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淑,方守江
(上海金融学院,上海 2 01209)
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严 淑,方守江
(上海金融学院,上海 2 01209)
发展是当代大学生的根本需求。促进大学生自主发展,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机制,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自主发展;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P47)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促进了人的能力的极大提高,但也使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表现为人的身心不和谐以及人与存在环境不和谐等等。所以,当前人的发展除了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是否健康、是否可持续、是否和谐的问题。教育应当与学生每一阶段的生命发展同步,并引领学生每一阶段的发展。在充分认识学生发展潜能的基础上,努力地去发现和发掘学生潜能,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与最佳的帮助。所谓人的自主发展,就是顺应自己个性发展的需求,顺应自己追求和设定的理想和目标,经过主观努力,实现个性发展。自主发展是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现状的一种愿望和追求;是人们建立在对自己做出某种价值判断,在肯定或否定自我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希望、新的目标、新的理想;是人们对发展自我、丰富自我、改变自我、提高自我的一种内在的追求。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而培养人才则是最本质和最主要的功能,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和造就人才,服务社会主要是通过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来实现的,因此,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人才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而组织起来。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学生的发展和主体化是进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研究报告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作好准备,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报告指出了教育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自尊、自信,敢于迎接社会的挑战。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越高,主体意识越强,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也就越高,而人的最高层次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作为主体性主要表现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识的主体,真正发挥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自由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不同的层次。发展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需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许多人生挑战和发展任务,在早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哈维格斯特(1953)就提出了成年时期的发展任务,他提出的发展任务主要涉及10个方面:学习或实践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交际能力;承担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从精神上到行为上都独立于父母或其他成人;具有在经济上自立的自信;选择职业及就业;做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培养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的知识和态度;追求并完成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学习或实践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埃里克森(1958)认为,成年时期心理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友爱、亲密对孤独和自我专注;若发展顺利则为成功的感情生活和事业奠定基础,若发展失败则导致孤独寂寞、无法与他人亲密相处。在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法当中,大学生处于成年时期,还不能脱离成年时期的发展规律,但多数大学生在“自我身体结构的认识和接受”等方面较少出现严重的问题。从哈维格斯特和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和接纳,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发展是青年成长中的主要任务。但是,青年成长与大学生(特殊的青年群体)的成长显然是有区别的。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大学生发展理论是亚瑟奇克林在其1969出版的《教育与自我同一性》一书中提出的大学生发展的7个要素。亚瑟奇克林提出的大学生发展任务是:能力培养;情绪控制;培养相互信任的独立性;成熟的人际关系;建立自我同一性;发展个人目标;实现性合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健康的生活、自主学习、人际关系发展、自我调节、自我概念发展、自我规划、自主性发展等7个方面[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的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就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他们的重要需要。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对逐渐积累加重的矛盾、挑战。大学生在这种时期的发展也具有特殊性,不仅仅是自身利益需求影响其发展取向,社会变迁趋势也影响其发展取向。把握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社会化的服务和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使工作富有成效。大学生是客观的人、自然的人、发展中的人、个性鲜明的人。变革的时代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只有具有主体意识和品格的人才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而科技日新月异和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决策者,才能在未来的生涯里不断更新自己,促进自我的完善和提高。学校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做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对大学生而言则更是如此。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还不十分稳定,当他们面临人生中一系列重大课题时,心理矛盾与冲突现象时有发生,突出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等。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真正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两面性以及出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是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永恒挑战[3]。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以社会为本位,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不断强化成才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把学生单纯地视为规范和标准的被动接受者,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校往往以“不出事”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造成了学生工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在学生管理中往往过分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片面强调教育的强化灌输和管理的强制性,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长期以来,这种管理模式不顾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成长发展规律,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学生主体的内在需求及发展愿望,未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表现在管得太多,统得过死,最主要的是缺乏学生的参与。这种无视主体性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学生的义务,忽视学生的权益,致使学生一对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与价值缺乏体认,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生的时代特征及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的学生工作模式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的情况。学生工作模式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满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其能在德、智、体等多方面都健康、和谐地发展,为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作理念决定着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定着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其开展,也决定着工作的评价体系。树立以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新理念就是要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发展时期的特点,关注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需求,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使之朝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方向转化。要以大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等需要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促使受教育者在人格方面得到最充分的完善。
首先,要转变工作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改“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的管理,摒弃以训斥、控制、束缚为标志的“刚性”管理,代之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赏、激励、参与、引导、沟通、交流、协助、对话、帮助、支持、促进等人性化为标志的“柔性”管理[5]。把发展人、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教育人、升华人、提高人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主体、教育的主体、管理的主体、评价的主体,正确评价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学生合理要求,正确估量学生的潜能,充分认识学生的才能。
其次,要转变工作方式,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教育、咨询、管理服务的方向转变,坚持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从优化学生管理模式,改变既有的管理思维方式做起,以科学的管理行为为导向,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探索并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机制,规范性管理与约定性管理兼容,多样性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要突出个体管理、分类要求、多样模式相结合,因时、因地、因人选择和确定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实现个性发展和共性发展的统一。
再次,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探索并建立有利于学生参与、管理、引导并重的学生管理新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适应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后学生工作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树立创新制度、用制度规范管理的理念,顺应潮流,把握规律,积极推进学生工作制度的创新,积极推动依法治校、用制度规范管理的意识和氛围的形成。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学生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包括自主意识或主人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个性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通过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从总体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进入趋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加符合客观情况,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丰富、细腻,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强,为自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内在心理基础。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的、不成熟的方面。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增强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说服、自我激励。增强自控能力,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从“权力本位”观念向“权利本位”观念转变,倡导和强化服务职能、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首先,满足发展需求,搭建大学生自我支撑体系
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层次的。大学生通常具有生活保障需求、学习成才需求、个性发展需求、民主参与需求、交往沟通需求等,教育工作者要研究人的需求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大学生的需求心理,培养他们的正确的需求意识和健康的需求心理,引导、强化正确的需求,抑制、弱化过分的不正确的需求,充分发挥需求对人的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避免、减少和控制不健康需求对人的正常发展的负面影响作用,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求知的需求、发现的需求和创造的需求,努力把“求知”、“发现”和“创造”的需求转化为人们稳定的强劲的发展需求。通过社会化的服务和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其次,提供更多选择,为大学生发展创造机会
在人的发展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人格价值目标进行选择,因此,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
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要使学生主动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主动和同伴讨论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提供科学辅导,为大学生发展搭建平台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期间正是多数人在人格发展上趋于成熟的阶段。在此期间,自我意识中的矛盾混乱逐渐发展成对立统一关系,达到高水平的同一。这一过程是艰难的、充满危机的,然而,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正是人格发展的契机,它提出发展人格的迫切要求,也规定了人格发展必须解决的课题。大学生的成长不可能回避人格发展中的这些课题。为此,高校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学业和生涯辅导,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1]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欧阳敏,王建中.大学生发展任务的探究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62-63.
[3]芦文慧.论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基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00-104.
[4]杨雪冰.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漆小萍.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52-54.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ependently——A Research on Students Management Model in College
YAN Shu,FANG Shou-jiang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Shanghai 201209,China)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need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Promoting students to develop independently is one of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Student management in college should be service-o riented and innovativ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tudents’subject consciousness so as to raise their ability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independent development;studentmanagement;model
G640
A
1009-9735(2010)04-0024-04
2010-05-04
严淑(1982-),女,江苏南通人,上海金融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方守江(1968-),男,安徽霍邱人,上海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