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玉
(文山学院中文系,云南文山 663000)
云南省位于祖国西南部,边境线长 4061公里,人口 45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1400万,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 25个。“十五”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2000年以前,云南仅有普通本科院校 11所,之后陆续新建了 9所,高等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好配置,为推动云南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情况,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如何实现成功转型,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点,也成为学界甚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云南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通过合并组建或在原基础上新建成本科院校的,这些本科院校大多处于转型时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专科学校新建成本科院校是一个跨越式、上层次的质的变化,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自身定位和教育观念与专科学校存在质的区别。新建本科院校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科学树立办学理念、制定办学规划,进行自身合理定位,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至关重要。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学理念不够清晰,自身定位不够明确,教育观念亟待变革与创新等问题。就办学理念看,往往对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缺乏深层次研究,因此发展规划不甚明确,办学思路不够鲜明,难以形成办学特色。就定位方面看,忽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内在的差异和特色,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规划协调不够,利用地方独特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品牌专业不充分,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就教育观念看,对本科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带有较为浓厚的专科痕迹,教学改革缓慢,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反应滞后的现象。
云南新建的 9所本科院校,在定位上均属于教学型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只有重视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环节,并以科研带动教学,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这些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在学科建设、教学实践环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在学科建设方面,特色学科专业优势不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学科凝练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布局尚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还需进行结构性调整;本科专业偏少,所办本科专业与社会需要存在差距;省级重点学科偏少,国家级重点学科几乎为零,要从实质上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在教学方面,仍有教师未能牢固树立本科教育观念和意识,专科教育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势在本科教育中时有体现;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急于扩大办学规模,教师只能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授课上,导致少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以至科技领军人物、创新拔尖人才、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甚少,学术团队整体实力也不强。由于缺乏稳定的科研方向,科研人员各自为阵,成果关联性较差,对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明显不足。在科研立项方面,国家级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极少,成果获奖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不够,服务水平不高。
通过几年的发展,云南 9所新建本科院校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无论是师资规模还是师资水平,都与学校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9所新建本科院校,仅有 2所设置于省会城市昆明,其余 7所均分布在州市,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吸引、汇集高水平教师的条件不够完善,吸引力不足,引进人才存在很大难度。在校内,自主培养人才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有效支持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够系统,渠道不够通畅,途径较窄。通过调研,几所新建本科学院均存在师资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不能同步协调发展的现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偏小,生师比偏大,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较重,科研力量薄弱,学生培养质量不高。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数量偏少,甚至存在结构断层现象。从而制约了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的标志之一。几年来,9所新建本科院校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均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管理方式和体制机制要适应现代本科院校建设发展的需要还需不断完善。各学校虽在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发展质量方面形成了共识,并提出了发展目标,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对于落实长远目标及战略规划的深入思考、系统谋划不够。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学校层面依然对下属院系管得过细、统得过死,抓大事、议大事不够,效率不高。在管理体制中,相应的运行机制仍然缺乏活力,内部管理规范不够健全,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种权力关系不够协调,广大教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待于进一步激发。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的。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高层化。然而,由于“升本”前学校办学层次低、校园面积小、资金投入有限、资源相对紧缺,再加上对外交流和开放不够,校园文化环境缺乏生机和活力。大气磅礴、海纳百川、宽容开放的校园文化,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竞争意识难以在短时期内形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凝练,这也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云南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省人民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学费收入和银行贷款,而政府投入规模主要取决于当年的财政状况和学校办学情况,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如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体育场馆设施、校园文化建设等资源紧张,与教育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此外,新建本科院校为迅速完善办学条件而争取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随着银行贷款陆续到期,学校还贷压力逐步加大,进一步筹措资金的渠道受限,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新建的 9所本科院校,可以说是云南高校群体中的一支生力军,担负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繁荣地方文化事业的重任。因此,能否将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合格院校,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要建设合格本科院校,就必须具备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战略思维。唯其如此,方能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
办学理念是高校在正确办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学校精神,是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而办学特色又是高校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办学理念,明确了学校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科学规划,办出特色。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要真正办出特色,就必须突破传统办学理念,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把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和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坚持以“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努力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互动,推进教育创新,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统筹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云南新建本科院校要有效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依据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推进学科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带动作用。要科学构建学科专业规划和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强化科研工作,充分认识科研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要提升科研水平,首先必须强化科研管理,加强科研机构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理顺科研机构与校系之间的权责关系,创新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鼓励科研、促进人才涌流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激发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并以科研水平提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师资队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高校相比,无论是教师数量、素质还是学术科研能力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解决好教师数量不足和学历、职称偏低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将重点转移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上来。要围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学校核心任务,努力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是要强化学术团队、教学团队建设。要研究制定学术团队、教学团队选拔培养方案,力争在接受教育部合格评估前形成一批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团结协作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二是要研究制定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方案,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创建优秀的教师队伍。三是要针对学校年青教师居多,教学经验不足,科研实力不强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在培养年青教师中的“传、帮、带”作用,帮助年青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为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
强化管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学校规范办学、激发活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的实际,要依据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积极强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办学效益。要对学校 “升本”前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进行系统修订,完善行政、教学和科研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好学校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制问题。为此,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学科布局,进一步规范学校下属院系设置,提高学科设置的综合性,进一步加强和重视特色学科建设,积极构建学校宏观管理、职能部门分工协调、下属院 (系)有更多办学自主和空间的两级内部管理体制,较好地实现学校层面的 “放权”和院 (系)层面的 “集权”。就学校层面看,主要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发挥,系统思考、精心谋划、全面统筹,整合全校教育资源,使管理效率最优化。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和学术梯队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教师岗位分层分类管理办法和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强化岗位聘任和聘后考核,强化竞争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同时,注重突出学科、梯队建设,把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组建高水平的学科群和学科梯队作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进入学科梯队,促进学术科研水平提升。就院(系)而言,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政策指导下,对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实行统筹管理,在内部的教学、科研、人事、经费使用等问题上,相对独立,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在院 (系)内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优势学科,创新交叉学科,重视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寻既节省成本,又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校整体办学质量提升[2]。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基,高校培养人才,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不仅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教风学风,更反映一所学校的底蕴、潜质和创造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特别是实施本科教育的时间短,故校园文化的底蕴不够丰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努力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其间,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自己的校园文化。在此过程中,要着力提高物质文化建设的底蕴,体现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地方人文特色,建设优美、整洁、大方、高雅的校园环境。要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培育地方高校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确立以学术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核心地位,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要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始终突出校园文化育人的引领示范功能,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推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坚持以师德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改进校风、学风和教风,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活力的和谐发展校园,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云南新建本科院校几乎都面临新校区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紧张等问题。要真正解决好资金问题,发展壮大自己,必须积极拓展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要通过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最大支持,一方面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增加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是争取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给予贷款贴息和征地等的税费减免;要与地方、公司企业等合作办学,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研究机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公司企业提供服务,增加收益;要积极开展职后培训和进修,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开辟办学生长点。还应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争取企业、校友及社会各界捐资、捐赠支持学校办学,学校也应继续加强银校合作,积极争取国家无息贷款支持,实现办学经费增长,壮大学校发展实力。
[1] 陈锦函.边疆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研究——以云南为例 [J].文山学院学报,2010,(1):98-101.
[2] 刘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学校发展质量[J].师大教工,200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