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琼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美国杰出剧作家桑顿·怀尔德的《小镇风光》是一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现代名著。剧作用白描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1901年到1913年间发生在新罕布什尔州一个叫格罗佛斯角的一个小城的风貌和两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剧中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有对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人们周围的家庭事件的描写。而人们正是在欣赏这部剧作后体会到了日常生活的琐事中蕴含的至高无上的价值。除了作品深刻的寓意之外,其永恒魅力还体现在小城的理想定位。小城镇远离都市的尘嚣,风景静谧优美,居民勤劳朴实善良,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犹如中国古代的世外桃源,令处于城市喧嚣中的现代人羡慕不已。小城镇的居民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不亚于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很多细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而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居民相应的忧患意识描写,则隐约体现了作者的生态意识萌芽。
浪漫主义在美国一开始就和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早期的拓荒运动的先锋们,到浪漫主义时期爱默生、梭罗等,直至近代爱国诗人惠特曼,其作品都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同程度地蕴含了环境意识与生态思想,并且都是浪漫主义与生态意识的双重组合。《小镇风光》对自然关注最开始体现在小镇的地理位置上。在卫拉德教授介绍小镇的确切位置时,观众可以了解到小镇坐落在世界上最老的一块土地之一的阿巴拉挈亚山脉,有泥盆纪的玄武岩,中生代的页岩、砂岩,距今两三亿年的化石等,一幅原生态的景象。剧作第一幕观众席包厢里的妇女问道:“格罗佛斯角有没有文化,或是对美的热爱?”主编韦布回答说:“……我们有很多乐趣:我们喜欢早晨从山后面爬上天空的太阳,我们关注着惆啾的鸟儿的喜怒哀乐;我们从季节的更替中感受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与轮回……”这个回答便是小镇的人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总结。舞台监督每次描述小镇都不忘提及星辰,孩子们争着看月亮星星。季布斯太太的门廊上缠绕着藤蔓和鲜花,花园里种满了谷类、豆类、蜀葵、天芥、牛芬。韦布夫人的花园里还种着许多向日葵。季布斯医生不高兴时,太太让他闻闻花园里的花香即可以平息怒火;艾米丽有心事时,也是看月亮和享受花香以解忧。就连普通不过的小草,小镇的居民也同样表现了无限的热爱——威博先生以为自家草坪剪草为乐,季布斯夫妇最喜欢安提塔姆或是葛底斯堡的山丘,季布斯太太仔细地看每棵草,就像是他们要买那些地似的。不用说送奶工对马的爱惜,就连别人家的鸡,居民也是同样疼爱有加——自家的在鸡争着吃食时,季布斯太太发现了一只别人家的鸡,她关切地说:“你不是我的鸡,你从哪儿来的?……别害怕。没人会伤着你。”对自然的热爱还体现在主人公乔治和艾米丽身上。乔治不像爸妈一样住在城镇里而选择住在农场亲近大自然。他们的农场在湖边,离野炊地不远,风景如公园一样美丽。他们热爱农场的生活,自己建新谷仓,用水泥砌的有设计专利的新型牲口饮水池。就算是一向阴森恐怖的墓地,在桑顿·怀尔德的笔下也变了一番模样。
“这毫无疑问是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在微风吹拂的山峦的顶端,大片的蓝天,朵朵白云,充足的阳光、宁静的月色和繁星点缀的天际……从山峦间映出一片片蔚蓝的,仙境般微风拂过的湖面——桑娜碧湖和微妮碧梭姬湖……”
这块墓地犹如仙境,丝毫没有一点凄凉,如果舞台监督不说,读者肯定不会认为这种满山月桂花和丁香花的地方是墓地。作者对墓地非同寻常的描绘,对死亡别具一格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态度,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人们自由宁静且不乏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画卷,在浪漫主义画家桑顿·怀尔德的描绘下尽情地闪耀着它迷人的魅力。
如果说《小镇风光》的自然环境是浪漫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批评两个方面的协调统一体的话,在社会环境方面,浪漫主义与生态意识方面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相抵制的一面。与浪漫主义自然观相比,生态批评超出了静态地对自然的崇尚与默契,被动地以“回归自然”来抗议科学主义和现代文明带来的恶果。相反,生态批评采取一种实际的干预姿态,力图以抵制的行动来拯救自然,制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一方面诉诸自然及其法则以挑战工业文明的逻辑,不仅为自然的环境惨遭掠夺破坏而呼吁警示,而且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对照人类生命的短暂。另一方面,坚持浪漫主义的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宣扬万物齐一、物类平等的哲学理念。如果浪漫主义主张人的“自然情感”的释放,使人类“自然而然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那么生态批评则是以“求全”的心理“责备”现代文明对自然对心灵的伤害,并且坚信自身具有纠正这一“异化”的“现代能力”,能够引领科技走向生态化之路。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桑顿·怀尔德这一时期的作家注意到了科学与现代文明对生活的影响,即他们有了生态意识的萌芽,已经开始了为自然的环境破坏而呼吁警示,并且“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活力对照人类生命的短暂”,这正是本剧的主题之一。但还没有发展到要采取干预的手段抵制现代文明;或是采取有效手段,弥补现代文明的给社会及自然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小镇的人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平静地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在街上驻足交谈;家庭主妇在院子里边摘菜边拉家常;孩子们相约上学,相互帮忙解决作业里的难题;父母亲一起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教堂里面的合唱练习居民日常生活的乐趣;谁家有婚礼,小镇的人们一起参加,一起欢乐,一起由衷地祝福……整个画面摆脱了现代都市的商业气息,没有现代工业所带来的喧嚣,小镇居民的一切活动与环境是一种默契的存在。然而这一大和谐的环境里,却暗含了一丝的隐患,折射着现代文明在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个犹如乌托邦的小镇,居民相当遵守清规戒律。就算是教堂里的风琴手醉酒,也可以称的上是“丑闻”。现代文明的副作用之一隐约体现在第二幕对环境的描述:“因为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炎热,山脉的表层产生了变化,雨水又把那些泥沙冲刷到山下……山脉,因为自然界的力量移动了一点点;成千上万吨的水使磨房的机器运转着……”山脉表层变化,甚至移动,长久而言将会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危害,人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予以预防。现代文明的副作用还体现在没有犯罪的理想小镇里——现在人们需要防盗了。第一幕时吉布斯夫妇谈论起某地人们夜间锁门,说他们“越来越城市化了”。第三幕舞台监督说:“现在夜晚来临时家家户户都锁门防盗,小城里还没有出现夜贼,但是大家都听说有。”这些夜贼是现代工业造成的剩余劳动力的一部分,他们被现代文明所抛弃,自暴自弃,不劳而获,危害着大众的安全。还有便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汽车。第一幕里提到的第一辆“要五年后才会在这个小城出现”的汽车,现在已经给小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现在在大街上过马路,你得看两边的车。正在我和你们说话的这一分钟,就有一百二十五辆马车跑在歌罗威尔的街上。州里的检查官昨天在这儿,他们带来了汽车,以后最好就呆在家里别出门。嗷,我还记得过去的日子,狗可以整天在马路中间躺着晒太阳,从来没有被打扰过。”
汽车之多甚至使居民被迫呆在家中不出门,而且打搅了小镇里狗的正常生活。虽然汽车有诸多优点,带来人们无限方便,但在小镇居民这还是不受欢迎。这便是大萧条给普通大众造成的影响,并且集中体现在这部剧作中。人们经历了“分崩离析”之后,对文明的象征物汽车也排斥,这种回归自然的思想似乎与中国的道家思想相一致。然而不管人们怎样渴望恢复昔日的生活,历史的车轮是只能向前,不能退后的。浪漫主义的自然观,只有积极地与生态批评相结合,才能够引领文明走向生态化之路,使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
桑顿·怀尔德的《小镇风光》在向世人展示一幅静谧清新田园风景画卷时,还给观众以体验超验的瞬间。让人在充满诗意的美妙画卷里徜徉,仔细体会人生平凡中的伟大、短暂中的永恒。在近乎完美的社会及自然环境里,理想化的乌托邦社会在浪漫主义画家中显得更加令人向往。然而更加难得的是作者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是将浪漫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意识的结合。昔日的原生态社会,环境优美,民风纯朴。在现代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生态环境意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浪漫主义的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结合起来,《小镇风光》里令人向往的生活将在新型的和谐社会中出现,而不仅仅只在如同画卷与田园诗般的《小镇风光》中才可以找到。
[1]Bigsby,C.W E.A Critical to 20`″Century American Drama.Cambridge:CambridgeU.P.,1984.
[2]卡普洛.美国社会发展趋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Bate,Jonathan.Romantic Ecology:Wordsworth and the EnvironmentalTradition.New York:Routledge,1991.
[4]Buell,Lawrence.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Thoureau,Nature,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Cambridge,MA:Harvard UP,1996.
[5]刘海平,朱雪峰.英美戏剧:作品与评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