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的误区

2010-08-15 00:55:22郑培军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误区心理健康

郑培军

(防空兵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5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出的误区

郑培军

(防空兵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52)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德育化”、“医学化”、“万能化”和“知识化”的误区,走出这些误区,有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纪 80年代开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发展完善以及防治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像学科教学那样已经成为相对稳定和为广大教育者熟悉的教育形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德育化”、“医学化”、“万能化”和“知识化”的误区,走出这些误区,有助于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

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作用,很容易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德育或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途径,往往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意识不高、道德品质败坏和违法乱纪行为来处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这种现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误区。诚然,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从属于德育。事实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德育强调社会需要,以社会、集体的要求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思想原则、政治规范和集体行为守则的大学生,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心理健康教育则强调个人的内心需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来疏导,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挖掘心理潜能,实现自我完善。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大学生德育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

从教育的形式来看,德育侧重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和教育(尽管它也有榜样的感染与熏陶);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由内而外的体验、感悟和个性的自我张扬,通过助人自助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德育倾向于以教育者为中心,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高校要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职队伍,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1]。此外,高校有必要设立能担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专门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协调和实施。

二、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的误区

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理解,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诊治上,从学生入学起,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自己当作心理咨询师坐等学生前来咨询,忽视大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需要,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窄,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这种重咨询诊治而轻引导发展的倾向,就是“医学化”的误区。其原因主要是对心理问题概念界定的混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临床心理学的基础,不了解心理疾病的命名和诊断方法,因而常误把学生报告的“心理症状”当作“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分不清神经病和神经症的区别,片面地认为心理问题等于精神病,对心理问题概念界定不清,混淆了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有人习惯于把一般的“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称为“心理医生”,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标记为“心理门诊室”,区分不清生理问题与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概念,从而导致夸大心理障碍患病率的现象,认为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占 20%、10%~30%、30%~40%[2]等等。既然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仿佛就等同于心理疾病治疗过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意识较浓,存在着“医学化”的误区。

在“医学化”观念的驱使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会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从而忽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时候,还会有意无意地把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作“病人”,从而使学生背上“心理疾病”的包袱。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接受“自己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事实,谈心理色变或避而不谈,对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有的甚至持鄙视态度,更不要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3]。

正确的观念应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心理正常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从整体上说是正常的,需要处理的是发展性问题。要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与医疗保健机构和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中的心理诊断和治疗不同,使他们克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排斥感,逐步接受并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更加强调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发展心理问题的教育,如学生的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职业选择以及应付挫折、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教育。

三、走出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的误区

所谓“万能化”就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为学生提供各种人生百科问题的答案,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看作是处理学生人生各种问题的专家、权威,帮助学生出谋划策,提供答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持有这种观点,就会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为学生进行简单的“支招”或者绞尽脑汁地提供“锦囊妙计”,当自己无计可施或计策无效或对学生的问题无能为力时,便会产生比较强的自我挫败感和无力感。学生如果持有这种观念,就可能会过分依赖“专家”解决问题,而忽视自身潜力的发掘,当专家不能为自己解决问题时就会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助,对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信心。

教育不是万能的,德育也不是万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是万能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误区的原因之一,是近年来随着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一些人便认为传统的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人认为大学生不存在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的问题,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是心理问题,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的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咨询、心理调适等手段取代传统的德育模式。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矫枉过正,导致人们产生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的误区。

教育部在1995年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2001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这些重要文件已经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所以,不能片面地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既不能“德育化”,也不能“医学化”,更不能“万能化”。一方面,在新形势下,应该突破传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三结构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其他组成部分较好地融合起来,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四元德育格局,以德育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德育要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技术,遵循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为大学生德育工作者提供健全的目标、崭新的观念、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法,使大学生德育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

四、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的误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论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均已纷纷见诸课表和课堂,这对于大学生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用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高校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知识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认为大学生只要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心理就会健康起来。这些人在认识上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同于一般公共课程的教学,进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的误区。

心理健康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同于心理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它应该是一种教会学生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急需的不是理论的指导和知识的积累,而是实践的体验和心灵的成长,是如何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积淀为人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健康知识课,而是使大学生变得心理健康起来的课,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讲清楚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感受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各项要求,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抗挫能力,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有效学习,学会恰当选择。

根据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普及心理保健知识的基础上,以传授心理保健技能、开展团体心理训练、防治心理问题为主,以个别心理咨询、治疗为辅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课堂的、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实践的、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尤其是要加强团体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5]。团体心理咨询自从 20世纪 9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已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针对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6]。特别是开展有利于自信心、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增强和水平提高的团体心理咨询,实现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同课外心理素质、心理调适能力实践培养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取向带给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在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个人潜能的激活、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张欢.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定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2007,(1).

[2]李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个误区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

[3]谢红梅,李志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心理学,2003,(4).

[4]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教育研究,2001,(4).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6]林少真,何少颖.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中的应用[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3).

责任编辑:仪宏斌

G44

A

1009-3192(2010)06-0109-03

2010-08-20

郑培军,男,河南温县人,防空兵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主任、讲师。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误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冬季洗澡的误区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34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37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华人时刊(2016年13期)2016-04-05 05: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