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与辅导模式

2010-08-15 00:42钱晓蕾
文教资料 2010年29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挫折毕业生

钱晓蕾

(宁波大红鹰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大学生群体是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心理延续尝负期”、“边缘人”地位。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无论与个体的其他生命阶段还是和其他同龄社会群体相比,都有明显差距。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日益引起公众关注,亟待妥善引导和解决。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既是理论认知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应该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之上,构建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再发挥学生工作者在择业辅导中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高等学校学生的择业心理特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焦虑、恐慌、茫然。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存在着诸如孤独、失落、焦虑、急躁等情绪障碍。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毕业生的专业、性别、家庭经济条件、生源地的城乡差异等都会影响毕业生的情绪,引发种种情绪障碍。数据显示,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这表明,出现情绪障碍已经在毕业生中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

由于生理、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也会产生自卑、自负、急功近利等心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面对择业时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只关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很少考虑用人单位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三)自信不足,心理素质较差。

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年龄稍小,综合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抱有畏惧心理,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有时不自觉地放弃面试机会,或在面试时不能全面展示自我,因而不被用人单位录用,如此反复,使自信心受挫。部分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无法正视失败,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从而选择逃避、不思进取。他们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愿参与市场竞争,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09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报告显示,2008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73.56万的失业大学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9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人无工作也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被称为啃老族。另外,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不仅大学生就业难,全社会也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

2.高校因素

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职业发展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择业这一个环节,而对择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心理健康等问题,则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特别是如何在择业中面对压力、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更是缺乏。最后,就业指导的相关人员大多还仅凭过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

3.家庭因素

尽管高等教育已经从 “精英教育”变成 “大众教育”,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多数家庭都希望子女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家庭投入的教育资本持续增加,如毕业时难以就业,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必然会感到不可理解和不能接受,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二)内在主观因素的影响。

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不仅与外在客观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内在主观因素的作用。毕业生心理挫折的产生主要与下列几种主观因素有关。

1.青年期心理特点

处在大学毕业阶段的青年多是在20—25周岁,他们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多幻想,好冲动,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生活体验也存在差别,部分毕业生心理和生理发展不同步,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稳定,所以在求职择业中表现出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受到家人关照较多,也较少经历挫折教育,意志力相对薄弱,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对困难缺乏较深的体验和感觉,因此在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和阴影。

3.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对社会了解不多,因而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择业的过程中,一旦个人目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实现,便容易产生挫折感。

三、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一)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559万,2009年将超过60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毕业生应牢固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树立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的观念,树立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的观念,在就业过程中学会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作出选择,正确排除择业心理挫折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打破陈旧的择业观念,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求职过程中正视择业压力,并将这种压力变成动力,积极行动起来,避免心理过度焦躁不安对发挥主观能动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认识与悦纳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大学生就业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因此正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心理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择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要引导毕业生承认不够完美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力争今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

(三)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对于求职时出现的一些不健康心态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但要学会主动调适。学生可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排解心中烦闷,放松心情,同时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也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安慰与支持,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和专家的帮助。通过对自己在择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弥补人格缺陷,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我,促进自身人格更加完善。

四、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辅导模式和途径

(一)开展系统的职业指导课。

职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面试技巧和就业政策)。因此,“职业指导课”的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内容,以调整择业心态为主线,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并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开展讲座等措施,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以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社团为纽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职业能力、敬业精神等的培养。让学生利用集中休息时间通过参与行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企业经营活动等方式,深入未来从事的行业,真切地感受社会行业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改变自己、塑造自己。教育工作者应该即时跟踪、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引导,并收集第一手资料,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考核指标。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激发引导学生社团组合,使其成为校企联合指导就业的纽带,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建立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多渠道联系,通过假期兼职、参加座谈会、调查研究、帮助策划企业活动、邀请企业人士作报告等手段来增加对行业的理解,了解行业规范和用人标准。这种形式的交往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因而更有效。

(三)以人为本,正确指导,加强挫折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到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大学生因遭遇求职挫折而采取过激行为,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我们给予人文关怀,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化解心理矛盾,顺利就业。

其次,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近年来,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一部分高校还勇于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取得了重要的成绩。然而,这些成果大都仅局限于关注毕业生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职业发展教育必须从新生入手,进行全程化教育,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企业,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并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社会竞争。从而使大学生在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

最后,高职院校要全面有效地开展“挫折教育”。高职院校除了给予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外,还有必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一是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增加就业挫折教育的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调适心理,学会应对。二是在后期职业指导中,增加法律法规教育,使学生树立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心理,以及培养对自己生命的热爱与敬仰,引导学生以阳光、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成才。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毕业生面对择业时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这些心理上的矛盾、误区和障碍,学校应多渠道开展职业辅导工作,从而使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技能极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1]姚少怀,梁瑞升.论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

[2]郭志海,沈巧明,王良佐等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6.

[3]李红英,王蕴.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4]刘远武著.职业总动员——择业、求职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0.

[5]杨春.择业观教育与毕业生职业价值的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6]陈贻忠.学校职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挫折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挫折使我更坚强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
加大职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力度