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杨 宓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03年“非典”爆发后,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进入公众视线。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成立,标志着以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和建立健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开始起步。2006年,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各省区市政府应急管理机构相继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首次被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发布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校园是育人的园地,是青少年学习的集中场所,也是人口密集场所,校园安全不仅维系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师生安全,而且关系社会的安全稳定。学校的普通事故或案件如重视不够、处理不妥,可能转变为热点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可能、减轻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对于有效地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维护学校安全、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应急管理的联系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急管理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并作用于高校应急管理这四个阶段。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应急管理提供思想保障。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在突发事件状态下,根据事件危害等级的不同,社会秩序、人们生命财产乃至国家政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在处置过程中,需针对突发事件的原因有所作为,包括构筑一个社会教育和信仰支持系统,也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保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符合社会存在需要的意识教育,其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供精神动力,构筑信仰体系。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突发事件中,学生的行为、反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表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平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之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支持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应急管理提供预防和监测保障。

预防和准备、监测与预警这两个阶段主要以应急预案的建立健全、应急硬件和软件的建设、预警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内容。《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性。未雨绸缪,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易发事故类型,在节假日、社会热点或敏感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讲座等形式开展防灾减灾、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专题教育,向学生普及“防溺水、防火灾、防车祸、防拐骗、防盗窃、防传染病”等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防护意识和保护能力。汶川地震后,教育系统加强了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工作,对师生应对地震、火灾等突发灾害时的自救、互救技能进行了训练,提高了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和本领。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瞻性,除了开展动员教育外,思想政治教育还为应急预警机制提供研判依据。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校日常安全管理,通过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以教学楼、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做好重要场所的排查及管理工作,对学生违反安全的行为进行教育纠正,清查硬件方面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信息渠道、座谈、调研、信访、网络信息监控等方式深入调研,对校内矛盾纠纷、师生思想状况进行关注和排查。通过信息报送制度,及时了解师生动态,强化形势分析,监测校园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范于未然。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应急管理提供干预和善后保障。

突发事件打乱了正常秩序,造成物质损坏,同时也对人的心理产生冲击,一般会引发盲从、恐慌、防范过度等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沟通、舆论引导、行为引导、心理干预等功能在应急处置与救援中发挥了疏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动员,组织师生有序参与到危机处置的自救自护环节中,维护秩序,避免因盲从、恐慌引起混乱。同时将信息公开化,提高可信度,降低应急管理预案执行成本。加强应急处置中的正面宣传,对舆论进行引导,使之成为鼓舞士气的武器。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树立典范,通过榜样示范,进行行为引导。加强心理干预,在事后恢复与重建这一阶段,对受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调适,加强思想政治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将受挫的历程转化为重建的力量,将个体的精神重组升华。

二、当前高校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落实校园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平衡。

应急工作的落实和开展需要给予重视。在开展校园应急工作过程中,有的学校总体上十分重视应急管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应急教育模式。但也存在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教学质量,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应急管理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关系,应急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局限于完成上级部署的规定任务,应急教育方法单一,局限于单纯靠高校学工系统传达落实文件条款,把应急安全教育等同于简单的主题班会,忽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和强化。

(二)应急安全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相脱节。

学校积极开展安全排查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并组织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师生应急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应急演练或安全专项检查时基本符合安全要求,行为规范到位,但在日常行为中却不能加以注意,不能将应急安全教育的规范与个人日常习惯结合起来。例如宿舍用电安全检查,重点检查学生违规电器的使用情况,无论是公开检查少有发现问题,还是临时突击检查没收代管违规电器,学生宿舍的违规电器使用现象总是“春风吹又生”;应急疏散演练强调右行,不推挤,不嬉闹,不乱跑,学生在演练中基本能做到疏散的安全要求,但平时集合、上下课等人多拥挤时依然存在学生打闹嬉戏的现象,依然存在安全隐患。学生把检查、演练当作考察的任务来完成,没能与自身的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知与行相脱节,就难以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三)应急管理合力薄弱。

校园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乃至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高校学生是一个活跃的不稳定的群体,建立学生管理应急预警体系单靠某个部门都是孤掌难鸣,需要学工、保卫、后勤等多部门配合。但当前的管理思路存在孤立僵化的现象,安全问题归于保卫部门,学生问题属于学工系统,但实际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些问题的出现是纵横交错的结果。例如宿舍用电安全隐患排查不仅仅是学工教育部门的事情。如果宿舍乱拉电线是由于插头损坏或设置不合理造成的,单靠思政工作教育学生克服当前困难,但硬件方面又不及时给予改善,这是难有说服力的,因此需要后勤保障服务的积极跟进。又如一些校区位于郊区或城乡结合部,交通不便,无牌无证的违章营运机动车较多,这些车辆速度快、安全意识差,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教育学生不要搭乘无牌照的车辆出行,单靠学校单方面的强调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履行职责、加强教育,甚至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周边整治,增加营运路线、车辆,共同配合,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应急管理实效性

(一)加强思政教育,提高全员应急安全意识。

首先,领导干部要讲政治、讲教育,认识到当前应对突发事件的紧迫性、艰巨性,针对认识不平衡的问题,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进行宣传教育,提高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是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石,是师生员工生命财产的保障。将学校各部门纳入校园应急机制框架之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对部门应急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其次,创新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应结合高校学生的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的特点,通过演讲、辩论、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自主意识,使安全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自救自护的一种需求,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从而为营造“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全员安全防范氛围提供制度、思想保障。

(二)加强思政教育,促进应急安全与行为习惯相结合。

安全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活动教育,更是习惯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在安全教育中注重实用性、实效性,以“体验教育”为主,在开展应急演练增强安全教育技能实战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安全行为规范的培养,将安全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通过观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材料、组织学生到防灾减灾教育示范点或教育基地考察等途径,以鲜活的例子向学生强调安全要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规范学生行为,培养他们互相监督、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使安全规则逐步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潜移默化,成为学生一种自然而然的安全的意识和习惯,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三)加强思政教育,增强应急安全管理合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安全教育观,逐步提高学校各部门、家长对校园应急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形成合力。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安全意识,工作中应秉着“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体系密切配合,解决问题。例如对于排查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单一部门无法解决的,应登记建档案,并上报学校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重点加以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将可控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发挥思想教育普遍性、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家访、座谈、宣传单等形式送应急安全教育进家庭,强化家长的安全意识,落实责任,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的良好局面,增强学生及家长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临场应对能力。

[1]马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应急管理工作[J].求是,2009,(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J].安全,2007,(09).

[3]缪齐贵.城市应急管理工作考察分析[J].中国减灾,2007,(08).

[4]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7-03-01(3).

[5]孔憨.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J].中外医疗,2008,(24).

[6]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