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

2010-08-15 00:42张玲陈建国
文教资料 2010年5期
关键词:隐性信任障碍

张玲 陈建国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分院,四川成都610000)

大学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

张玲1陈建国2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机电分院,四川成都610000)

大学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机构。知识创新的首要阶段是知识共享。本文在分析隐性知识的特征及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大学教师共享隐形知识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大学教师隐性知识共享障碍与对策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它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它的内容都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在高校的知识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如果能很好地将这些隐性知识进行共享,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基于隐性知识在高校教师共享中的重要性,笔者在此就共享中的困难及对策作一探讨。

一、障碍

目前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主要分为客观障碍与主观障碍。

(一)客观障碍

1.隐性知识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共享障碍的存在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面文字公诸于众,或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播或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显性知识的共享容易达成或实现。相比之下,隐性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大部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由于它的内隐性和不易表达性等特点,使人不易发现何处、何人具有何种隐性知识,对需要获取隐性知识的人或组织有一定的困难。并且,当大家拥有隐性知识时,则将其视为某种优势的象征,而认为与其他人共享将意味着失去优势,因此隐性知识在共享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困难。

2.高校网络共享平台给隐性知识共享造成的障碍

所谓共享平台就是指一个集多种共享手段,大量共享资料于一身,有一定管理功能,可以给大家共享带来便利的环境。随着校园网的联通,基本上各个高校都已经搭建了基于网络的共享平台。普遍来讲,基于校园网的共享平台包括:电子邮件(e-mail)、讨论板(discussionboards)、数字化图书馆、共享资源库、音视频会议系统、校园网络电视等,这些组成了大家交流共享的系统。一个好的共享平台不仅要有丰富的共享资料,还应该有很好的知识管理功能。然而调查研究显示,绝大部分学校的共享平台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人性化的操作界面设计。

好的操作界面应该以使用者为中心,根据使用者的喜好来进行功能、内容的设计。目前高校的共享平台操作界面不够简洁、清晰,使高校部分教师比较难于找到想要的内容。

(2)没有针对隐性知识共享的特点而设计的多媒体共享途径。

隐性知识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的共享途径一定要依赖多种媒体的支持,而目前的一些共享平台如BBS、邮件、数字化图书馆等基本上都停留在文本共享的阶段,使隐性知识共享的效果得不到大的提高。

(3)没有提供权威、专业的咨询系统。

大多数教师表示对权威、专家的经验、知识更加信任,但是学校普遍没有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和相关人士进行交流。

(4)教师网络操作技能生疏使共享存在障碍。

部分年龄大、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兴的网络操作技术不熟悉,导致很多宝贵的“经验”、“诀窍”无法很好地进行网络共享。

3.校园共享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障碍

激励作为管理理论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可以提供一种行为的动机即诱因,并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人的兴趣。根据调查统计,合理的共享机制是有利于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的。虽然在网络共享中,有一部分促进因素是由于共享者自身的乐于助人的精神,但隐性知识客体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从新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隐性知识客体这一群体在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方法上,往往会选择基于理性的合乎实际的路线,而不会不计成本地顺从组织或社会的需要。交流者的互相信任、精神上的奖励、整个校园的共享氛围、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在共享中占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高校普遍没有重视建立激励共享机制的重要性,往往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投入,没有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这是造成隐性知识共享的又一障碍。

(二)主观障碍

1.心理障碍

大学是知识创新最频繁的地方,大学教师彼此之间需要知识共享来不断提高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时代,从而提高整个高校的创新能力。但是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和心理基础,任何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心理都是有影响的,为了保持个人或团体在大学和社会中的地位或威信等,崇拜权威、排斥异己、嫉妒、保守等心理也是存在的。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垄断心理、竞争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偏见等,成了知识共享的心理障碍因素。

2.文化观念不同

(1)文人相轻,学派互斥。

目前,大学中文科与工科的学者、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学者、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学者、各自固守自已的学术体系,对其它学术体系存在轻蔑的态度。这样一种态度将会在共享的世界中筑起一堵坚固隔离墙,影响着大学的知识共享。

(2)互不信任。

信任是实现大学知识共享的基础。信任表现为对学校组织和个人的信任。彼此之间的不信任影响着人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学术腐败和学术剽窃是导致高校知识共享中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也是阻碍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

(3)知识归属,产权不明。

知识的归属观存在两方面的文化冲突统一,一是知识私有观,一是知识组织所有观。从现实看,知识改变人的命运,知识仍是人们获取财富和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基础,知识私有观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知识组织所有观强调知识归组织所有,把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人都归属于某一组织,但是这种归属将制约教师们的积极性,影响他们个人潜能的发挥。事实证明,这也不利于实现大学知识的共享。因此,为了有利于大学知识共享,我们应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明确对知识的归属作出界定。

二、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解决障碍的方案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升现代大学知识共享文化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见,校园内的共享文化对于共享的心理、共享的激励机制等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提升知识共享的文化,对于清除共享中的障碍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诚实、信任的知识共享机制

2.合理确定大学知识共享中的利益分享原则

3.建立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

(二)建设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良好的平台

好的共享平台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前提和保证。一个好的共享平台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统一标点

1.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可谓一个共享平台的核心技术,当某个共享平台合理地运用了当代知识共享传播技术的话,是可以能够提供如下四个方面的优点的:

(1)允许人们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进行团队工作。

(2)在许多人中间进行隐性知识的分享。

(3)实现专家知识定位的功能。

(4)节省会议、旅行、生活、空间的费用。

当我们在搭建一个能促进共享的平台时至少要考虑到以上四个方面。

2.界面操作友好

友好的操作界面能够使人们在共享时更方便的进行操作和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那些缺乏网络操作能力的教师的使用困难,而且能在某些方面对教师的共享心理等造成积极的影响。

3.知识管理

良好的共享平台一定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管理,也直接关系着隐性知识共享的程度。知识的分类是否有条理、是否便于大家寻找信息等都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

4.在线专家

在问卷调查中,对题12的回答,有68%的人选择了“只对专家的知识比较信任”。因此,共享平台设置“在线专家”能使更多相信专家意见的人放开疑惑,进行共享。

(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进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利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网络环境下使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可采用以下方法:

1.将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的文本文件,在这过程中使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图表,使表达更清晰。

2.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学习理论的整合来使知识显性化。

例如:我们可以将一段经验或者技能拍成视频文件,配上相应的讲解,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更好的对整个过程进行理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于媒体来将信息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的学习理论来对信息的形式、顺序等进行更加合理的编排,使共享过程中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

(四)培养高校教师知识共享的能力

教师是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主体,因此,其自身所具备的共享知识的能力与素质,是共享的前提。作为当代高校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两方面的共享能力:第一,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第二,是网络操作技能。教师只有具备了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才能使整个校园共享的隐性知识资源不断丰富,而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网络操作能力才可能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实现知识的共享。

三、结语

知识不同于有形资产,它会随着共享的增加而增值,反之,将会变得陈旧而失去价值。高校中尤其如此,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感受也应当多与他人交流。希望笔者的粗浅探讨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努力。

[1]陈坤华.论大学知识共享及其条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9.

[2]汪贤泽.大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J].江苏高教,2001,(1):47.

[3]鲁若愚,陈力.基于合作与分享的创新知识管理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3,(7):3.

[4]Carpenter,Jennifer N.The exercise and valuation of executive stock options[J].Journal of F inancial Economics,1998.

[5]Abernathy,W.B.Evaluating organization scorecards andincentive-paysystems[Z].EmploymentRelationgsToday,1999.

[6]Dean,T.,Chun,H.,Haifa,H.Social face and open mindedness:Constructive conflict in Asia.Asian Management Matters,London:LondonImperialCollegePress,2000:1-16.

猜你喜欢
隐性信任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跨越障碍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