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威威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风建设,提高鄂西北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科学调整学生培养方案、“转化学困生”势在必行。要有效转化学困生必须正确把握他们的现状,充分了解造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并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对策。
所谓高校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常常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迟到、早退,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无故缺课,等等。他们是高校中的另一类弱势群体,不应该被忽视。
以鄂西北某高校电气工程系为例,大学二年级共有三个班级、120名学生,留级生就有27人,占到了总人数的22.5 ,留级率占全系之首。调查数据显示,大二这一学年极为重要,甚至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分水岭,留级率也偏高。家长、高校、学生对这一现象都应该给予高度关注。走过了大一的迷茫时期,大二学生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已经熟悉,没有了大一的胆怯,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很多学生耗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在课外活动上,甚至占用了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更有甚者,造成留级。
鄂西北高校以理工科为主,男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酷爱网络游戏的学生颇多。高校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希望在网络世界里寻找自信;有些学生在情感上遇到了挫折,通过网络来发泄自己的不健康情绪;有些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生活,不知道该如何安排空闲时间,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打游戏上面。由于迷恋网游,课程逐渐被落下,最终导致学习困难。
鄂西北高校学困生的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学困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家庭背景、心理特征、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方法等都对他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学困生大多数是对学习缺乏信心,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由于自信心不足,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困难面前不去思考、不去努力,而是选择逃避,造成学习成绩差,产生应付心理。鄂西北高校理工科专业偏多,学习难度相对较高,给很多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还没有尝试就被困难吓倒。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是他们最主要的感情寄托。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生活关系处理不当,最先遭殃的就是孩子。鄂西北高校以本地的生源居多。当地农民大部分到外地打工,平时与孩子交流很少,孩子缺少家庭关爱,在心理上失去了依托,感觉到孤独、寂寞,逐渐对学业失去兴趣,甚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这类学困生的特点是对学校或专业不感兴趣。他们的父母在事业上非常优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主观地替孩子选择了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学校和专业,孩子只能顺从。到大学后,这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又离开了父母的管束,便像离开了笼子的小鸟,“自由的飞翔”,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看视频、处朋友等,时间一久学业便荒废了。
生活在农村,产生自卑心理。鄂西北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或贫困地区。有些学生到大学后被周围的大千世界所迷惑,失去了上进心,和同学在生活上盲目攀比,心理产生落差,对学业丧失信心。特别是现在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行为懒散,逃课,甚至不去考试,久而久之不及格的科目增多,逐渐沦落为学困生。
偏科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对专业课十分喜爱,但是对基础课、公选课兴趣不大。因此把大部分时间用到自学专业课上面,而其他课程的成绩就比较落后。以计算机系某同学为例,该同学十分热爱计算机专业,不但把计算机专业课学习得很出色,同时还把大部分时间用到计算机专业课的自学上面,在编程方面能力很强,但是其他方面就比较薄弱。由于学分限制,最终导致留级,成为学困生。
有一部分学困生是因为选课不科学造成不及格现象严重。这些学生大一的时候,处于转型阶段,比较迷茫,落下的课程很多。经过一年的过渡、调整,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明确了学习目标,所以到了大二想把落下的课程弥补回来。在选课的时候没有科学分析自身状况,在焦灼的状态下把重修的课程和大二需要学习的课程全部都选修了。虽然经过努力,大二的课程都顺利通过,但是大一的课程大部分都没有精力去重新学习,最终不及格的课程再次增多,导致学习困难。
学困生的产生源自一种病因复杂的 “综合症”,是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合力作用的结果。所谓“学困生”,并不是没有学习能力的“笨孩子”,而是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对学习失去动力的学生。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其成功转化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教师首先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积极因素,增强他们前进的自信心和勇气。其次要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困生。对学困生进行正确激励,鼓舞信心,促进学困生主观因素的变化,帮助学困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正确地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和应付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学困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擅于与他人交流。他们大部分时间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者社会实践,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的环境当中,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他们脱离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他们的生活态度,转变他们的生活观念,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从专业思想、职业理想、学习状态、学业需求、家庭反馈、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解、分析,关注学困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和自身的发展需求,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量身拟定学习计划及学习方案。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与学困生进行“一帮一”的帮扶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起来比较顺畅,不存在代沟。因此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与学困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关注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困生建立学习的信心,负责督促学困生保质保量地学习,逐渐脱离学困生队伍。
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在每学期末进行成绩汇总,通过分析比对,找出成绩波动比较大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警示”,让学生心中警钟长鸣。尤其是徘徊在留级边缘的学生,更是重点关注对象。定时找他们谈话,做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尽量保证他们能够顺利升级,按时毕业。
学困生在每学期末选课时,教师要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以免盲目贪多。学困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保证每学期修够必要的学分的同时,将以前落下的课程逐渐修完,不能急躁贪多。一次性选修的课程越多,压力越大,不及格的几率也越高,结果可能与自己的初衷大相径庭。
学困生转化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正确把握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充分了解造成学困生的原因,“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化学困生,了解其思想动态,是促进鄂西北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提高高校整体的学习质量,促进学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方面齐抓共管、各种因素协调配合。
[1]苟应淑.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VOL17,(12).
[2]蔡永庆.浅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上海教育(半月刊),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