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红
( 思南县委信息交流中心,贵州 思南 565100 )
土家族山歌的命名、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
田永红
( 思南县委信息交流中心,贵州 思南 565100 )
土家山歌的命名与武陵山区有密切关系,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艺术特色和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可以为土家文艺创造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可以打造出标志性的土家文化名片,从而走向世界。
土家山歌; 命名; 文化内涵; 艺术特征
土家族人民几千年来繁衍生息在风光绮丽、气势磅礴、巍峨耸立的武陵山区,土家族山歌就产生于这片黔、湘、渝、鄂四省(市)接壤之边地。而这边地恰恰正处于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带,位于中国三阶梯地形的第二阶梯中段的东缘和第三阶梯中段的西缘。这里多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正如晋代《华阳国志》所云:其地“山险水滩,人多憨勇。”这里的历史节拍总比外围地区舒缓,然而就是这种舒缓却成就这样一条又长又宽的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事象,在其他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里却尚有遗踪可寻。
土家族山歌正好产生在这条文化沉积带上,所保存的古代文化信息特别丰富,因而颇受文化界人士和学术界人士的青睐。尤其是近几年来湖北鄂西、贵州铜仁地区在打造土家族山歌上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借用中央电视台这一平台,推出了一系列观众喜闻乐见的土家族山歌,一首《山路十八弯》唱遍了全中国,也唱出了土家人的豪迈与风采;一首《这山看去那山高》,把沿河山形地貌及其土家人的直爽、风趣,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但土家族山歌打造力度和本身的知名度,还不如武陵山区土家族傩文化在外面出名。这说明土家族山歌的推陈出新,打造提升,其品位上还有许多空间可拓展,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掘。
其实,土家族山歌与土家族傩文化一样地历史悠久。我们都知道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都产生在这一条文化沉积带上。再来看古代大文学家宋玉《对楚王问》所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下里》属楚歌,《巴人》无疑是巴歌,也就是巴人的山歌,源于峻岭幽谷的巴人山歌,居然传进位于平原广泽的楚都,成为流行歌曲,由此不难想见其之妙。以致巴歌中的竹枝歌,后来成了唐代诗人们创作的体裁,而在其中吸取了不少养份。所以,土家族山歌的历史非常悠久,与巴歌、竹枝歌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搜集、整理、研究和创新提升,以便成为我们今天伟大时代的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常常在想,苗族有飞歌,侗族有大歌,彝族有敬酒歌,回族有花儿,蒙古族有长调,这些名气都非常大,而且都唱出了国门。从地域上,我们一听到信天游就知道那是陕西,一听到茉莉花就知道是江浙,一听到龙船调就知道是湖北,一听到花儿就知道是青海、甘肃。我们武陵山区土家族有什么“歌”呢?或者说我们黔东北土家族有什么“歌”呢?土家族的哭嫁歌、撤尔荷也很出名,也很有文化内涵,但它们是仪式歌。仪式歌必须要有礼仪背景作依托,才能让人理解它的文化内涵,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究竟打造什么歌才既能让大家赏心悦目,又能读到土家族文化的标志?这个问题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土家族山歌。
什么是土家族山歌,它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值得研讨。
钟敬文的观点,认为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艺术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其实,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个部分。《诗经·魏风·园有桃》里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说法。《毛诗故训传》里解释说,“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这是我国关于歌谣的最早定义。这定义也是最准确的。
因此,在钟敬文主持编辑的《民间文学概论》里是将民间歌谣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而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一书中,集结了十五种分类方法,主要按语言、地区、时代、职业。上述这些分法里都没有“山歌”类。而2007年9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里在文化艺术类将“民歌”分为“山歌、劳动歌、情歌、苦歌”。其中“山歌”包括的内容是望牛歌、砍柴歌、打渔歌、扯谎歌等。
我认为这种分法不全面,“山歌”除了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劳动歌、情歌、苦歌等。其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中文化艺术类中的“民歌”即就是“山歌”。1989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田茂忠山歌选》,其中包括了对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和叙事歌。书名是钟敬文题写的,这就证明钟老认可了这种分类。土家人生活在武陵山区,只要在山野田间唱的歌就可以归类在山歌里。如果要给土家族山歌下一个定义,我认为那就是土家人在田间、地头、山坡进行的集体口头诗歌创作都可以称为土家族山歌,而仪式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的礼仪中进行祭祀的演唱,不应列入山歌类。
武陵山区,天高地远,自古以来,土家居住在山,奔走在山,耕种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土家人劳作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春种秋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的欢乐与苦恼,忧愁与懊丧,激情与渴望,梦想与希望,都与这片美丽的山地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结。这片热土不仅生产庄稼,也生长美丽的风情。于是便有了哭嫁、闹丧,便有了山歌、傩文化。男女所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生动地证明土家族山歌是土家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产物,是土家人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感情的载体。当土家人在山上割草、山中打柴、山中放牧、山中打田插秧、薅草,背脚运输时,往往即景生情,由此而唱出高亢、激越的歌曲,统称为山歌。而在这些诱人风情中,青年男女相爱恋的山歌中的情歌,就像土家山寨鲜亮的红辣椒,在吊脚楼的瓦檐下飞扬着火辣辣的情韵;又像大小山区清亮的溪水一样,弹奏着一曲曲天籁般动人的音韵,更像一坛坛未曾开启的包谷酒,醇香浓郁,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土家族山歌是土家族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了语言之后,就逐步创造了歌谣,原始的歌谣,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在阶级社会里,山歌不但是土家民众同统治阶级进行斗争的武器,而且具有调节劳动、表达爱情、教育子弟、开展娱乐等多种社会作用,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民间文艺样式所少有的。
土家族山歌是在古代巴歌、竹枝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家先民巴人,不仅以英勇善战的“憨勇”著称于世,而且早以能歌善舞而载入史册。《尚书》载有:“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竹枝词》里说:“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就是巴歌的最早记载,用“巴歌”节拍编成的“巴渝舞”,曾被汉高祖赏识,称之为“武王伐纣之歌”,并倡议宫廷乐官学习,从此巴歌作为一种舞蹈音乐流传于民间,反映在土家族傩戏、闹丧歌里,如鄂西的撤尔荷;另一种作为踏歌、竹枝歌留传在长江三峡一带以及土家族广大山区,如《恩施县志》载:“巴人魂,伐鼓以祭祀,叶啸以兴衰,故人好巴歌,名曰:‘蹄歌’。”巴人的“蹄歌”就是“踏歌”,(宋)朱辅《溪蛮丛笑》也曰:“习俗死亡,群聚歌舞,辄联手踏地为节。丧家椎牛多酿以待,名‘踏歌’。”其实,在我们今天土家族山歌里,尤其在打闹歌和沿河晓景、中界和印江沙子坡一带,高腔薅秧歌里还可以找到许多巴歌的因子。
土家族地区山多,山歌更多,正如一首山歌所唱的:“山里妹子山歌多,山歌要比牛毛多,高山打鼓唱三年,还只唱个牛耳朵。”土家族人民在山峦迭亘、江源苍漭的自然环境中劳动生活,创造了数量无法计算、特色独具的山歌,它历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流传于民间。山歌是随着山坡田野劳动、交往而产生的歌,多用于农事活动,传情交往或背运、耕种,谈情等。这些活动虽然也有集体劳动的形式,但大多是独立作业,且不要求在节奏、速度、强度上完全一致。“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发乎自然,这山起那山接。有时田间土里劳动互相对唱,有时为男女隔山对唱或盘歌,由于有一定的距离甚至隔溪对山而唱,因而这类山歌也叫“喊山歌”。
土家族山歌内容极为丰富,种类较多,本文将其分为三大类进行介绍。
劳动歌是在田间地头或山坡、江河里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具体的劳动而唱,并直接为劳动服务的。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它们起着组织指挥、调节节奏、鼓舞情绪、振奋精神、减轻疲劳等作用,同时也尽情地渲泄、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和力量。由于劳动条件和方式不同,劳动歌又可细分为号子山歌、打闹山歌、放牛山歌、扯谎山歌、打渔歌等。
号子:产生于体力劳动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紧密配合,用于调动劳动者的情绪,协调大伙儿的动作。各种特定环境与方式的劳动生产出了各具特色的号子。土家族地区几乎所有的体力劳作都有号子,诸如船工号子、石工号子、打夯号子、榨油号子、抬轿号子等,唱腔多达20多种曲牌。
在乌江流域的土家族山寨,尤以乌江船工号子名气较大。乌江发源于贵州乌蒙山区,流域包括黔、渝、滇、鄂四省(市),55个县市,主干全长 1050公里,中下游两岸基本上都住着土家人,土家人视之为母亲河。自古以来,就与之打交道。乌江历史上有“滩连滩,十船九打烂”的说法。壮美、雄奇的乌江水流湍急,滩险涛陡,历代船工们长年累月在江面上行船,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号子。当船工撑着木船穿过九湾十八滩时,常要呼喊《齐头号》、《盘滩号》、《平滩号》、《横梢号》、《拖扛号》、《出艄号》、《提缆号》等几十种号子。其唱腔高亢、粗犷、质朴,犹如江涛入峡,气势磅礴,千回百转,呈现出回环往复、咏叹再三的韵味,表现了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和火热的劳动场面,如思南乌江号子:“潮砥上来十八滩,砍根竹子做篙竿,人人说是篙竿小,小小篙竿撑大船。”又如沿河乌江号子是这样唱的:“天上落雨地下爬,黄丝蚂蚁在搬家。过路大人莫踩我,为儿为女才搬家。”这虽是在唱蚂蚁搬家,其实也在叙说船工自己的生活。乌江船工号子除了协调劳动动作,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音乐多部结构。除了一领众和的两部结构外,还有为数较多的加副领唱形成的双领众和的三部结构。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衬腔复调音乐。
土家族的石工号子也很有特色。由于地处山区,修房造屋,修路搭桥,开山辟地等,土家人都要上山取石料、撬石、运石、搬石,这些繁重的体力劳动,都要用石工号子来调节劳动节奏,协调用力。石工号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沿河印江的运石、撬石、抬石等石工号子旋律优美而活泼,粗犷而豪放,节奏强烈但很有山歌韵味。
土家族打闹歌,又叫薅草锣鼓,应该说这类劳动山歌,在所有的土家族地区都有。有的学者将打闹山歌归类在山歌的田歌里面,与开荒挖土、栽秧薅草等劳动歌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武陵地区山大人稀,可开垦的山地多半是坡地石崖,劳动强度大,产量又低,需要以邀众打锣鼓、唱田歌这种形式,发出人们的呼号,振奋人们的精神,由此形成独特的生产习俗。明代嘉靖《思南府志》就有“唱歌耕种”的记载,打闹歌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欢快的劳动场面。“早晨起来雾沉沉,只听锣鼓未见人,双手拨开云和雾,满山都是种田人。”这是土家人山区农忙时的真实写照。
其中,田歌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打闹歌和薅秧歌。土家族打闹歌由歌头(引子)、请神、扬歌和送神四部组成。引子由歌师开头:“哎,锣也不要打,鼓也不要敲,叫我歌郎上前说口号,口号,口号,随口就到,口才,口才,随口就来。”接着歌师就盘打闹歌的来源。打闹歌通常在五月包谷成林时,主家请人除草,喊上歌师,到田土间,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击鼓者主唱,击锣者应之,于薅草队伍之前,打一段唱一段,也有少数地区一人边击锣边唱歌。思南县南盆一带薅秧也进行打闹,打闹歌的唱词分固定和不固定两种,最有艺术价值的还是打闹歌的“扬歌”部分。如印江土家族打闹歌中的扬歌唱道:
清早起来冷飕飕,背个背篼撵个牛。
牛不抬头吃嫩草,娇不抬头看风流。
在打闹歌的“扬歌”部分,还出现盘歌形式,即一问一答式的唱法。如德江在盘植物时是这样唱的:
甲:哪样出来光条条?哪样出来两把瓢?
哪样出来圆蛋蛋?哪样出来一撮毛?
乙:黄瓜出来光条条,葫芦出来两把瓢,
南瓜出来光蛋蛋,包谷出来一撮毛。
这样的唱法,问题不在于你的答案如何,关键每句问话,让你产生歧义,朝另一些意思去想,往往是说得粗、猜得细,即问得粗鲁、答得文雅之意,然后产生一种差异的距离美。
其实,扯谎歌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在已独立出来成为山歌中的生活歌了。
在沿河自治县中界、沙子、晓景和印江自治县的沙子坡、刀坝一带的薅秧歌,也别具特色。当秧子栽下田转青时,土家人就要去薅头道秧,薅秧人拄着竹竿下田去,用脚把田水搅浑,见有野草就用脚将其铲翻踩下,这是一种非常惬意的劳动,往往这时九岭十八湾梯田里就会传出悠扬的薅秧歌。这些歌悠扬婉转,意味深长,往往还带点荤,如晓景一带唱的:
大田薅秧行对行,一路青来一路黄。
秧子黄来欠粪草,妹子脸黄欠情郎。
这首薅秧歌就继承了竹枝词双关语艺术手法,两个“欠”字,前者为差,短缺之意,后者为想念的意思,很巧妙地运用了“欠”这个动词。类似的艺术手法在土家族山歌里比比皆是。田歌除了打闹歌、薅秧歌外,还有打田歌、栽秧歌等,其内容丰富多彩。
沿河的望牛山歌和砍柴山歌别具特色,很有山味,尤其是沿河在打造望牛山歌的做法上,对我们打造土家族山歌品牌很有启迪。
沿河望牛山歌可以说成了儿童们的启蒙教材,在沿河土家山寨,娃儿们将牛赶上山后,就是做两件事:一是砍柴,二是唱山歌。在砍柴中唱歌,在唱山歌中砍柴,有许多很有价值的情歌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唱出来的。如有一首砍柴歌是这样唱的:
岩上砍柴岩下梭,一齐梭至斑鸠窝。
斑鸠出来咯咯果,他们老子就是我。
秧奔小满谷奔秋,昨夜同你失了羞。
燕子衔泥嘴要稳,纸糊灯笼不过风。
在情姐面前“失了羞”。这话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望牛山歌:
清早起来(啄咆儿)把鞋穿(啄咆儿啄)
赶着牛儿(喃舍)上高山(哎,啄咆儿啄)
高山顶上(啄咆儿)好风光(哎,啄咆儿啄)
牛儿吃饭(喃舍)把田翻(老虔婆)
这首望牛歌的衬词很美,也很有意味,也许从啄木鸟啄木的声音,想到啄一杯(酒),半醉半醒之时,赶着牛儿向好风光的山上走去,那是多么惬意的事。
沿河的望牛歌,之所以名气那么大,这与土家族歌手田贵忠的再创作和演唱分不开。一曲望牛山歌,让人回首童年,也勾起对土家山山水水的留恋、回味。
茶歌也是一种山歌。武陵山区地形气候适宜种茶,境内随处可见茶树,相当部分农户有自己的茶园,人们以自己的勤劳,创造了武陵山区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独特工艺,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土家茶文化。茶歌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生活消费产品。采茶几乎要占茶叶生产全程劳作的一半以上,给采茶歌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内容,尤其是那些青春妙龄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茶歌就更有用武之地了,也更有情韵了。正如清代一个土家诗人的竹枝词所言:“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迓鼓也喧哗。他家纵有荷花曲,不及侬家唱采茶。”采茶歌后来被思南、印江、沿河等地土家人搬进了花灯,成了土家花灯的主要曲牌,如采茶调《十二花园姊妹》歌词,从正月一直唱到腊月。反复变换,词语各异,随着采茶歌优美的旋律,花灯妹子随心所欲地舞出各种舞姿,那又是劳动山歌艺术的内在升华。
山歌中的情歌,是青年男女在生产、生活中自由相爱的一种歌唱形式。是土家族山歌中最富激情、艺术价值最高的歌。情歌在山歌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所有的山歌演唱形式都有情歌的内容。常见的有薅秧歌、打闹歌、茶歌、望牛歌、砍柴歌、打渔歌、扬歌、小调、生活歌等等。还有一些长篇爱情叙事歌,姿态各异,精彩纷呈。
土家族情歌的内容意蕴丰赡。情意细腻,望春、试情、初恋、送别、相思、抗争、苦情等各个侧面应有尽有,基本涉及到婚姻爱情生活悲欢离合、曲折坎坷的各种阶段。
试探歌的含蓄。如:
隔河看见红花开,小郎手短摘不来。
只望哪天春水起,风吹红花过河来。
又如女恋男歌:
上山砍柴遇见哥,正逢天上大雨落。
两人躲在岩洼脚,雨过才悔话没说。
初恋歌的热烈:
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
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
月亮出来照白岩,哥是簸箕妹是筛。
哥打簸箕簸出去,妹打筛子团扰来。
迷恋誓言歌的炽烈:
郎妹相交情义厚,麻丝缠手实难丢。
铁打称钩吞下肚,时时刻刻挂心头。
送别歌的悲凉:
送郎送过三座山,去时容易转时难。
去时有郎同道走,转时一人好孤单。
上述所举,无不情思浓重,引人共鸣。当然,也有情歌只为生活、劳动提神鼓劲的戏谑之词。
情歌和爱情的行为,无论从文化学、社会学或民俗学的角度看,还是从民间的生活实践看,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种超越了淫秽的神圣性质。也就是说,爱与歌唱之所以能够在伦理观念、道德禁忌、精神约束不断强化的社会历史中长盛不衰,正因为它是符合天意人情的,它是神性和人性的最富于诗意和激情的体现方式,它是生命意志中最具活力、最灿烂多彩的一个方面,没有爱与歌唱,神灵就失去了存在的最终价值,人就失去了生与死的真正意义,因为创造者给予这个世界的是欢乐、和谐与美。
在土家族山歌的百花园中,那朵最美丽、最芳香、最诱人的花朵肯定就是情歌了。我们要打造这个品牌,让其成为土家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只能从花朵里去做文章。因为它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语言,这种语言所产生的诱惑和慑服力量是青春荡漾中的少男少女们所无法抵御的,年轻人师承先辈,身体力行。尤其是武陵山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与习俗缘故,少男少女交往相对自由等原因造成了婚姻制度相对自由,成为本地土家族情歌历史悠久和发达繁荣的先决条件。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或在劳动之中的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订婚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细石磨刀不用水,江边洗衣不用捶。要象梁上双飞燕,有情哥妹不用媒。”这些情歌,真实地再现了土家族男女青年婚姻自由的现实。用这种歌声来取悦或征服自己的情人,并不是只有古代印度的情人才懂得歌唱的秘密,并善于使用情歌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爱情,其实土家族年轻男女早已捷足先登了,一首土家情歌为证:
唱得好来唱得乖,唱得莲花朵朵开。
唱得青山团团转,唱得小妹挨拢来。
把土家族生活歌,放入山歌,觉得有些勉强,但认真思考起来,有许多生活歌还是在山上唱的,而且他们的源头就是山歌。如打渔歌、扯谎歌和苦歌等。
扯谎歌是土家人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种夸张、浪漫、风趣幽默的山歌,土家人用其来消除劳动中的疲劳,丰富生活情趣。如:
太阳出来又落坡,黑来唱首扯谎歌。
早晨看见牛生蛋,晚来看见马抱窝。
虱子床上磨牙齿,跳蚤床下扯耳朵。
两个和尚来打架,抓住头发滚下坡;
两个瞎子赌认字,两个跛子比爬坡;
山下石头往上滚,灯草打破石碓窝。
扯谎歌充分体现了土家人性格开朗豪爽、幽默风趣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情趣。思南的打渔歌是这样唱的:“乌江下来一条河,水急滩多,两边站的是打渔哥,头上戴个烂毡帽,尽是汗壳壳……,万丈深塘打一网,没有捞着。紧水滩头打一网,得个鲫鱼壳……。”歌词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一个衣衫破烂、生活艰难的打鱼郎形象。
哲学家康德说过,美是一种纯属情趣的东西,他道出了美与精神、与情感的特殊关系。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进一步肯定:美能拯救世界。他指出了美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的作用和意义。当我们走进武陵山区土家族山歌的艺术星河,我们会发现土家人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创造了无穷的美,继而用这美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创造了一种艺术的人生。在人类一切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像土家山歌这样充满美的象征和美的意象,因为它是两种最具有表现力、最为凝缩的艺术形式诗和音乐结合的产物,因为山歌是一种最能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艺术。
土家族山歌的艺术特色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发现,从山歌的曲体结构到山歌的演唱方式,从山歌的歌词到山歌的节奏与旋律形态,从山歌的结构形态到山歌的调式应用都有着土家音乐的自身特点,都有着美的追求和表现。
1.歌词长短自由,不受约束。当然,多为四句体,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押韵。如:“不唱山歌冷秋秋,唱起山歌乐悠悠,一来能解心中闷,二来能解万般愁。”中的“秋”、“悠”、“愁”都是押韵的。根据内容来,也有四句五字的,但要求一、二、四句押韵,如山歌唱的:“一朵映山红,开在半崖中,姐打崖下过,映得脸鲜红。”它浅词俗句,却又显得清丽淡雅。另外还有五句子山歌,即五句七字,这是土家族山歌与其他民族中的山歌所不同的突出特点。“五句子歌五句奇”,奇就奇在曲调既可欢快轻松风趣,也可奔越豪放粗犷;既可抒含蓄婉转之情,又能发怨恨激昂之愤,因而它能充分抒发出青年男女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吃了中饭闷沉沉,黄连树下去弹琴。三年不见郎的面,心中有苦吐苦音,老天折磨有情人。”前四句把离愁别苦尽皆吐出,第五句是对“老天折磨有情人”的强烈控诉,使整首歌词达到极高的境界,显得激昂有力。除此,土家族山歌歌词还有长短句,也还有七字或五字的无数句的长词。
2.采用“比”、“兴”手法的歌词进行山歌演唱。“比”就是比喻,即以彼事物比此事物。这也是竹枝歌常用的手法。如土家山歌的“哥是一盏桐油灯,妹是盏中一灯芯,灯亮全靠灯芯好,灯油灯芯不离分。”这是把情哥比作油灯,把情妹比作灯芯,非常贴切,灯油离不开灯芯,灯芯也离不开灯油,这是多么坚贞的爱情。“兴”是指即兴,触景生情,由此事物引发彼事物的联想。“杨柳要望风来摆,情妹望哥走得勤。”由风摆杨柳,想到情哥勤来往,正如土家谚语讲的“水要搅才浑,人要走才亲。”这种用“兴”的手法演唱山歌的事例太多。
3.采用即兴性较强的自行编词而唱,此种即兴编词而唱的山歌,主要体现在“高腔、平腔、喊歌”等种类之中,大都是随编随唱,内容十分广泛,观物思景,想啥唱啥,见景生情。
4.“衬词”的作用。土家族山歌由于地域之差、环境不同而造成了山歌风格的差异。衬词在山歌中起到较大作用,而且有些衬词就是歌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号子山歌,望牛山歌等。如思南乌江船号子《敞开大门垫奴家》是:“(嘟儿来来来嘟儿来),来过滩(来)我来个来(来来,来),来收(来来嘟儿来来来)。”山歌特色很多就靠这种本地方言衬词来衬托、反映。否则,达不到艺术效果。
土家族山歌的演唱地点,一般都在田野山坡上,边劳动边演唱,其演唱方式往往分为独唱、对唱、一领众合、多声部等多种形式。每当在演唱山歌之前,往往在歌头加上吆喝性的喊句作为“开嗓”,正式演唱时,首先是用“高腔”歌唱,即把嗓音提高到一个八度,并采用真声与假声结合的方式进行演唱。此种演唱法与现代声乐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手法是相吻合的。歌唱进行到一定的时候,便将“高腔”变为“平腔”演唱以此使声带松驰而减轻劳累。同时,在演唱山歌时,常常根据歌唱时的情绪而即兴改变曲调进行歌唱。
1.土家族山歌曲调结构和句法都比较简单,常常为上下结构,并且上下句所使用的音乐材料基本相同,只是每个乐句的结束部分有所区别。除此以外,由于土家族山歌种类繁多,各自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独到之处。如有的山歌则是乐句多变,其歌曲结构也较为复杂,如“高腔”、“平腔”则属此类,其特点为:高亢粗犷、悠扬婉转;集合衔接严密,音乐对比分明。
2.土家族山歌的节奏和旋律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从节奏上看有两大情况:
一种是节奏比较规整、乐句明确规范的山歌,这种规整的形式多体现于“四句子”、“五句子”、“茶歌”、“盘歌”之中。
另一种是一部分山歌存在比较自由的特点。这类山歌由于不受音乐节奏的限制,时而自由延长,把节奏拉得很宽,时而缩短时间,很快地把歌词中的几个字带过去,并且很难用固定的拍子、规范的节奏来进行记谱,如思南枫芸的打闹歌,沿河沙子一带薅秧歌的高腔以及乌江船工号多声部合唱等,这些属于土家族自由性山歌,研究起来,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巴人的巴山歌里去。
第二,土家族山歌在旋律的进行中,旋律音程的跳度较大是其主要特点,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高腔、平腔”山歌中,从“高腔”到“平腔”就是一种八度的跳跃,但是在“四句子”、“五句子”、“茶歌”、“盘歌”等山歌中,其旋律音程的跳度要小得多。这些土家山歌各自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土家族山歌独具特色,以及土家山歌艺术的多样性。
总而言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音乐,正是说明了地域之差异,必然带来风土人情、礼仪习俗之差异,地域的差异,也必然带来音乐文化的差异。土家族山歌就是在与其他地方比较起来有差异的武陵山区这块最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底蕴丰厚、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地上盛开的一朵民族文化奇葩。值得我们认真整理研究,从中打造出一朵或几朵能够代表土家文化标志性的花蕾。
[1] 文玉强,安启洪.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 高应智.武陵土风[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 田永红.思南文化辞典[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沿河土家族歌谣选[M].内部出版.
[5]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6] 田茂忠.田茂忠山歌选[M]. 杨国湘,主编.刘官仲,等编注.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Abstract:Nomenclature of Tujia folk song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uling Mountains. It has abund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is full of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flavor of life. It can provide rich resources for the Tujia art creating, and can also create a signature card of Tujia culture to the world.
Key words:Tujia folk songs; nomencla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责任编辑 朱存红)
Nomenclatur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ujia Folk Songs
TIAN Yong-hong
( Information Center Sinan County, Sinan, Guizhou 565100, China )
K28
A
1673-9639 (2010) 04-0001-06
2010-07-01
田永红,思南县委信息中心,主任编辑,省管专家,三峡大学武陵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