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培训

张 利

(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高中新课程在河南省实施已近两年了。我调查发现,在新课程实践中,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还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困惑,由此带来的新课程教学的不到位,甚至偏离高中新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在2008年、2009年两个暑假期间,河南省对高中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培训,各市县也对教师进行了集中培训,学期中间又进行了跟进培训。但在教学实验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初中新课改相比,老师们无可奈何地感叹:初中新课改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高中新课改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新课改的推行者们内心深处也感叹“我心本是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我认为,一方面是新理念的接受、新课程的解读中信息丰富和传递衰减的信息过量现象的存在。另一方面是教师顾虑的解除和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和课程意识觉醒问题的亟待解决。真正走进新课程,主宰新课程,即把新课程新理念变成教学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最重要的是各方要冷静地面对和思考关乎新课程实施的若干重要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的实验进程。

一、宣传不力,“洗脑”不够,大局不明。

新课改要求:高中新课程改革既是一场由课程所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又是一场广泛而又深入的教育创新,是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的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中的问题:面对新课改,教育方出现不适应的有三种表现:一是隔岸观望,被动应对,成了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观火者。对待新课程改革,有些老师和学校领导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高考,不研究、不创新,不认真贯彻落实并深入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被动接受;二是雷打不动,消极抵抗,成了高中新课程的反对派。目前,一线教师可以说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少教师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在短期内很难转变过来,甚至有些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从根本上就排斥课改;三是急躁冒进,好大喜功,不顾客观实际,照搬照抄课改实验区名校的经验,成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冒进者。

解决的基本思路:思想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我们应该加大新课改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力度,营造一种新课程文化,让新课改的推行者和实施者们真正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现实意义、理念、目标和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宣传和培训,促使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二、认识不全面,对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要求把握不够,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新课改要求:新课程改所改革的不单纯是课程,而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育改革,其中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一)实施中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新课标的钻研还不够。部分教师追求教法形式上的新,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表面上的新奇、热闹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和学生的真正主体性。往往只是表面行为的变化,而内在的思路及实质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2.部分教师对新教材的学科知识结构了解学习不深,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穿新鞋走老路,常常深挖知识点。教学中把新教材上已经删除的或已降低难度要求的旧教材上的内容又重新放入新教材的教学中,这样就导致课堂内容多,满堂灌,作业量大,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时间不够等教学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很难控制,不但要控制讨论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而且要实时控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一旦控制不到位或疏于控制,教学内容就将难以完成,要在课后花时间去补。由于把课堂的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就成为难题,哪些话该说哪些不该说,事前都必须想清楚,有时可谓做到了惜字如金,且语言的速度也要控制。

4.教学内容与训练的模式存在矛盾。在教学的训练过程中,目前存在的最大困惑是学生应该怎样训练的问题,集中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新课程教学环境之下学生训练的方向,作为高考引领之下的教学,必须考虑到高考的导向作用,必须为学生的升学创造基本条件(包括能力的条件),因此训练方向成为构建新的教学训练模式的首要问题;二是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之下,政府主管部门考试政策不配套的问题,造成训练框架不明确,训练形式模糊,处于一种无法定位的状态之中。

(二)解决的基本思路

1.教学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是攻坚战,这是由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作用决定的。一方面我们要克服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要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多下功夫,还要注意正确处理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一定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好基础。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改不是要改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优势,而是要在继承旧课程和传统教学好的方面的优势,同时克服旧课程和传统教学中的许多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不利的东西。教师只有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认真领会课改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从而有效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加强集体备课并提高备课质量。新课改不仅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且非常关注教师之间的合作,加强集体备课是有效合作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也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关键,有利于教师共同提高,有利于尽快进入新课程。备课的质量不高,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集体备课的质量,切实把新课程、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同时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加强教学反思,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尽快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学校要把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为检查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督促教师不断适应新课程。

3.搞好校本教研,强化教学研究活动,吃透教材,恰当运用教材,努力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点,去粗取精,把握要点,体现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把该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不该讲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

4.学生的训练体系的构建是目前实施新课程、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配套工程,关系到学生发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训练的方向和模式还不明确的状态之下,在政府的改革的配套政策尚未配套的情况下,高一年级的教学训练,实际上还是遵循“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策略,并且把它为教学发展的基础。在方向上,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为核心,坚持以教本提供的训练模式为依据,以课程标准提供的能力体系为结构,开展教学训练工作。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渗透活动训练、动手训练、实践训练、研究训练、小组合作训练的基本形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精神。

三、新课程改革政策不配套,管理措施不配套,落实困难比较大。

新课改要求: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除了提供组织、经费、师资管理等条件保障之外,还有必要为新课改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诸如在师资的培训、学年学分的操作办法、选修课程的课程安排、新课程评价、选拔性考试的标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服务。

(一)实施中的问题

1.教师培训经费与时间不足,内容与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教师的业务提高的主要渠道是来自继续教育和上岗培训的体制,但是目前这两种体制都缺乏相应的有效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继续教育的管理缺乏教师的业务教育的过程化、系列化的管理,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意义的指导,有的教育理论纯粹是某些学者的观点,并不具备实践的指导功能;某些业务专题培训,纯粹在于任务性,具有相当突出的盲目性,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根本无法实现实践效应作用。上岗培训虽然具有比较突出的针对性,具有非常明确的主题,但都是由学者、专家进行,同样缺乏实践性的指导、操作性的关注和预见性的发展,且时间较短。然而目前的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支撑,惟如此,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应变,才能够切实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课程资源与高中新课程的要求不匹配。高中新课程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培养我国青少年的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综合实践能力。在旧的学科基础上,增设通用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科目。而这些均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设施和场地,有的尚需采用小班额教学。由于长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学校教学设施捉襟见肘,即便是省级示范性高中也没有充足的师资、设施和场地来不折不扣地开展新课程实验,导致一些科目如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形同虚设,而生物、化学、物理等实验性强的科目教学时也只能用看实验解说来代替做实验。而数学加分必修Ⅰ、必修Ⅱ,大量需要用到计算机和计算器进行教学,然而绝大部分学校高一年级均无经济实力配备多媒体,原需动手动脑的教学现在也只能动眼动口了,思维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学生的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按照省教育厅规定:普通高中学生修习的学分达到课程方案规定的要求,综合素质评定和参加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统一监测考试合格,由省教育厅颁发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这就要求我们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注重用多样化的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这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难题,采取何种方式评价,如何记录,如何体现成长记录的价值,以及如何避免弄虚作假等,都是很值得有关部门人士研究和有待认真解决的问题。

4.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校长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普遍有所顾虑,放不开手脚进行课程实验。高考无疑是课程改革结果最权威的评价。这个结果评价不清晰,改革目标不可能清晰,教师教学行为将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强大的目标动力,其后果可想而知。

(二)解决的基本思路

1.对于教师的专业培训是新课程实施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新课程实验保障体系的基本结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培训工作仍须进一步加强。一是培训工作作为政府的行为,应该更多考虑到培训对于学校教师产生的效用,体现新课程实验实际需要,要从通识培训转入实际操作的培训,同时积极筹备发展性的培训,建立全程培训的工作机制;二是应该建立“专家引领、教师选题、关注实际”的培训制度,把教师的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基本能力;三是要努力发挥本市新课程实验专家组的作用,建立定期交流和指导的工作机制,切实通过学科的专家组来解决目前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四是要发挥样板校的引领作用,强化样板校与实验校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机制。

2.政府部门要切实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和政策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地方性的教育管理机构,在高中新课程的组织与领导中,要转变政府职能,把原来的管理转换为服务。就经费的筹措而言,教育行政部门要多方筹措课程改经费,保证课改的经费方面需要。以教师培训经费为例,可以利用出版社,使教材的选用和学科培训有机结合,并逐步走向市场运作或中介运作的模式。学校也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就师资而言,在教育系统内部,要落实跨校上课和联校上课的有关规定,让优质的教师资源,在一定范围内优化,针对教育系统之外,可以引进社会各类人才进学校上课,充实教师队伍,并鼓励社会人士到学校任教。

3.构建学生评价的新体系。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科学地促进学生发展,形成发展性评价机制应逐步建立起来。当前要在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上多下功夫。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随机评价是我们过去重视不够的方面,新课程强调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评价。目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功能,以克服过分看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指标的倾向,要切实加强学分认定的过程管理。在评价中要坚持多主体评价,注意评价的实效性,并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保证评价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评价反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册制度。

[1]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普通高中新课程.河南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培训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