,土家人自古崇拜白虎,以虎为图腾。《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7]这表明土家族从原始的白虎崇拜,即万物有灵论转向了祖先崇拜,把族群原始宗教崇拜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使祖先与自然神灵合二为一,使原始宗教发展到了更高一级的宗教信仰阶段。
秦汉以后,随着汉族先进文化的冲击,土家族民众接纳了汉族人民带入的各种宗教文化,并渐渐使这些文化成为了土家族人所崇拜的重要文化,如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儒家伦理道德等,并将这些文化融入到本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因此,在铜仁土家族服饰文化中,形成了土家人独特的服饰文化。如佛教文化,土家人把白虎崇拜与佛结合了起来,创造出了外人看来是佛,而实质是虎的崇拜物象。土家花草饰物中更多的则又与汉文化中所尊崇的道教文化相似,回归自然,享受自然,在土家服饰中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正是在土家人的花草饰物上所悬挂的刀枪剑等十八般武器形象,又反映了土家人进取的儒家入世心态。它浸透着土家人丰富的情感观念和审美心态。
铜仁土家族人民尽管长期生活在深山峡谷、溪河密布、林海莽莽、交通不便的相对封闭偏僻山区,土家人几千年来也基本没有经历过大面积的迁徙,然而土家人并不封闭自己。其根本的原因是,铜仁土家人生活的地区是我国北方汉人、南方越人、东部苗蛮和西部羌氐部族迁移的大通道,同时又是中原各个政权争夺的军事重地,因而,土家人对进入土家族地区的各种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皆兼收并蓄,特别是中原汉文化更是被土家人所全面吸收,完全融入了土家族自身的文化之中,成为土家族人的重要文化精神。因而,当走进土家人生活的区域内时,如果不细心审视或没有土家人的介绍,你是很难发现土家人的文化特征的。故而会笼统地认为是汉化了的文化。
这种现象正是土家人用像大山一样的胸怀,把所有优秀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体现了土家人的心胸豁达而又开放的精神。而体现在服饰上,如前所述,儒、佛、道文化在其服饰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就是最好的例证。但土家人并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把民族的思想和感情注入到这些服饰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服饰的各种功能,体现了实用性和美感。
总之,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外在的主要特征,它不仅是民族精神和物质文化的综合体现,而且是社会的、集体的审美创造。铜仁土家族服饰除了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还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生产活动中形成,经过了历史的变迁,不仅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更是承载着土家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注 释:
① 稻秧衣曾在民国年间和解放后都还流行于德江和沿河的土家族中。现沿河黄土一带的土家族,还有会制作的老年艺人。
[1] (明)钟添纂修.(嘉靖)思南府志(卷一,风俗)[M].上海古籍书店,1962,影印本.
[2] (明)钟添纂修.(嘉靖)思南府志(卷七,拾遗志)[M].上海古籍书店,1962,影印本.
[3]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道光)思南府志(地理门·风俗)[M].1991.
[4] 曹毅.土家族民间文化散论·土家族原始意识形态的核心(生命原点意识·哲学观念:天人一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03-105.
[5] 朱国豪.土家族医药·土家族医药的起源(第一章第三节)[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11.
[6] 朱国豪.土家族医药·土家族药物的品种·芍药莲(第四章第三节)[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19-220.
[7]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刻本.
Abstract: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combined with research methods of ethnology and history, Tujia costume in Tongren is sorted out and studied in detail. Besides unique and rich cultural content, the practicability and the decoration function of it are interpreted.
Key words:Tujia people; costume; aesthetics; culture
(责任编辑 朱存红)
Costume and Aesthetics of Tujia People in Tongren
GAO Ying-da1, ZHAO You-li2, PI Kun-qian1, WANG Zhao-jun1
( 1. Department of Politics History and Law,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0003, China;2. CPPCC of Tongren Prefecture, Tongren, Guizhou 550003, China )
K28
A
1673-9639 (2010) 04-0007-06
2010-05-14
本文为贵州省省长研究基金2009年支助项目《铜仁土家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之一。
高应达,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讲师,黔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明清时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
赵幼立,铜仁地区政协工委秘书长,兼任贵州省土家学会副会长、湖北民族学院土家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铜仁职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皮坤乾,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副教授。
王朝军,硕士,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