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娜
(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福建福州350108)
从“挑战杯”竞赛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郑 娜
(福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福建福州350108)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赛。从福建工程学院近几年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情况着眼,总结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挑战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20多所港澳台、新加坡高校的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挑战杯”三个字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1]。为凸显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挑战杯”竞赛已引起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参加“挑战杯”竞赛获奖次数和获奖的级别和综合性本科院校以及老牌大学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三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仅获得4项鼓励奖,2项一等奖。在200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虽取得了突破,但也只获2项全国三等奖。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所获最好成绩也仅1项银奖。
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的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出台相关的激励和奖励办法;有的随意性很强,经常缺席科技创新赛事或有选择性的参与,着重选择和本校专业设置相近的比赛。从各院校的系部来说,也存在系领导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由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经费紧张,从而导致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不论是在经费保障上,还是在配套措施、实验设备投入上,都显不足。学生普遍缺少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场地和专项经费,也未配备专门的组织机构和辅导教师进行长期的、固定的指导和规划,从而使得参赛的作品质量不高,难以获较好的奖项。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热情高,但坚持下去的少;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长期研究的少,平时也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总结;学生从事科技活动“起点低,小打小闹,粗枝大叶”的多,高水平的少。
大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支持、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政策,制定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科技创新及实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学校各职能部门和系部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力度还不够。
论文、鉴定、专利和获奖是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的四大表现形式,它们越来越束缚高校组织者的手脚。有的甚至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计较鉴定评价,追求科技奖励,将获奖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成果等同起来,其结果是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长期性、系统性的研究,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其次,很多学生将创新神秘化,总认为创新是精英的事,不是普通学生的事,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这些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当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课内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实验条件不足,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室严重不足的缺陷暴露出来。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走进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即使学生在课堂学的理论再多,由于没有经过实验室实际操作的训练,其理论知识也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科技创新成果[2]。另一方面,就算做了实验,大多也是验证性而非创新性实验。
健全的科技创新活动制度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有效开展的基础。目前,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术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片面认为创新活动只是某一部门或某一组织的事,或者只重视传统的物质精神奖励,没有真正形成联动机制。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制定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成果激励标准高,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还有就是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缺位问题。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要多出成果,必须加强学生科技骨干、指导教师、组织管理这三支队伍建设。目前,大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竞赛选手的梯队建设不足;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重视不够,学生科技活动经费少,制度保障不到位;不重视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激励机制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
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克服高校传统评价存在的指标模糊、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的弊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发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从知识、能力、素质、继承与创新、书本与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做出科学评价。在“厚基础”的同时,必须突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训练,必须保证人才“产品”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基于此,“评优”、“评奖学金”等高校人才评价机制要适时修改[2]。如让在“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表现出色、但考试成绩并不十分突出的学生,也能在学校得到较高评价。同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走向多元化,“教学相长”,“第一课堂”与“挑战杯”等“第二课堂”匹配,使学生不仅基础知识牢靠,而且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精神。
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作为衡量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把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来抓,开设创新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3]。让学生在创新教育的学习中掌握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把创新的思路和想法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实施,达到转化为创新成果的目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要配套建设相应的创新实验基地,如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教学实习基地、科研技能训练基地、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等,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满足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需要。创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应制定实验室开放计划,免费接受学生的开放预约申请,将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学校或系部实验中心的整体建设中,可以共享实验中心的所有资源,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要长期健康地开展下去还须建立一整套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活动基地管理、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激励措施等等[4]。如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工作量,可折算教学工作量;对取得较好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科技成果,在教师技术职务晋升时,可视为同等教学成果奖。对积极参加课外创新活动并取得成绩的学生,记入相应的创新学分或第二课堂学分,对于获得全省、全国科技创新竞赛奖项的给予表彰奖励,对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系部,应加大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并对主要组织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应加大投入,设立专项活动基金,支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序高效开展。
学生科技活动骨干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中间人才梯队的培养和供应。对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为目的,开展专业知识普及讲座、知识竞赛、大学生科技论坛等活动;对有一定科技基础和兴趣的二、三年级学生,成立系级科技兴趣小组,以学校年度学生科技立项为抓手;通过学科竞赛方式培养、挖掘、扶持参赛选手[5]。这种以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的活动体系使不同的学生均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上,必须选拔和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课外科技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应研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活动。在指导形式上,以系或研究方向组建团队,或打破系部专业界线,组建校内团队。理想的团队组员中最好具有不同年龄、不同研究方向的组合,指导团队最好能够相对固定。在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上,要建立有力、协调的组织体制,充分明确各部门在学生科技活动中的职责,充分利用全校的力量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1]郝爱芬,张世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为例[J].河南科技,2007,(8):31.
[2]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看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新发展[J].教学研究,2008,31(2):140-142,147.
[3]丁三青,王希鹏,陈斌.我国高校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教育的实证研究——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1):96-105.
[4]白雪飞,赵振有.以“挑战杯”科技竞赛活动为龙头,探索大学生科研创造力培养途径[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24(10):253-254.
[5]王海斌,林志华,何海斌.理科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过程中综合能力的锻炼——以“挑战杯”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0,(4):248.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of the Newly-established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After Participation in“Challenge Cup”Competition
ZHENG Na
(Electronic Inform 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08,China)
“Challenge Cup”National Extracurricular Academ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s Competition is an impo rtant carrier for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tp resent,an increasing number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articipate in“Challenge Cup”competi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 roblem s in student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icipation of“Challenge Cup”competition of our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and thus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imp ro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of the new ly-established app 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new ly-established app lication-o 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challenge cup
G645
A
1009-9735(2010)05-0057-03
2010-08-28
郑娜(1980-),女,福建福州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