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安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无锡 214021)
试论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思想
戴建安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 无锡 214021)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十分重视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起的作用,认为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在实现个人、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黄炎培先生有关职业指导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当代我国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更好实现教育与职业之间的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炎培;职业指导;教育思想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高职院校的意义愈益凸显。职业指导教育则是高职院校联系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并实现人尽其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较早对职业指导进行研究的是黄炎培等老前辈,尤其是黄炎培先生十分重视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起的作用,认为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如果这个先决问题不解决,则“职业教育之效果,仍难圆满。”[1]128因而早在1919年,中华职教社就成立了职业指导部,并组织了职业指导委员会。黄炎培先生在西方职业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论证了在国内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及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职业指导的一系列要领,并身体力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所思所得,至今仍有着充分的现实指导意义。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指导的目的总体有二:“其第一目的在使一般青年知职业之重要,其第二目的使各个青年知某种职业之于吾最为妥当也。”[1]134
1.“使一般青年知职业之重要”。1923年,黄炎培在总结民国十二年职业教育推行的状况时指出:自推行职业教育六七年以来,大潮鼓荡中所未能去之暗礁有二,其中一个,就是“对于需要受职业教育者,尚未予以相当之指导,而无怪其但知升学以为荣也。”[1]3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职业教育机构的迅速增加,实际教育活动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矛盾,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尽管许多青年积极报考职业学校,但他们入学后和毕业后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各种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几乎一致的困难情况,这种困难就是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原则,以升学为例外,而各处职业学校大多数的学生则志在升学,并无毕业后愿入社会服务的意思。”[2]115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投入职业界,所学知识或技能或许能适应需要,但往往在思想上、观念上久久不能适应。“此种种心理,括言之,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总之,受职业教育者,非真对于职业抱有最高之信仰而来也。来学时既无就职之诚,学成后更安有乐业之日?此无形之礁石,伏于青年脑海中,欲职业教育推行无阻,得乎?”[2]115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是增加社会物质财富,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人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其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个人道德情操的健全发展,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一致,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消除人类社会“惨变”的先决条件。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的职业指导,解决“男女青年设或缺乏重视职业之心思与从事职业之兴趣与习惯”[1]131的问题,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方能取得成效。
2.“使各个青年知某种职业之于吾最为妥当”。黄炎培先生十分强调职业指导对发展学生的 “天性”或“天才”之作用。形成了以“人才经济”为内核的职业指导观。他认为:人力是一切力的中心,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还是地力物力的开发,都要以人力的开发为前提。而要实现人力的有效开发就必须要讲究人才经济。如果青年学生之所学不与青年学生的天性相符合,或者是学成以后却不能发挥作用,或者是用非所长,凡此种种对青年学生的才能的废弃,都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而要使教育符合人才经济原则,又不能不追溯到教育与职业的关系上去。那么,怎样使一个人的职业与其才能相当呢?也就是凭什么样的方法来替他们分科呢?又用什么的方法来养成他们合乎职业界要求的种种资格呢?学成之后,更有什么样的方法使青年学生走一条合适的路呢?他说:当我们普遍调查了我国日趋复杂的职业和迅速发展的职业教育时,我们意识到职业指导的迫切性。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具有使自己能更适应生活的明确的目标。如果我们不想任凭我们的学生徘徊、彷徨的话,则仔细想想,这个职业指导,简直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了。
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指导内容的认识是随着职业指导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日渐得以丰富的。1919年到1925年,当时职业指导的重点对象主要就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内容也相对比较狭窄简单,集中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或升学指导上。
自“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以后,黄炎培的职业指导事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阶段。1927年9月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的专门服务机构——职教社上海职业指导所成立。其指导内容很快扩展到了包括职业咨询、职业介绍、代办招考、对从业和失学失业青年的指导,甚至后来还包括健康咨询、法律咨询等内容,当然最主要的工作还是“职业介绍。”这与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的特殊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25年到抗战结束,职业指导的特点是内容广泛、发展迅速,指导的重点对象已有原来的职校毕业生扩大到社会成员。
1946年,黄炎培开办了比乐中学。比乐中学的开办,为黄炎培实践他对职业指导内涵的新理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他看来,职业指导应该是广义的,并非只局限于学生毕业前夕,指给他们升学或就业的方向。因此职业指导既要包括对小学生的职业陶冶、对中学生的职业指导,还要包括对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员的职业介绍等。而职业指导的重点则应放在初中阶段,特别是要放在对十四五岁孩子的指导上。这是因为在黄炎培看来:大多数青年人不论男女,只要到了十四五岁,就会本能地想到将来生活的寄托,也就是择业问题。他认为这是职业指导介入的最佳时机。主张教育在应该这个时候,尽可能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明示或暗示各种职业的意义价值以及从业的准备等,使得每个青年不要走向和他天性或天才不相近的道路。而这就是职业指导。在普通中学中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陶冶的实验,使职业指导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的成熟期。
黄炎培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职业观指导、职业陶冶的重要意义。为此他专门撰写了系列文章,比较典型的有《职业教育之礁》、《国难中之职业教育》、《学商业的青年自省七条》等,目的是通过对青年学生的职业观的指导,以帮助他们认识职业的价值。他亲自制定的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是“敬业乐群”,根据他的意见,职业学校还具体规定了学生职业修养的十三条标准。要形成准确的职业观,必须以职业陶冶为基础。黄炎培认为:“获得职业焉而治生,服务之功能大著,要其初步之根基实惟职业陶冶。人欲受职业训练,必先受职业陶冶。”[2]254这里,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指导功能扩展到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加上对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的职业指导,构成了职业指导的完整体系,体现了黄炎培大职业指导观的思想。
黄炎培先生主张职业指导的基本原则是既要考虑个人的身心特长,又要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只有 “外适于社会分工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才性之特征”,才能使“百业效能赖于增进,人类亦因以获得职业之乐趣,苟社会分工制度一日不废,而人类天生才性一日不齐,职业指导虽永远存在可也”,[2]252并因此形成了一个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个性匹配”为中心的较为系统的职业指导方法。
1.传授职业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职业和职业选择方面的知识,并“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2]149黄炎培把职业指导看作一个过程,看作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个性匹配”并不是只在毕业生选择职业的最后“一瞬间”,而是要通过小学阶段的职业陶冶、中学阶段的职业指导,以及对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员的职业介绍等途径的相互配合而进行。抗战期间,黄炎培曾提出“学习一贯互进法”,主张从小学接触某些职业,初中开始考虑选择职业,高中进入职业分科,毕业后工作一年,再按所习专业升入高等学校,毕业后再工作一两年,有可能再进入研究院或就学国外深造。其目的是“行此法,学而习,习而复学,使其所学与社会需要相配合,免蹈一般学非所用的流弊。因为互进的缘故。”[2]253黄炎培还在自己的三儿、四儿身上亲自试验了这种思想,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2.进行职业诊断,以职业选择为目的,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研究和鉴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的倾向测试。为了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恰当的“匹配”,黄炎培强调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通过测验或查询个人的职业性能,以选择既适宜于自己、又有益于人群的职业。为此,黄炎培还专门请人翻译了美国心理学家荷令华甫著的《职业心理学》,并称无论是对于家庭父母、学校、工厂,还是商店的经理及青年,如果要想得到一种恰当的职业,或在招募役员时达到才能、品性与职业要求相符,都“不可不读此书。”[2]253心理测验“就是用种种方法,试验出一种与他最相当的职业,然后给他入那种学科。”[2]253中华职教社还于1921年参酌德国方法,制成了七种职业心理测验器,并在该社招生时,就做过实地的使用。准确地讲,黄炎培和中华职教社并非是我国最早提倡职业指导的个人和机构,但是,黄炎培作为我国第一个主张将职业指导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则是当之无愧的。
3.正确就业观念的培养。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只“为糊口、求生计、求职业”,[3]115它还应具有更为崇高的目标,即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职业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造力,促进其服务社会,造福人群观念的树立,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为此,职业指导必须强调职业观的指导。黄炎培坚持把“尊重劳动”、“职业平等”、“为群服务”、“手脑并用”[3]121作为基本信条,反复强调,反复灌输,力图用新的职业观、价值观、道德观把职校生塑造成“良善的社会公民”。同时,职业指导还必须从小学的职业陶冶开始,通过引导儿童玩种植、手工等游戏学农、学工,目的是要“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黄炎培于小学阶段即开始进行职业陶冶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未必能真正实践于当今的职业院校,但他所形成的职校生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热爱和强烈的兴趣,是激发其事业心、创造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的强烈认知,对当今职业院校的启发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4.依据就业信息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并通过建立校企联系、召开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和进行毕业生就业推荐等方式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黄炎培一向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强调获得准确职业信息对办理职业教育,设立职业科目等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的需要。”[2]238而要获得相信准确的职业信息,必须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在黄炎培的倡导下,几十年中,中华职教社形成了一种制度,定期邀请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专家集会,随时了解社会需求,征求各界对学生的反映,对学校的要求,以期改进工作;职教社也非常注重去农村或工商企业实地考察,“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收集职业界的信息,包括当地职业的门类、特点、要求,以及职业发展的趋势等,在此基础上,黄炎培还非常强调职业指导者应该通过谈话、宣传的方式告知求职者正确的职业态度,使被指导者通过参加一定的活动以感悟职业世界。同时,要通过加强对毕业生的推介服务工作,尽快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这种建立在先以大量第一手职业信息的采集为基础,继而授以职业训练,更以训练之成功而介绍职业的职业指导,取得“服务之功能大著”的效果,当在意料之中。
1.职业指导的工具和方法要实现科学化。黄炎培认为,唯有职业指导的工具是科学的,职业指导的效果才有可能是令人信服的。这是因为指导者要想为被指导者提供可靠真实的职业信息,而被指导者也能据此客观地分析了解自身的情况,以达到职业与人的最佳匹配,没有科学的工具、或者职业指导者不掌握这些科学的工具,而仅凭主观的观察、短期的谈话等显然是难以收到成效的。黄炎培因此要求职业指导老师必须掌握如职业字典、心理测验室、体格标准等工具及方法的运用。职业字典是当时我国所有职业种类的汇编,是帮助被指导者了解职业的钥匙;心理测验室是识别“人”的科学工具,能帮助被指导者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等;体格标准,则是体格与职业配合的量尺,帮助被指导者确切了解自己的体格是否合乎某种职业,如果不符合,则何种职业又比较符合自己的体格等。三种工具及相应的方法一旦被掌握,则职业指导几乎可收到量体裁衣的效果。
2.职业指导工作要实现艺术化。黄炎培认为,尽管职业指导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但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文字、谈话和宣传等方面的艺术性的考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如在宣传职业指导的刊物上,寓意深刻而又丰富多彩的图画、艺术性的文字都将给宣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职业指导者应具备良好的修养。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的成功与否,效率的高低,既取决于职业指导者的学识储备状况及是否努力去做的工作态度,更取决于职业指导者在人格和品性方面的基本修养:如是否具备高尚纯洁的人格、诚恳谦和的态度、虚心客观的态度、互助合作的精神、敏捷果断的才能、不厌其烦的耐心等[4]53。黄炎培认为职业指导者只有具备了这些修养,才有可能大大增加指导成功的可能性,也才能提高人们对职业指导的信赖程度。
总之,由于黄炎培先生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指导所具有的多方面的功能,在联系个人、教育与社会等三个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他视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为此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探索和实践之,并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黄炎培先生有关职业指导的思想和实践,对于当代我国的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以更好实现教育与职业之间的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M]//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第四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5]张志增,刘娜.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7):11-13.
[6]黄仁贤.黄炎培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简论[J].发展研究,1994(7):46.
[编辑:张雪梅]
G710
A
1671-4806(2010)06-0033-03
2010-09-02
戴建安(1969- ),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育和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