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实《蜀语》的方言研究

2010-08-15 00:48:04汪大明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辞书方言条目

汪大明

(1.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 2 37012;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 00083)

论李实《蜀语》的方言研究

汪大明1,2

(1.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 2 37012;2.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 00083)

《蜀语》从实际语言出发,忠实记录了大量的明末蜀方言词语,包括形、音、义三方面的内容;考察了一部分蜀方言词语在辞书中的记载情况以及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考证了一部分蜀方言本字并辨析了相关的文字字形。《蜀语》是研究明末蜀方言的重要资料,其断代断域的方言记载和研究模式对后代的方言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李实;《蜀语》;方言

一、李实和《蜀语》

李实字如石,别号镜庵,明末清初四川遂宁人。据《遂宁县志》,李实少年时“性颖敏”、“善属文”,“丙子(明崇祯九年)举于乡”,“癸未(明崇祯十六年)成进士,选长洲(今江苏吴县)令”,“乙酉(清顺治二年)夏去官,卜乡之上清江居焉”。“寄居吴门”时,“吴人爱之慕之,适馆授餐,留三十年之久而不厌”,卒时“年七十有八”。李实著有《春秋解》、《礼记疏解》、《六书偏旁》、《蜀语》、《吴语》、《四书晚解》、《沟壑寱》、《佛老家乘》等[1]。

李实写作《蜀语》,既有“乐操土音,不忘本也”的乡土意识的驱使,也有证明“儓臧甬”之类的方言词语“皆有典据”的实际目的。据《蜀语》自序“实生长蜀田间,习闻蜀谚,眩于点画不暇考;留滞长洲,闲得以考之”《,蜀语》作于李实滞留长洲期间。清乾隆年间李调元把《蜀语》收入《函海》丛书《,蜀语》得以流传至今。《蜀语》不分卷,不分类,共563条,每条的内容大体是用通语解释方言词语的意义、注明方言词语的读音、考证方言词的本字。何九盈先生分“人物称谓”、“一般称谓”、“人物动作”、“形容词”四个方面介绍了《蜀语》收录的词语,可供参考[2]。全书563条没有特意安排的痕迹,基本是信手拈来,自然成序。如前四条分别为“:官长曰崖”“、平原曰坝”“、酒器曰坛”、“言语忤人曰触人”,第一条是人物称谓,第二、三条是一般称谓,第四条是人物动作。

《蜀语》有清乾隆《函海》本、清光绪《函海》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据《函海》本排印)。今人黄仁寿等《〈蜀语〉校注》,以清乾隆《函海》本为底本,参考《丛书集成初编》本与光绪《函海》本,对《蜀语》进行了标点、校勘和注释[3]。本文有关《蜀语》条目均出自《〈蜀语〉校注》,编号为作者所加。

二、《蜀语》的方言研究

(一)明末蜀方言词语的记录

1、从实际语言出发,记录了明末蜀方言词语

《蜀语》自序中,李实认为一些人使用语言时,有避俗就雅、贱今贵古的倾向,混淆了事物的名称和种类、语言使用的地域和时代。因而主张“字无俗雅,一也”、同等看待雅言和俗语。李实“生长蜀田间,习闻蜀谚”,故“留滞长洲,闲得以考之”。由此可见,李实记录的蜀方言词语主要来源于“耳闻”,换句话说,他是从活的实际语言出发,记录的是口语中的方言词语。这和后来清代续《方言》类著作从文献语言出发,摘录古籍中方言词语或方音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蜀语》的有些条目对词语的口语性质或方音特点有所说明,如(括号内是《蜀语》条目的编号,下同):

官长曰崖。民间隐语……(1)

谓无曰耗。耗,莫褒切,音毛……乡语谓无为毛,然毛非义,以耗为是……(30)

一读若衣。考字书:一,古音奇,坚溪切;后人转为入声,益悉切;蜀今作平声。(90)

清末民初张慎仪《蜀方言》[4]是对《蜀语》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从两书部分相同条目的词语收录来看,《蜀语》从实际口语出发,忠实记录方言词语的特点非常明显,如:

《蜀语》

蒸糯米揉为饼曰餈巴(15)

平木器曰刨子(24)

谓人形短曰矮矬矬(121)

《蜀方言》

米饵曰餈

平木器曰刨

比较以上数条蜀方言词语的记录可以看出,《蜀语》从口语出发,依词记录,而《蜀方言》依字立目,反而忽视了对语言的忠实记录。

更重要的是,《蜀语》中不少条目记录的词语还活在现代蜀方言中。根据纪国泰调查,《蜀语》中约有百分之三十二左右、一百八十四个词语仍然存在于现代蜀方言中(主要是川西农村老农民的口语中),其中一百六十一个词语与现代蜀方言音、义相同[5]。如(转引自纪国泰2005):

肉没有煮熟,吃了肚皮过。(《蜀语》腹泻曰过……(17))

快捹点儿鸡食子喂鸡,免得它到处飞。(《蜀语》:和物曰捹……(41))

2、《蜀语》对方言词语的记录包括形、音、义三方面的内容

《蜀语》对方言词语的记录包括形、音、义三方面的内容,如:

仓上作楼曰矗。矗,作去声,音铳。凡高出皆曰矗。(109)

以盐渍物曰滥。滥读上声,音览,漤、灠同。(118)

绝大部分方言词语都用通语进行了解释,少则数字,多则百余字。全书有9条只记录方音,没有通语解释的内容,如:

猫。毛清浊两呼。(31)

亲家。亲读去声,音浸。(55)

大部分条目都注明了方音,只有124条或因前面已经注了音、或因字形比较简单不需要注音,因而没有注明方音的内容,如:

女嫁三日送食曰餪女。(86)按:第85条已经注明“餪音暖”。

腹泻曰过。《汉书》:“食菜不招过,饮水不裂肠。”(17)

(二)明末蜀方言词语的考订

1、溯源——考察方言词语在辞书中的记载情况和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蜀语》除了记录方言词语之外,还考察了其中的一些方言词语在辞书中的记载情况和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如:

谓子曰崽。崽,子改切,音宰。扬子《方言》:“江湘之间,凡言是子谓之崽。”凡欢人饮,或推物与人,恐不受,则誓曰崽崽,或曰万崽,言若相辞,则我当为子也。又高侮人则曰崽。郦道元《水经注》曰:“弱年崽子”。(108)

第108条指出蜀方言词“崽”在《方言》里就已经有了记载和解释,考察了“崽”的词义发展:“又高侮人曰崽”,并且举了《水经注》中的例证。

《蜀语》中引用辞书的条目共计62条,引用两次以上的辞书有扬雄《方言》(21次)、《说文解字》(18次)、《广雅》(9次)、《尔雅》(4次)、《中原雅音》(2次),引用1次的有《急就章》、《小尔雅》、《广韵》、《韵会》、《中原音韵》、《篇海》、《六书正讹》、《四声韵》、《五声谱》。如:

谓欺绐曰鬼;谓人黠曰鬼。扬子《方言》:“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425)

摇动不停曰动澹……《说文》:“澹,水摇也。”(223)

手掘曰穵。穵,《广韵》:“乌八切”。又《中原雅音》:“于寡切”,音瓦。(341)

有时没有指出书名,直云“字书”(17次)或“韵书”(2次),如:

以刀磨瓦盆或皮上曰鐾。鐾,蒲计切,音避,字书云:“治刀使利也。”(26)

玉读若遇。玉,韵书收沃字韵,鱼欲切,作入声。蜀人皆读为去声……(65)

贺人曰恭谂。谂音审。韵书云:“念也。”(311)

《蜀语》还考察了蜀方言词语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这样的条目共计有109条,引用的文献非常广泛,如经部有《诗经》、《左传》、《论语》、《孟子》等,史部有《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子部有《庄子》、《淮南子》,集部有《楚辞》、《文选》等。如:

手采曰捋。《诗》曰:“薄言捋之。”古作寽,从爪从寸,音力辍切。俗又从手,赘矣。(390)

老曰老革革。扬子《方言》:“悈、鳃、干、革、耇、都,老也。”《三国志》彭羕骂先主曰:“老革荒悖,可复道耶?”(37)

足音重浊曰跫。跫,许拱切。《庄子》:“闻人足声跫然而喜。”(325)

拾物曰搴。搴音简。扬子《方言》“:南楚曰攓。”《说文》作。《楚辞》“:朝搴阰之木兰。”(258)

考察方言词语在辞书中的记载情况和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实际上是在追溯方言词语的古代源头,起到了沟通古今的作用。

2、定形——考证方言本字和辨析相关字形

(1)考证方言本字

考证用以记录方言词的字形是方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蜀语》考察方言词语在辞书中的记载情况和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除了为方言词语追溯古代源头外,还是一项考证和确定方言本字的工作。其它大量条目虽然没有称引古代辞书,但实际上也是有所依据、暗合古代辞书,如随机抽取的第6、16、26、36、46、56、76、86、96条:

火炙曰熇,又曰熁。熇音考,熁音胁。(6)按:《玉篇》:“燺,口老切,燥也。”《广韵》:“燺(苦浩切),火干。”《集韵》:“燺、熇(苦浩切),燥也,或省。”《广韵》:“熁(虚业切),火气熁上。”《集韵》:“熁(虚直切),火干也。”《集韵》:“熁(迄业切),火迫也。”

皮裂曰皴。皴音村。(16)按:《玉篇》:“皴,七旬切,皵也。”《广韵》:“皴(七伦切),皮细起也。”《集韵》:“皴(七伦切),《说文》:‘细皮起也’。”

以刀磨瓦盆或皮上曰鐾。鐾,蒲计切,音避,字书云:“治刀使利也。”(26)按:《集韵》:“鐾(蒲计切),治刀使利。”

犁上铁板曰鐴耳。鐴音璧。(36)按:《玉篇》:“鐴,补犾切,犂耳也。”《广韵》:“鐴(必益切),土犁耳。”《集韵》:“鐴(必益切),犂耳也”

强桀曰狰狞。狰狞音争能。(46)按:《广韵》:“狞(乃庚切),恶也。”《集韵》:“狞(尼耕切),狰狞,犬毛,一曰恶也。”

劈破曰斯。俗作撕,非。《诗》曰:“斧以斯之。”(76)按《说文》“:斯,析也。”《广雅》“:斯,裂也。”

女嫁三日送食曰餪女。(86)按:《广雅》:“餪,馈也。”《广韵》:“餪(乃管切),女嫁三日送食曰餪。”

可以看出,李实对方言本字有比较深入的考证,故《蜀语》用以记录方言词语的字形大多和古代辞书相符。

(2)记录和辨析相关字形

在考证方言本字的同时,《蜀语》还记录和辨析了相关的文字形体,涉及文字形体辨析的条目共计110条。如:

平原曰坝。坝,从贝,音霸。与从具不同,从具,水堤也。吴越谓堰堤为埧,音具。(2)

通水槽曰笕。笕音简,枧同。(111)

牝马曰騲。騲、草通用。《晋书》:“草马。”(133)

手采曰捋。《诗》曰:“薄言捋之。”古作寽,从爪从寸,音力辍切。俗又从手,赘矣。(390)

子细谓之把稳。子,俗作仔,非。《北史·源思礼传》及杜诗皆作“子细”。把稳,即《晋·载记》姚苌之云“将牢”,《五代史·壮宗纪》之“持牢”也。(201)

第2条辨析了形混字“坝”和“埧”,第111条说明了“笕”和“枧”互为异体字,第133条说明了“騲”、“草”表示雌性动物时可以通用,第390条指出“寽”“捋”的古今字关系,第201条辨析“子”的俗体“仔”。

不过应该看到:李实有比较强烈的正字意识,对于不少俗体字注明了“非”“误”“无”“讹”。但是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很多李实认为字形不对的俗字后来成了正体。

(三)少数条目涉及方言间的比较

《蜀语》以记录和考订明末蜀方言词语为主,但有10条涉及方言间的比较,列举如下:

沉水曰没……人跃入水底曰打没头,犹吴人之谓打没贯也,吴作入声。(318)

分麻曰木。木音派……又音髌,吴语也。(439)

夏日暴雨曰偏涷雨……江东谓之阵头雨……(289)

村市曰场……犹河北之谓集,岭南之谓墟,中原之谓务。(285)

这些条目涉及不同方言区的方言词语的比较,虽然数量很少,但弥足珍贵。

三、从方言史和方言学史角度看《蜀语》的价值

(一)方言史料价值

《蜀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专记一地方言的著作,记录和考订了明末蜀方言词语,是研究明末蜀方言的重要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蜀语》是继扬雄《方言》后又一部从活的语言出发,记录口语中方言词汇的书。由于《蜀语》记录的是当时口语中的方言词语,而且除考订字形外,还记录大量方言词的音和义,这些材料是后人研究明末蜀方言的可靠材料。不少人就是利用《蜀语》考察了明末蜀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面貌,揭示了当时的方音特点以及蜀方言的性质等,如甄尚灵、张一舟《〈蜀语〉词语的记录方式》(《方言》1992年第1期)、黄尚军《〈蜀语〉所反映的明代四川方音的两个特征》(《方言》1995年第4期)等。同时,《蜀语》对于蜀方言历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沟通古今蜀方言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方言学史价值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专记一地方言的书是《蜀尔雅》,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有“《蜀尔雅》”一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蜀尔雅》三卷”,云:“不著名氏,《馆阁书目》案李邯郸云:‘唐李商隐采蜀语为之’,当必有据。”不过此书早已亡佚。现存最早的一部专记一地方言的书就是《蜀语》。

《蜀语》记录和考订的是一时一地的方言词语,这种断代断域的方言记载和研究模式对此后的方言研究的影响是巨大的。如张慎仪《蜀方言》就是续补《蜀语》之作,《蜀方言·凡例》云:“扬子《方言》兼采异国殊语,不限一域;断域为书,始于明李实《蜀语》。至清而毛奇龄著《越语肯綮录》,胡文英著《吴下方言考》,张澍著《秦音》,王树枏著《畿辅方言》,皆胜于李。予籑《蜀方言》二卷,窃欲步其后尘。”

[1](清)孙海,李星根,等.遂宁县志[M].清光绪五年刻本.

[2]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3]李实.蜀语[M].黄仁寿,等,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0.

[4]张慎仪.蜀方言[M].张永言,点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5]纪国泰.《蜀语》简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36-39.

Comment on the Study about Dialect in ShuYu Written by Li Shi

WANG Da-ming1,2
(1.Department of Chinese,W est Anhui University,L u’an 237012,China;2.Beijing L 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Shu Yu faithfully records a large number of Shu dialect wo rds in late M 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actual language,including the font,sound and meaning.It investigates recordation of some Shu dialect words in the former dictionary as well as use in the literature.It investigates and confirm s the app rop riate w ritten forms of some Shu dialect words,and analyses some relevant fo rm s.Shu Yu is the impo rtant data of Shu dialect in the late M ing Dynasty,and its recording and studying pattern about one area and one period has a huge impact.

Li Shi;Shu Yu;dialect

H171

A

1009-9735(2010)04-0129-04

2010-04-16

汪大明(1977-),男,安徽桐城人,皖西学院讲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辞书方言条目
方严的方言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辞书研究(2022年2期)2022-03-19 23:04:19
方言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1-26 03:30:27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留住方言
说说方言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黑龙江史志(2010年4期)2010-08-15 00:46:01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