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辉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 宝鸡 721007)
对于未成年人的孝亲思想教育,古人早就总结出了合乎人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方法,这在《礼记》中有精辟的论述。
平时对待父母子女要真心诚意。《礼记·坊记》:“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能辩?”《礼记·内则》:“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子女要小心谨慎地服侍父母。父母问话,子女必须和颜悦色地回话。孔子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其看来,人是有道德的,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孔子强调孝子在给父母物质供养的同时,必须敬老。父母年老体弱,不可遗忘不顾。可见孝亲的关键在于用至诚之心来敬父母,做到“居则致其敬”(《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奉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奉养父母要贵在对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而不能以物质上的奉养取代精神奉养。《礼记·内则》载,曾子云:“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就是说孝子的养老,首先在于要使父母内心快乐,顺从父母的旨意,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其次才是使父母听起来高兴,看起来快乐,使他们起居安适,在饮食方面尽心伺候周到。总之,子女应该使父母生活得无忧无虑、健康快乐,要做到“养则致其乐”(《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父母年老有病,子女应心中担忧,但不可让父母看出来,应该寻求良医,设法医治,废寝忘食,细心照顾。《礼记·曲礼下》:“亲有疾,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就是说父母得了病吃药,孝子要先尝。不是世代相传的医生,由于他的医术不精,因此不让父母服其药,以延误医治。孝子要不惜钱财,不怕困难,多处寻访良医,予以救治,直到父母离开人世为止,要做到“病则致其忧”(《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礼记》强调孝,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但它并没有把孝绝对化。它反对愚孝,主张子女应仗义执言,据理力争,辨别是非,反对盲目顺从。《礼记·曲礼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就是说做儿女的侍奉父母,父母有了过失,做儿女的多次规劝也不听,就应继之以号泣,希望感动父母,使他们知错能改。“父子有争,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孔子也主张:“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父母的错误,要规劝父母,即使规劝不听,子女也不应该心生怨恨,而是要态度恭敬,无怨无悔。如果子女对父母的过失不归劝,甚至盲从,则是不孝。
面对当今独生子女孝道意识与实践的淡化,我们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继续发扬光大。我认为应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当今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四位老人、两位父母、一位孩子的“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出现,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养成了自私懒惰、厌恶劳动等不良习惯,如有些父母对孩子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像住宾馆的客人吃过饭后扭头就走了,父母却忙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吃够,孩子却很少谦让父母;孩子过生日时,父母忙着买东西,而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却很少有孩子知道;孩子一旦生病,父母就照顾得无微不至,而父母有病,孩子却很少去过问;一些孩子对父母的合理教育不但顶撞,有的甚至还打骂父母。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让人心寒。因此未成年独生子女孝亲教育已为当务之急,父母必须提高对未成年独生子女孝亲教育的认识。
家庭是人孝亲的意识情感培养的摇篮,是孝亲教育的起点,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是开展孩子孝亲教育的重要途径。首先,父母要经常给子女灌输中国传统孝道的精华。百善孝为始,中国的孝道文化向来重视家庭的和睦、人际的和谐,要求子女对父母孝敬,重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传统思想皆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皆始自于对父母之爱,发自于仁爱之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故孝是道德的起点。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其他的品德便无从教起。道德培养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子女需要从孝敬父母、关爱亲人起始,使爱的视野逐步拓展、逐渐升华、推广扩大,以便达到具有博爱之心的高尚境界。
其次,使孩子真正认识子女为何要孝亲,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源于父母,自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照顾,自己的成功更是离不开父母的谆谆教导。因此,孩子对父母的爱、敬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而也正是因为孩子对父母有爱、敬感情,推己及人,才会爱别人,才会尊重他人的父母,所以教育子女应该以孝敬父母为先,此乃人生的最基本德行。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他德行何在?故《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圣治章第九》)
再次,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让独生子女了解父母为他们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乱花,而且互相攀比享乐,认为父母给他们吃好、穿好、用好是应该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里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经常地把工作及挣钱的艰辛告诉孩子,真正打动孩子那颗善良之心,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感受到父母抚养自己、支撑家庭的不易。这样孩子就会从心感激父母,珍惜父母劳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从小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了解父母忧愁,参与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孩子每天要问候外出回家的父母,离家要打招呼,以免父母牵挂;当父母有病时,孩子要主动询问病情并照护父母,承担必须完成的家务劳动,这有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意识。父母本人要做孝敬老人的楷模,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多回家看望年老的长辈,帮老人做些家务,使孩子耳濡目染,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最后,告诉孩子何为愚孝,对孩子要民主宽容,要和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虚心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正确意见,对孩子的不正确意见要耐心说服教育并使其心悦诚服,与孩子建立温暖、密切的情感联系,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爱心。父母要避免溺爱和严厉惩罚孩子,营造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使子女真正感受到家庭的幸福,进而使对他们的孝亲教育落到实处,为日后道德教化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今在本应成为孝道教育主战场的学校,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重智育、轻德育。现在的各级学校普遍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如有的学校虽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往往考试成绩至上,对学生的良好品德、尤其学生的孝道教育则不重视。教师也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学生孝亲意识的培养。二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方面,很少涉及孝道教育,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入手,缺乏生活时代色彩。三是在孝亲教育方面,缺乏集体参与合力,在学校好像这只是班主任的事,其他教师很少参与。更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在此方面很少沟通,这也是独生子女孝亲意识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爱每个学生、强化其孝亲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使学生的孝亲意识得到强化和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孝亲实践活动,如珍爱生命、感激孝敬父母等。周末或假期开展“孝子行动”如为父母做好事、献爱心等活动,请学生事后写感想,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关注父母的辛劳与不易,逐渐体会自己的责任,思考做人的道理。
独生子女孝亲意识缺失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当今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新旧社会体制、秩序规范的并存、交替和冲突的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当今社会上逐利成风,孝教罕提,各种不孝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对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孝亲意识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要以法律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公民的孝道。如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强对老年人权益的实施和监督,《婚姻法》中“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应进一步地监督落实。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开展以孝敬老人法规为内容的普法教育与宣传。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通过影视媒体宣传孝道行动,全社会要行动起来,鼓励每个公民开展孝敬老人,为老人献爱心活动。另外,我们要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使其更加人性化、道德化。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和尊老爱幼、由己及人的道德观念,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当今我们要加快社会转型的步伐,使各种制度更加完善,为独生子女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作为我们的事业继承者的青少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育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让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进而学会爱人、从善、做至善之人。
[1]吕友仁等.《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2]刘俊田等译注.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