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中本土视觉符号的借用和转换

2010-08-15 00:42徐玉琼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符号传统

徐玉琼

(南京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巢湖学院 艺术系,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中国艺术家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有效转换,成为其作品的语言符号或创作的母题,在符合当代艺术语境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了中国的当代文化形象。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大展上频频获得认可和赞誉。因此,要想正确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层次观念表达,就必须认识本土视觉符号是如何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借用和转换的。

一、本土视觉符号与借用和转换

1.本土视觉符号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初期,艺术家广泛模仿和借用西方现当代艺术样式进行艺术创作。在借鉴和模仿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视觉符号,如中国文字、民间剪纸、瓷器、水墨画、古典园林等元素,融合在西方当代艺术中某些观念形态中。由此将原有的观念符号提炼和简化,处理后形成一个可被识别的并能表达创作者思维和意图的视觉信息。

2.借用和转换

借用,就是借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新的审美意象的起点或基础;“转换”则是把原有文化资源中的某些具有“符号性”特征的审美元素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视觉语言,在保留原有的审美特性的同时,显示出新的精神蕴涵。

二、中国当代艺术中本土视觉符号的借用和转换

1.文字模式的借用和转换。

汉字是记录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区别西方文化的典型形态。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中国书法艺术,也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特有的情感体验。汉字和中国书法艺术二者的借用,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语言要素,进入国际当代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形象代表。

徐冰的《天书》,综合媒材装置,借用传统文化元素汉字的偏旁部首和构字的结构方法,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精心制作了“错字”字模,转换成4000多个拒绝读解的“汉字”,史无前例地拓印并展示了一部无人能明白“天书”。徐冰糅合了本土文字视觉符号,来正视西方“误读”中国文化的现实存在,也为西方观照自身文化提供了一面镜子。

吴山专的《红色幽默》系列,综合媒材装置,是在“八五美术运动”兴起之际,展开的“文化大革命”系列的“波普”创作。系列分为四个部分,其中《大字报》部分借用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壁画式的大字报形式,完全抛弃了任何书法因素,转化汉字单纯的表达功能,形成一种幽默和嬉笑怒骂的风格,用设置与“现实”一样真实可辨的“波普”陷阱质询艺术的本质和作品的内涵。

谷文达的《静·则·生·灵》,综合媒材装置,巧妙结合传统书法,保留书法的美学特征,将借用的传统书法的视觉符号进行分解、反转、重新组合转换为他的文字艺术,表达了对人理性能力的质疑,以及在意识形态权威下传统文字所不可避免要承受的一种破坏。

2.传统水墨画的借用和转换。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典型代表,风格独树一帜,擅于用“写意”和“神似”等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传统水墨画对于绘画材料和表现技法有着相对的规定性、传承性和一致性。以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样式及其工具材料为对象,转换成中国当代艺术视觉语言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强烈的中国元素艺术意味。

王天德的《水墨菜单》,装置艺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水墨,将中式餐具用水墨包裹起来,以毛笔充作筷子,菜单则是以朱砂御批将古体诗集中的内容加以转换,体现了“文化餐桌”这一命题,在陌生化的变异场景中展示浓郁的中国风格。批评家黄专认为:“这件作品进行了水墨艺术中由经典化文本(诗集)向世俗化文本(菜单)的转换;官方话语系统(御批)向民俗话语系统(菜谱)的转换,以及历史向度(水墨、书法)向当代问题的转换,它提示的问题是双向的:既批判了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又提示了这种文本直接进入当代文化语境的可能性。”

王庆松的《老栗夜宴图》,摄影,借用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画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构图模式,让作为画家角色的王庆松也直接出现在画面中,扮演“老栗生活”的偷窥者,成为当代生活的揭示者、目击者。作品极尽所能地描绘身着艳俗服饰的女性,增添作品的艳俗气氛,转换比现实生活更夸张的艳俗场面,传达当代人物真实且无可奈何的生活状态。

3.瓷器及民间剪纸、年画的借用和转换。

中国瓷器与中国民俗文化如“面人”、“年画”等形态一样,都是中国本土特有的视觉符号,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饱满的民族情感,因而,以该物质文化形态的借用和转换而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强烈的中国民俗文化特色。

李占洋的《人间万象系列》,彩塑,面人,借用传统面人彩塑技法,折射出农民进城的生活。场景从候车大厅、公车、街坊到舞厅、美容院、卡拉OK……以不同的群组表现拥挤、繁多的雕塑。墙面上有同样描写农民进城生活的诺大素描,极具戏剧化、富有娱乐性,被喻为是一种新现实主义的手法。

刘建华的《彩塑系列·嬉戏》,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瓷器,塑造出一些无头无臂的女人身穿现代剪裁的旗袍,充满诱惑的姿态躺卧着,与盛载她饰以传统图案纹样的碟子形成强烈对比,通过盘上的“秀色可餐”,体现了当代经济社会对人性的一种吞噬和消耗,描绘了女体被物化后的无奈走向。

吕胜中的《招魂》、《降吉祥》,装置艺术,剪纸。 在《招魂》作品中,有数以万计的剪纸红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顶中心,又从天顶中心纷纷落下。在《降吉祥》中,无数个剪纸红人从墙上、房顶上涌向不同的方位,地面上是几堵用“书”做成的红墙,而“书”是由带有空心的“小红人”的纸装订而成。吕胜中将源于中国民间宗教的礼仪精神、萨满神秘力量的传统符号剪纸红人,执着地释放在当代社会的生活环境里,带着传统历史文化赋予的吉祥内涵,予以精神干涸的心灵某种信仰上的感动。

杨卫的《中国人民银行系列》,借用年画、人民币的图像形式进行转换,将“中国人民银行”替换成“中国人民很行”,集中描述了不同身份的人被大红牡丹花和白菜环绕,烘托出当时文化的单调、空虚,表现出拜金主义盛行与文化困乏之间的尴尬处境。

4.其他视觉符号的借用和转换。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借用中国本土视觉符号转换成当代艺术作品的创作现象还有很多,譬如对历史文学典故的借用和转换,如蔡国强的《愚公移山》、《草船借箭》,刘铮的《三打白骨精》等;对古代建筑模式的借用和转换,如付中望的《榫卯结构系列》,肖丰的《中国光影》,黄雅莉的雕塑《静穆系列》等;对传统家具符号的借用和转换:如王怀庆的《像似椅子》,艾末末的《明式家具》等;对传统园林艺术元素的借用和转换,如展望的《假山石》,等等。

三、结语

借用不是目的,而是创作的方法和手段。在今天的国际艺术界,对传统文化符号资源所引申出的视觉符号的借用和转换已经非常普遍。中国的当代艺术想要继续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单纯模仿借鉴西方的艺术创作方式或将传统文化符号资源简单解构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方面不能抛弃中国本土视觉符号语言,另一方面在尊重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掘并对其进行转化的过程中,仔细领会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及人文深度,独立思考,创造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这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切实可行的出路。

[1]陶兴琳.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溶入与未来走向[J].艺术百家,2006.05.

[2]高名潞.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3]朱其.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J].读书,2008.04.

[4]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5]黄专.现代水墨及其文化可能性[J].江苏画刊,1996.10.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符号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符号的由来
老传统当传承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变符号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